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艾德蒙·希拉里 (Sir Edmund Hillary)(首位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之一)
生活很像一場攀岩。
有時你找到穩固的落腳點,一步步向上爬,感覺自己離頂峰越來越近; 但更多時候,你的手會滑開、腳會踩空,甚至在半山腰被卡住,進度不只停下,還可能後退。摔落時的心情很真實:挫敗、懊惱,甚至想乾脆放棄。
但真正決定你能否到達山頂的,不是摔落的次數,而是你能否在每次跌下後找到新的支點,再爬上去。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力量,它不是讓你永不失手,而是讓你在每次跌落後,知道該怎麼重新起步。

摔落不是失敗,而是攀爬的一部分
很多人對自己過於苛刻,一旦在生活中「掉下去」,就認定自己不夠好、不適合。
但攀岩的人都知道:摔落本來就是過程的一部分。
你會因為一個落點太遠而失手,也會因為體力不支而暫時停下。
成長型思維的核心,是允許自己在失手時,不把這當作終點,而是用它來調整策略、換個路線,甚至重新計算節奏。
摔落不是判決,而是訊號:提醒你,也許需要換個方法前進。
迷茫時,不要只看頂峰
在攀爬的過程中,如果你一直盯著遙遠的頂峰,很容易覺得自己永遠爬不到。
生活也是一樣,迷茫時,與其執著於「我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那裡」,
不如低頭看看腳下,問自己:「我現在能抓住的下一個支點是什麼?」
成長型思維能幫你轉換視角,從「為什麼我會卡住?」
變成「我能從這個位置學到什麼、再跨一步怎麼走得更穩?」
方向感不一定馬上出現,但只要你能抓到下一個支點,就已經脫離了原地停滯。
用「暫時」取代「做不到」
攀岩的選手知道,有些落點此刻真的抓不到,不代表永遠抓不到。
生活中也是一樣,當你對自己說「我做不到」,等於直接封住了可能性。
試著改成:「我暫時做不到,但我可以先鍛鍊體力,等自己準備好再試一次。」
「暫時」這個詞,會在你的心裡留下希望的空隙,它承認了當下的限制,卻也保留了未來的可能。
而這個小小的語言轉換,往往能減少自我否定的重量,讓你願意多嘗試一次。
成長型思維不是硬撐,而是找到新的攀爬方式
很多人誤會成長型思維是「無論如何都要咬牙撐下去」。
事實上,它更像是在半山腰休息、觀察地形,然後找到更適合的攀爬方式。
有時候你需要繞路,有時候需要先退一步重新嘗試,這不叫退縮,而是策略。
因為成長型思維承認困難存在,也承認自己的有限, 但它同時相信,透過持續嘗試與調整,你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上山路。

📝 重點整理|成長型思維的攀岩法則
- 摔落是過程的一部分,不是失敗的證明
- 迷茫時先找下一個支點,而不是盯著頂峰
- 用「暫時」取代「做不到」,保留希望與可能
- 成長型思維不是硬撐,而是懂得調整攀爬策略
💌 小提醒
每一個認真生活且奮鬥的人們呀,你不需要一次就到達山頂。
你只要一次又一次,找到下一個能抓住的支點,就足夠了。
每一次暫停、繞路、甚至跌落,都是讓你更熟悉這座山的方式。
而當你回頭看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早已走過了很遠的路。
所以,別急,繼續攀爬,你會到達的。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