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

含有「聖母峰」共 4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們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艾德蒙·希拉里 (Sir Edmund Hillary)(首位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之一) 生活很像一場攀岩。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8/13
勵志好文👍
誠熙-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3
安立格 謝謝安大肯定🥰✨
引言 你是否曾思考過,真正的領導力究竟是什麼?它不僅僅是職位或頭銜,更是一種由內而外、影響深遠的藝術。麥斯威爾的經典著作《領導的黃金法則》,將其精髓濃縮為「讓自己變好」、「讓別人變好」和「讓大家變好」三大核心理念。這本書不僅是企業領導者的指南,更是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實現自我超越與共好的智慧寶典。
Thumbnail
看完文章就懂,如何評估住珠峰大本營是否需要租氧氣瓶。 空氣中的含氧量低於一定程度,人類的適應力會大幅下降,長期居住於平地的人到了海拔3000公尺以上,都很容易出現一些偏頭痛,頭腦腫脹或腹瀉嘔吐,這些症狀就是所謂的高山症或高原反應,因此來到高海拔地區就需要視情況來決定隨身攜帶多少氧氣瓶。
Thumbnail
5/5珠穆朗瑪峰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19
謝謝您的分享❤️
【朝聖珠峰】 帶著事先租好的氧氣鋼瓶,準備到海拔5150的珠峰大本營北坡過夜。 在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那是方圓百里一片荒蕪的山路,從車窗看出去,匆匆瞥見路邊一輛翻車的小巴士,幾位乘客就圍在車子附近。我不禁思索,他們可能沒機會上珠峰大本營了,連道路救援都不知道要等多久,那會有多失落...
Thumbnail
5/5珠峰大本營
我時常會問自己什麼時候喜歡上爬山的?登頂是第一要事嗎?還是登山的過程更為有趣?我又是如何感知山和山中的世界?如果你也一樣愛山,偶爾也會給自己這樣的靈魂拷問,那本書即是解答。
Thumbnail
我是到過台灣的幾座百岳經驗,當我第一次上到百屆的山頂時,我就愛上了高山的那份神巍之姿。在山頂時,望著四周群峰,剎那間覺得人很渺小卑微,任風吹拂,聽山風呼嘯,我很難描繪那種內心的快感。
三峽的貓-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4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 我其實走比較多的是中級山,百岳應該還沒10座。我也很喜歡站在山頂上的感覺,不過大多是覺得事情完成一半的滿足感。要感覺到人類的渺小真的要爬大山然後遇到不錯的天氣(白牆就沒有辦法感受神性,只能感受幹意)中級山大多都是小山,然後路徑比較原始一點,但是沿途也是有很多值得看的景色。
還記得自己在2022年寫下的一句話『植物是慢慢死掉的,人才也是』 2024年,走出疫情的世界與人們,似乎更不快樂、更不平衡、更茫然!? 透過《停損的勝算》來說明,學會放棄並不代表失敗,而是對抗沉默成本效應及稟賦效應的智慧。 放棄,有時候是懂得『拒絕』、懂得『畫界線』與懂得『更愛自己』。  
Thumbnail
前言 維基百科<聖母峰>欄目中有<攀登記錄>一節,裡面提到的台灣人登頂者名單中,林永富是年齡最長的登頂者-57歲,查找李永富的登山新聞,裡面提到他是排行第九名者,但因江秀真曾登頂兩次,因此他位居第十。然而,再查找資料,發現其中少了幾位,今天看到城市山人(2019.5.10)的文章,名單如下(然而,
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來了 前言 1993年5月5日吳錦雄成為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人,他參加的隊伍是「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隔年(1994)年,一支純本土且係地方社團的「苗栗頭份登山隊」成隊前往攀登聖母峰,有位隊員拾方方成功登頂,成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在<維基百科>的<聖母峰>的"攀登記錄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