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構論

含有「社會建構論」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第十章 〈舒茨的開展: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的現象學心理學〉 可能是過高的期待(終於要看到與社會建構論的連結了),也可能是對舒茨不佳的第一印象(出於個人的學術潔癖?),這章讀起來有閱讀困難。 與ChatGPT討論了一下,也是有點收穫,記錄對話如下,明日再挑戰一次。
含 AI 應用內容
#舒茨#現象學#胡塞爾
《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第九章讀後感 還有ChatGPT的反饋(有益的補述) -- 我的心得: 看完第九章〈胡賽爾在《危機》一書關於現象學心理學的描述〉 似乎沒有力氣去好好説説、整理一番,但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因為這一章與我一直以來的信念不謀而和。 我一直以來的信念是:「知道了
〈建構論的最新困境:人工智能產生的意義是意義嗎?〉 副標:(...很跟得上流行) 「意義是在關係的互動中產生。」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說明建構論,那就是這句。 這也使得建構論顯得相當親民,很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 畢竟,一個人的自我,所認知的任何事物、任何經驗、任何可以設想到的...的「意義」,
英文詩作練習 // 向社會建構論致敬// ____ < A secret? > There’s a secret. And I’m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t.  No kidding, I’m the only person in on it. Though it
含 AI 應用內容
#社會建構論#secret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書摘 緣由:書中第四章 Tom Andersen這一段對於「生活」的定義深得我心,故節錄。也是表明我對於社會建構論的仍然認同。 (以下摘要的段落是我擅自分落的,為便於閱讀。) __________ Ch.4〈Reflections on Reflecting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20 ]  Summary:《醞釀中的變革》第一章〈社會建構:醞釀中的變革〉摘要、理解、整理 _______________ ❖社會建構論的核心假設命題 1.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並不是由「那個什麼」所規定 —p.28 「我們並非要拋棄追尋真理的各種傳
[ 往「敘事實踐的學習與應用」轉向 Day17 ] Summary: **Part.1:《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四章〈敘事治療歷程〉簡略摘要、困惑討論 **Part.2:新讀物建議 **Part.3:「社會建構的生命故事→敘說建構的生命故事」舉例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諮商學派中,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合作取向治療、敘事治療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深遠。他們以後現代哲學觀作為基礎,認為個體的世界是藉由自己的主觀經驗所建構而成。
Thumbnail
本文探討專家論述如何影響對個體的看法。在主流文化中,專家用特定的標準定義個體,忽略其多樣性與獨特性。以小明的故事為例,展示傳統觀點如何削弱他的個性,並促使讀者反思自身對他人的判斷。透過重新敘述小明的故事,本文強調斷裂的理解及每種個體的潛能,呼籲社會去除對個體的刻板印象,讓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展現。
Thumbnail
  「存在有客觀真理」這一觀點包含兩個部分:第一,我們的每一個信念與觀點都是要嘛為真、要嘛為假,就好比地圖與疆域的關係,正確的地圖恰當反映了世界上的疆域,不相符時,是地圖出錯而不是疆域出錯。其次,世界存在,且具備獨立於我們信念和觀點的特徵,因此「我們的信念和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問題的答案會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