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林蔗農事件談人權教育:重新認識地方歷史的學習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農民 x 人權」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背景來探索在地的人權議題,由鄭娟芝老師設計。

「農民 x 人權」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背景來探索在地的人權議題,由鄭娟芝老師設計。


「農民 x 人權」課程,以文學與歷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穿梭於過去與當下,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的挑戰與選擇。兩個版本的課程設計各具特色:版本一聚焦於文學桌遊《農民力》的體驗,讓學生在模擬歷史情境中,感受農民面對的政策與社會壓力;版本二則著重於地圖導覽的製作與分享,藉由實地串聯歷史事件與地景,嘗試以學生視角賦予百年前的二林蔗農事件不同路徑的詮釋。


本篇文章將從課程核心、教學重點、調修過程及未來願景四個層面,剖析這門課程的發展歷程:


課程核心:結合歷史與文學的人權議題探索

二林是台灣農民運動的起源地——二林蔗農事件的發生地點。

二林是台灣農民運動的起源地——二林蔗農事件的發生地點。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課程規劃著重於學生的參與和情境化學習,讓學生在模擬與實作中,體驗農民的生活困境與社會變遷。文學作品的導入,如賴和的〈豐作〉,補充了時代背景的情感層次,從小說故事當中,更進一步窺見該時代的人物模樣。而地圖製作的活動,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歷史現場的認識,並開啟對於文化資產的想像。


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於讓學生以同理心看待歷史與當代農村議題,從不同形式的文本理解歷史脈絡,再循序漸進看見歷史現場如今的模樣,從中思考歷史的意義及具體行動的可能性。


版本一:沉浸式體驗——歷史情境中的農民抉擇

以遊戲作為轉化學生對於歷史的刻板印象,從中學習如何以團結合作的方式,推翻不適宜的政策內容。

以遊戲作為轉化學生對於歷史的刻板印象,從中學習如何以團結合作的方式,推翻不適宜的政策內容。


課程一開始,學生以臺灣文學為設計基礎的《農民力》的桌遊進行操作,這款桌遊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與當代社會,每一階段都圍繞著特定的政策變遷與農民生活挑戰設計遊戲情境。其中因二林蔗農事件發生於日治時期,因此學生嘗試化身為此時期的農民,在這個時代,禁止耕作、限制牛車通行或設立嚴苛的收購價格等政策,皆對農民的生存帶來極大壓力,面對殖民時期的不合理制度,透過選擇與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在遊戲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生存,並藉由合作來應對共同的挑戰,有人選擇加入集體抗爭,有人則試圖在經濟變遷中另闢蹊徑。隨著遊戲進行,歷史事件逐漸揭露,學生也漸漸理解政策背後的影響。延續這樣的遊戲經驗,再導入由賴和在1932年發表的小說〈豐作〉,這篇作品高度採用二林蔗農事件的時空背景,藉由故事的分析,更進一步引領學生理解當時台灣糖業發展與蔗農之間的關係。


課程尾聲,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920年代二林地區在發生二林蔗農事件前,有一群知識份子回到地方上進行文化行動,試圖藉由台灣文化協會的力量,來讓農民階級起身爭取自己應當擁有的權利,在當時不管是交通、科技、媒體工具都有限的狀態下,透過大大小小的組織串聯,引發了不小的社會影響力。回到今日,假設如果是自己遭遇到類似的事情,會如何去行動?又為什麼如此選擇?


版本二:實作與導覽設計——歷史空間中的地景探索

在有限的課程時間裡,透過文獻的搜尋以及導覽地圖路線的設計,促使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敘事脈絡。

在有限的課程時間裡,透過文獻的搜尋以及導覽地圖路線的設計,促使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敘事脈絡。


在第二個版本中,除了延續《農民力》的桌遊體驗外,課程後半部調整帶領學生從歷史進入地景,引入「Felt」數位地圖工具,促使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導覽路線,這項工具能夠標記相關地點與資訊,並做出簡易的圖像設計,可依學生的想法來進行視覺化的操作。


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重要地點,例如仁和宮廟埕、二林國小與溪州森林公園等。每個地點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學生需要進行資料蒐集,並撰寫解說文字,學生需要帶著問題意識來找尋相關空間的訊息,試圖回答這些地點為何重要,以及它們如何在今日繼續與社會產生連結?


此外,課程規定須透過五個地點的串聯,學生在選擇地點與順序的過程中,便會呈現對於歷史的理解層次與思考路徑。同時,這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史料判別能力,避免隨意採用網路上來路不明的資訊內容,因此資訊查核也是相當重要的練習過程。


透過這樣的方式,除了剖析歷史現場的意義,同時也運用數位工具的輔助,讓學生意識到,歷史並非僅是課本中的文字知識,而是真實存在於生活空間中的真實故事。


課程調整與發展:從引發興趣到培養獨立思考


版本一的課程著重於透過《農民力》桌遊的沉浸式體驗,以及小說文本的分組討論,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理解日治時期農民的處境與政策的影響。課程的回顧部分則引導學生思考,若自身面臨相似情境會如何行動?進一步深化對歷史的認識與行動的反思。


相較之下,版本二在體驗式學習之外,強調實作與歷史空間的結合。課程引入「Felt」數位地圖工具,讓學生設計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導覽路線,並進一步探討地景的歷史意涵。學生藉由蒐集資料與地點標記,將歷史事件與現代空間聯繫起來,強調實作過程與反覆調修的重要性。


當學生完成地圖設計後,列出二林街區的重要地點包括仁和宮、二林國小和武德殿,而在二林郊區則有位於廣興國小附近的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此外,部分學生還找到當時的林本源會社,即戰後的溪州糖廠,這也是一個與事件息息相關的重要地點之一。

學生發現踏查課程所經過的仁和宮,即為當年農民所集會倡議的空間。

學生發現踏查課程所經過的仁和宮,即為當年農民所集會倡議的空間。


除了上述地點,還有許多與二林蔗農事件相關的歷史空間。例如,日治時期的二林火車站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人物林獻堂,於1925年來到二林演講時下車的地方;仁和宮斜對面是二林蔗農組合理事長李應章的醫館保安醫院;蔗農組合成員劉崧甫則住在大城潭墘;而當時的二林庄長林爐的故居位於二林外竹。


這些地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透過地圖的繪製,學生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空間的分布,體會百年前交通不便的情境,農民光是前往溪州的會社進行陳情與抗議,就需要走上大半天。這場事件的發展過程是知識分子與勞動階級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對後來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台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刻。


兩個版本在教學焦點上的差異,反映出教師在不同階段對學習成效的期待。版本一以遊戲體驗為起點,激發學生對歷史議題的興趣,但課程後期的文本分析與抽象議題討論需要學生具備更高的專注力;版本二則保留了遊戲體驗,並在課程後半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透過提供歷史事件的框架,學生可自由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培養獨立思考與實作能力。


未來展望:以歷史為鑑,開啟在地化的人權思辨

由鄭娟芝老師設計的「⁣農民 x 人權」課程,嘗試將一段在地的重要歷史事件,再次帶進學生的視野當中。

由鄭娟芝老師設計的「⁣農民 x 人權」課程,嘗試將一段在地的重要歷史事件,再次帶進學生的視野當中。


「農民 x 人權」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於讓學生以歷史為鑑,反思當代社會議題,並思考自身行動的可能性。在台灣農村面臨諸多挑戰的今日,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對農村與農民的同理心,將是社會的重要課題。


對於學生而言,歷史事件往往淪為考試中的背誦知識,卻鮮少與生活空間產生連結。透過這堂課程,利用二林特殊的歷史背景,學生不僅重新認知每一個踏查過的街區空間,更結合數位工具驗證文獻資料的真實性,進一步體會地方歷史探索與保存的價值。


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習不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點,而是轉化為行動與思考的驅動力。這門課程在傳遞歷史知識之餘,更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課程養成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思考,建立正確的人權意識,進而為自身社區帶來實際的影響。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avatar-img
12會員
29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我國於111年5月4日公布《食農教育法》 食農教具成果發表會 112年11月25(六)、26(日),農村水保署台東分署在台東故事館2樓舉辦食農教育教育發表暨示範操作活動,共計4組教具,4場體驗活動。 兩天假日的時間剛好逛到台東故事館,也參加了兩場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如果有一所學校,可以花一至兩年的時間學習有機農耕或針對社會人士,以每季(三個月)的小小離職時間的短期研修或利用每個週末三天兩夜,持續八個月,到某個清靜的地方學農業,為某種未來歸田園居做準備、身心調整,你會去嗎? 我想這蠻有意思的。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我國於111年5月4日公布《食農教育法》 食農教具成果發表會 112年11月25(六)、26(日),農村水保署台東分署在台東故事館2樓舉辦食農教育教育發表暨示範操作活動,共計4組教具,4場體驗活動。 兩天假日的時間剛好逛到台東故事館,也參加了兩場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如果有一所學校,可以花一至兩年的時間學習有機農耕或針對社會人士,以每季(三個月)的小小離職時間的短期研修或利用每個週末三天兩夜,持續八個月,到某個清靜的地方學農業,為某種未來歸田園居做準備、身心調整,你會去嗎? 我想這蠻有意思的。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