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威權到自由的轉折
1987年7月15日,台灣結束長達38年的戒嚴,迎來政治與言論自由的曙光。延續第七章戰後台灣的動盪,這場解嚴不僅解開了白色恐怖的枷鎖,也開啟了民主化的浪潮。從民進黨的崛起、總統直選到族群融合的挑戰,1987-2000年的台灣如何從威權走向民主?本章將帶你走進這段充滿希望與挑戰的轉型時期,探索台灣民主的誕生。
解嚴的契機:自由的開端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與社會變遷催生了民主訴求。民間團體(如黨外運動)與學生抗議推動政治改革,國際壓力(如美國的人權關注)也促使國民政府改變。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解除報禁與黨禁,允許新政黨成立與媒體自由。隨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政治犯獲釋,言論空間擴大。你知道嗎?解嚴當年,台灣報紙數量激增,成為民主化的鮮明標誌。民進黨與多黨政治:競爭的誕生
1986年,民進黨(DPP)成立,成為國民黨(KMT)之外的首個主要政黨,標誌多黨政治的開端。民進黨以本土化與民主訴求吸引支持,挑戰國民黨的長期執政。其他小黨(如勞動黨)也相繼出現,豐富政治光譜。1990年代,選舉競爭加劇,地方選舉(如台北市長選舉)成為民主試驗場。據統計,1994年省長選舉投票率高達76%,顯示民眾對民主的熱情。你認為多黨競爭如何改變台灣?
總統直選:民主的里程碑
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以54%得票率當選,成為台灣民主史的里程碑。這場選舉不僅象徵主權的實踐,也吸引國際矚目。選舉過程競爭激烈,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提出本土化政見,挑戰國民黨的統治。直選讓民眾直接參與國家領導人選舉,深化民主意識。然而,選舉也暴露族群與意識形態的分歧,如何影響後續發展?這是台灣民主的試煉。
民主的挑戰:族群與認同
民主化帶來自由,卻也凸顯族群與認同的挑戰。本省人(閩南、客家)與外省人之間的歷史裂痕,因228事件的真相揭露而浮上檯面。原住民也開始爭取權益,如1994年「正名運動」要求恢復族群名稱。同時,本土化與統獨議題引發爭論,選舉中的意識形態對立加劇社會分裂。儘管如此,民主化讓不同聲音得以表達,為族群融合奠定基礎。你認為民主如何影響台灣的認同?
民主的萌芽與未來
1987-2000年,台灣從解嚴走向多黨政治與總統直選,奠定了現代民主的基礎。這段歷程充滿希望,也伴隨族群與認同的挑戰。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標誌民主的深化。下一章,我們將探索21世紀的台灣,如何在本土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定位?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繼續這段島嶼的故事!
標籤:#台灣 #歷史 #民主化 #解嚴 #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