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農民 x 人權」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背景來探索在地的人權議題,由鄭娟芝老師設計。
「農民 x 人權」課程,以文學與歷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穿梭於過去與當下,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的挑戰與選擇。兩個版本的課程設計各具特色:版本一聚焦於文學桌遊《農民力》的體驗,讓學生在模擬歷史情境中,感受農民面對的政策與社會壓力;版本二則著重於地圖導覽的製作與分享,藉由實地串聯歷史事件與地景,嘗試以學生視角賦予百年前的二林蔗農事件不同路徑的詮釋。
本篇文章將從課程核心、教學重點、調修過程及未來願景四個層面,剖析這門課程的發展歷程:
二林是台灣農民運動的起源地——二林蔗農事件的發生地點。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課程規劃著重於學生的參與和情境化學習,讓學生在模擬與實作中,體驗農民的生活困境與社會變遷。文學作品的導入,如賴和的〈豐作〉,補充了時代背景的情感層次,從小說故事當中,更進一步窺見該時代的人物模樣。而地圖製作的活動,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歷史現場的認識,並開啟對於文化資產的想像。
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於讓學生以同理心看待歷史與當代農村議題,從不同形式的文本理解歷史脈絡,再循序漸進看見歷史現場如今的模樣,從中思考歷史的意義及具體行動的可能性。
以遊戲作為轉化學生對於歷史的刻板印象,從中學習如何以團結合作的方式,推翻不適宜的政策內容。
課程一開始,學生以臺灣文學為設計基礎的《農民力》的桌遊進行操作,這款桌遊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與當代社會,每一階段都圍繞著特定的政策變遷與農民生活挑戰設計遊戲情境。其中因二林蔗農事件發生於日治時期,因此學生嘗試化身為此時期的農民,在這個時代,禁止耕作、限制牛車通行或設立嚴苛的收購價格等政策,皆對農民的生存帶來極大壓力,面對殖民時期的不合理制度,透過選擇與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在遊戲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生存,並藉由合作來應對共同的挑戰,有人選擇加入集體抗爭,有人則試圖在經濟變遷中另闢蹊徑。隨著遊戲進行,歷史事件逐漸揭露,學生也漸漸理解政策背後的影響。延續這樣的遊戲經驗,再導入由賴和在1932年發表的小說〈豐作〉,這篇作品高度採用二林蔗農事件的時空背景,藉由故事的分析,更進一步引領學生理解當時台灣糖業發展與蔗農之間的關係。
課程尾聲,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920年代二林地區在發生二林蔗農事件前,有一群知識份子回到地方上進行文化行動,試圖藉由台灣文化協會的力量,來讓農民階級起身爭取自己應當擁有的權利,在當時不管是交通、科技、媒體工具都有限的狀態下,透過大大小小的組織串聯,引發了不小的社會影響力。回到今日,假設如果是自己遭遇到類似的事情,會如何去行動?又為什麼如此選擇?
在有限的課程時間裡,透過文獻的搜尋以及導覽地圖路線的設計,促使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敘事脈絡。
在第二個版本中,除了延續《農民力》的桌遊體驗外,課程後半部調整帶領學生從歷史進入地景,引入「Felt」數位地圖工具,促使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導覽路線,這項工具能夠標記相關地點與資訊,並做出簡易的圖像設計,可依學生的想法來進行視覺化的操作。
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重要地點,例如仁和宮廟埕、二林國小與溪州森林公園等。每個地點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學生需要進行資料蒐集,並撰寫解說文字,學生需要帶著問題意識來找尋相關空間的訊息,試圖回答這些地點為何重要,以及它們如何在今日繼續與社會產生連結?
此外,課程規定須透過五個地點的串聯,學生在選擇地點與順序的過程中,便會呈現對於歷史的理解層次與思考路徑。同時,這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史料判別能力,避免隨意採用網路上來路不明的資訊內容,因此資訊查核也是相當重要的練習過程。
透過這樣的方式,除了剖析歷史現場的意義,同時也運用數位工具的輔助,讓學生意識到,歷史並非僅是課本中的文字知識,而是真實存在於生活空間中的真實故事。
版本一的課程著重於透過《農民力》桌遊的沉浸式體驗,以及小說文本的分組討論,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理解日治時期農民的處境與政策的影響。課程的回顧部分則引導學生思考,若自身面臨相似情境會如何行動?進一步深化對歷史的認識與行動的反思。
相較之下,版本二在體驗式學習之外,強調實作與歷史空間的結合。課程引入「Felt」數位地圖工具,讓學生設計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導覽路線,並進一步探討地景的歷史意涵。學生藉由蒐集資料與地點標記,將歷史事件與現代空間聯繫起來,強調實作過程與反覆調修的重要性。
當學生完成地圖設計後,列出二林街區的重要地點包括仁和宮、二林國小和武德殿,而在二林郊區則有位於廣興國小附近的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此外,部分學生還找到當時的林本源會社,即戰後的溪州糖廠,這也是一個與事件息息相關的重要地點之一。
學生發現踏查課程所經過的仁和宮,即為當年農民所集會倡議的空間。
除了上述地點,還有許多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歷史空間。例如,日治時期的二林火車站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人物林獻堂,於1925年來到二林演講時下車的地方;仁和宮斜對面是二林蔗農組合理事長李應章的醫館保安醫院;蔗農組合成員劉崧甫則住在大城潭墘;而當時的二林庄長林爐的故居位於二林外竹。
這些地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透過地圖的繪製,學生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空間的分布,體會百年前交通不便的情境,農民光是前往溪州的會社進行陳情與抗議,就需要走上大半天。這場事件的發展過程是知識分子與勞動階級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對後來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台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刻。
兩個版本在教學焦點上的差異,反映出教師在不同階段對學習成效的期待。版本一以遊戲體驗為起點,激發學生對歷史議題的興趣,但課程後期的文本分析與抽象議題討論需要學生具備更高的專注力;版本二則保留了遊戲體驗,並在課程後半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透過提供歷史事件的框架,學生可自由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培養獨立思考與實作能力。
由鄭娟芝老師設計的「農民 x 人權」課程,嘗試將一段在地的重要歷史事件,再次帶進學生的視野當中。
「農民 x 人權」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於讓學生以歷史為鑑,反思當代社會議題,並思考自身行動的可能性。在台灣農村面臨諸多挑戰的今日,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對農村與農民的同理心,將是社會的重要課題。
對於學生而言,歷史事件往往淪為考試中的背誦知識,卻鮮少與生活空間產生連結。透過這堂課程,利用二林特殊的歷史背景,學生不僅重新認知每一個踏查過的街區空間,更結合數位工具驗證文獻資料的真實性,進一步體會地方歷史探索與保存的價值。
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習不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點,而是轉化為行動與思考的驅動力。這門課程在傳遞歷史知識之餘,更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課程養成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思考,建立正確的人權意識,進而為自身社區帶來實際的影響。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