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理心術》作者宋文里老師,鼓勵「有心人」把他當作一本書,相知相遇。
宋文里老師在新書分享會開場時,秀出一張由他演講時側拍的照片拼貼簡報,笑說從簡報上看來,只會看到這個人一直在講話,但他不在江湖上,而是在書架上。除了翻譯多本如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重讀佛洛伊德》等書外,這次的新書是他對心理學重新啟蒙的一種嘗試。2015年在心靈工坊成長學苑開設「心靈的社會建構」八堂講座的主題構思與課程設計,而《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就是以講座內容與師生對話的內容為基底,重新增修潤飾,成為架構清晰、章節分明、內涵豐富,易懂好讀的普通心理學。在這課堂上,試圖要談的其實不是「心」,而是要談「語言」。
「心靈」一詞已經遠超過心理學所可能給予的定義,而自成為一個必要的範疇,其中包括了:心智、心思、心機、心情;理性、感性、悟性、靈性…等等內容。因此,學院心理學所能包含的學問與此相對就會顯得十分狹隘,甚至偏斜。很多人以為現代的「科學心理學」要從馮德(Wilhelm Wundt)創建心理學實驗室的時候開始談起,但對心理學史作深度探究,必會發現此說的謬誤,因為搜尋馮德本人的研究成果與實驗室成立的期間,會發現到用到實驗室所做的研究實為少數,這樣如馮德、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被稱上「實驗心理學」、「科學心理學」等說法就有待商榷。宋文里老師提醒,我們至少該知道:心理學的「實驗室」或「實踐場域」還包括心理諮詢室,以及所有可能的「田野」,也就是人類活動的任何場所。因此他從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出發,引領我們從日常話語溯源,檢視個人與天地、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文化脈絡下的「心靈」真貌。
宋文里老師分享《心理學與理心術》封面封底的個人畫作意涵
北宋早期如胡瑗、范仲淹、司馬光等人,曾經提出「心性氣命體」的論述,但我們如果沒有接觸過,會不曉得在漢語世界的古人,曾經有試圖建造對「心性」、「性命」的解釋。例如張載曾經提出「由象識心,循象喪心」的說法。如果以社會建構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因循探究,那就可以說: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就可以理解心,這只是個神話──「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就不如說是:人的「心」本來就不是「內心」,而是「象」的反映。我們可以把這種心的意義擴大,「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擴大之後的「存象之心」、「體物之心」,就是「我」,也就是一個「能體天下之物」的「人」。所以心理學其實可以不叫「心理學」,不叫psychology,直接叫作「人學」或“personology”;因為psychology已經把自己定義為一種無法捉摸的東西。說成personology,聽起來更接近心理學的原意,再擴大之後,就叫human science,研究的對象其實就是human,是人。
給簽書讀者的一段密語:BW&SYiL (Best Wishes and See You in Language)
如此探究,僅是《心理學與理心術》的部份,當講堂的內容與互動成為書出版後,宋文里老師希望本書能成為「有心人」很棒的床頭書,獲得啟蒙的轉機,在說話時不再失語,也讓學術/學問不再是專業獨享的秘密生活方式。而這樣的學習重點不在於「學」而在於「問」,如此才能不斷地尋語、對話,走上沒有終點的尋語路(錄),一起與作者在語言中再見。新書分享會後,留給現場簽書讀者一段密語在此:BW&SYiL (Best Wishes and See You in Language)。
【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