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

含有「民主化」共 8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中國人對「大一統」的執念,從歷史到現代,從政治到文化,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病態的堅持。這種堅持,不僅僅是對國土完整的追求,更是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結構上的深植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穩定」被置於一切之上,「服從」和「順從」被當作基本美德,而個性、創新與挑戰常常被消磨殆盡。 這種病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封
Thumbnail
跟一般人的想像不一樣,民主體制的前進,通常不是在絕對多數時才進步。通常是在兩邊激烈拉扯時,有一邊衝得更快、衝過頭,另外一邊才會趁機反彈,然後推動國家進步的。 2000年阿扁的當選,並不能算是民進黨的勝利,而是國民黨因為民主化之後,本土派與外省派的分裂讓出權位。但是台灣卻就此確定台灣人不用加入國民黨
吳國光(1957年-),山東臨沂人,著名政治學者與政論家,長年致力於中國政治轉型、比較政治制度與政治經濟學之研究。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亦為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資深研究員,活躍於中英語學術界與國際政策論壇。
Thumbnail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2025/08/03
看過一個大陸視頻,提到中國政治設計師王滬寧,影嚮從江澤民至今。謠言一則說這個月北戴河聚會後,王滬寧下崗。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3
向日葵大叔 王滬寧下崗,是個好消息。釜底抽薪之道,還是老共先垮台。🤓
【電影票的百年通膨——最民主化的大眾娛樂現在是不是已經貴到不夠大眾了?】#葉郎每日讀報  這裡有一批半價的便宜電影票,你要來嗎? 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 AMC 近日宣布要對該公司的會員擴大廣受歡迎的 「半價星期二」(Discount Tuesdays)活動,延伸至平常最少人看電影的星期三也能享
Thumbnail
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身份認同的變化成為國內外關注的核心議題。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台灣人自我認同從1992年的17.6%,一路攀升至2025年的62.9%;「都是台灣人和中國人」的比例則從高點49.3%降至30.5%;而純「中國人」認同更是從25.5%驟降至僅2.4%。
Thumbnail
國家、政府是兩個不同的法理層次,應該明確區分。合法政府代表國家,然其法地位本質依然是「政府」,「政府」不能等同國家,「政府」也不能轉變成為國家。
民主,是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權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具有集會結社、言論自由、公民權、選舉權.台灣在1996年進行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到了現在也快30年了.但台灣人從一開始的期待再到現在的失望是怎麼變成的?今天的完結篇就來講這個問題 在解嚴後到第一次總統民選的民主化初期,人民有著很高的
夜鶯-avatar-img
2025/06/14
其實真的是無解,無論是房價、低薪、少子化,這涉及層面太廣了。 不能怪現在的年輕人對現實都很無感、沒有希望,那是因為大環境讓他們變成這樣,誰也不想就這樣得過且過走完一生。 我會給年輕人剛出社會的建議是:要儘早學會投資,不論是金融商品或是投資自己。 將存款變成資產,不要被通膨吃掉,退休前累積一筆財富,無論是未來買房,或養老都比較有保障 。
傑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4
夏德 年輕人看著那些解決不了的現實問題,感受到了政治不管怎樣都解決不了他的煩惱,所以逐漸冷感,只能說無解阿.對了,謝謝有你這位一直會來看我文章的觀眾
臺灣感性不是完美進步富裕的生活條件,常常展現為放鬆的生活餘裕。一方面是台灣生活步調的確比首爾這種大型都會緩和不少,二方面台灣和韓國夠像,一切生活條件都容易理解,但其中的細微落差,一旦身在其中,是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切身趣味。
Thumbnail
引言:新世紀的台灣 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標誌台灣民主的深化,也開啟了21世紀的嶄新篇章。延續第八章的民主化浪潮,當代台灣在本土認同與全球化間尋找平衡。從太陽花學運的吶喊到婚姻平權的勝利,再到台積電引領全球科技,台灣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發光?本章將帶你走進2000年至2025年的台灣
Thumbnail
1987年7月15日,台灣結束長達38年的戒嚴,迎來政治與言論自由的曙光。延續第七章戰後台灣的動盪,這場解嚴不僅解開了白色恐怖的枷鎖,也開啟了民主化的浪潮。從民進黨的崛起、總統直選到族群融合的挑戰,1987-2000年的台灣如何從威權走向民主?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