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在江湖上,而是在書架上......

宋文里老師在新書分享會開場時,秀出一張由他演講時側拍的照片拼貼簡報,笑說從簡報上看來,只會看到這個人一直在講話,但他不在江湖上,而是在書架上。除了翻譯多本如《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重讀佛洛伊德》等書外,這次的新書是他對心理學重新啟蒙的一種嘗試。2015年在心靈工坊成長學苑開設「心靈的社會建構」八堂講座的主題構思與課程設計,而《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就是以講座內容與師生對話的內容為基底,重新增修潤飾,成為架構清晰、章節分明、內涵豐富,易懂好讀的普通心理學。在這課堂上,試圖要談的其實不是「心」,而是要談「語言」。
「心靈」一詞已經遠超過心理學所可能給予的定義,而自成為一個必要的範疇,其中包括了:心智、心思、心機、心情;理性、感性、悟性、靈性…等等內容。因此,學院心理學所能包含的學問與此相對就會顯得十分狹隘,甚至偏斜。很多人以為現代的「科學心理學」要從馮德(Wilhelm Wundt)創建心理學實驗室的時候開始談起,但對心理學史作深度探究,必會發現此說的謬誤,因為搜尋馮德本人的研究成果與實驗室成立的期間,會發現到用到實驗室所做的研究實為少數,這樣如馮德、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被稱上「實驗心理學」、「科學心理學」等說法就有待商榷。宋文里老師提醒,我們至少該知道:心理學的「實驗室」或「實踐場域」還包括心理諮詢室,以及所有可能的「田野」,也就是人類活動的任何場所。因此他從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出發,引領我們從日常話語溯源,檢視個人與天地、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文化脈絡下的「心靈」真貌。


如此探究,僅是《心理學與理心術》的部份,當講堂的內容與互動成為書出版後,宋文里老師希望本書能成為「有心人」很棒的床頭書,獲得啟蒙的轉機,在說話時不再失語,也讓學術/學問不再是專業獨享的秘密生活方式。而這樣的學習重點不在於「學」而在於「問」,如此才能不斷地尋語、對話,走上沒有終點的尋語路(錄),一起與作者在語言中再見。新書分享會後,留給現場簽書讀者一段密語在此:BW&SYiL (Best Wishes and See You in Language)。
【主題閱讀】

《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syche: Eight Classes
作者:宋文里
出版日期:2018 年 12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360
特別推薦:李維倫、余安邦、翁士恆、彭榮邦、楊 蓓、趙文滔、顧瑜君
◎「上追甲骨文,下探時髦語」的心理學,生動、白話,充滿博學又幽默的文化知識。
◎以後現代社會建構觀點,試圖勾勒更貼近我們文化與生活的心理學:形成一種「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理心術」。
* 博客來 https://pse.is/DBC75
* 金石堂 https://pse.is/D5H35
* 讀 冊 https://pse.is/D6TLD
* 誠 品 https://pse.is/CHMNG
* 心靈工坊 https://pse.is/CXC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