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資

含有「防疫物資」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近期,台灣再度面臨COVID-19病例上升潮。據Yahoo新聞報導,全台就診人次可能突破20萬人,政府緊急呼籲民眾在三種情況下應佩戴口罩。然而,除了醫療院所外,許多民眾也發現:快篩試劑又買不到了。 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從快篩、酒精、到口罩,每一次疫情來襲,民眾總是得靠運氣才能搶到基本防疫
為什麼防疫物資需要「非市場邏輯」的制度保障? 「市場會自己找到平衡。」 這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的金科玉律。 但在疫情來臨時,市場真的會自動供應你需要的口罩、防護衣、快篩試劑嗎? 20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會。 而2025年疫情再起、口罩廠幾乎全軍覆沒的現實,讓我們必須認真問一個問題: 為
新冠疫情不是歷史,它仍然在延燒;而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也不該是一次性的戰時動員,而是必須常態化的國家安全機制。 隨著2025年新冠變異株XDV.1在亞洲再次升溫,我們再次反思一個問題: 台灣,準備好了嗎?如果口罩斷貨?如果疫苗來不及?如果快篩無處可買? 這不只是一場醫療危機,而是**「國家應變制
Thumbnail
2020 年,全世界陷入口罩荒時,台灣一聲令下,數十條熔噴布機台從無到有誕生,幾百萬片醫用口罩每天穩定生產,全民配合實名制,海外媒體紛紛稱台灣為「防疫模範生」,「口罩國家隊」一時成為象徵國力的榮耀標籤。 但短短三年後,這些國家隊早已分崩離析。 有人結束營業; 有人低價出清; 有人靠外銷苦撐;
疫情還沒結束,台灣的防疫產業卻早就「解散隊伍」。 正當新一波新冠變異株再度來襲、呼吸道病毒全年流行的時代成形之際,我們驚訝地發現:台灣政府依然未正視防疫物資產業的戰略價值。 而相對地,在大洋彼岸,美國政府早在2021年起就陸續推出多項政策,全力強化本土製造能力,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甚至將口罩
2025年5月,新冠疫情再次升溫。根據疾管署統計,單週急診就診人次逼近一萬,重症與死亡個案攀升,社區感染重回高風險等級。面對第七波疫情的來臨,台灣社會再度呼喚「口罩、快篩、疫苗」三件寶。但令人錯愕的是,曾在2020年被視為「抗疫國力象徵」的口罩產業,現在早已被政策遺忘,企業正一個接一個倒下。 一場
社會快速變遷下,資源分佈不均,積極提供服務給這些面對挑戰的家庭,陪著他們恢復能量,以避免其陷入困境,正是救世會的任務。我們的目標,是讓許多像玟玟這樣的孩子能夠無憂無慮的在自己的家中成長茁壯...
Thumbnail
台灣疫情尚未平息,德內ㄦ收到了來自各方德內儿之友捐贈的防疫物資。感謝好友們不間斷的關懷,在非常時期提供了即時的支援。 看著遠方傳來的笑容,再次感謝德內ㄦ好友們的善心,相信彼此共同的心意將會串成一面又一面希望的網,將祝福送到各地。
Thumbnail
在歐洲蹲了居家防疫半年以上,我們平均一週多至兩週網購採買食材一次,沒有爆買但也非常足夠應付日常三餐了,而且大多都是吃新鮮食材,吃過的泡麵只有兩三包。看到最近台灣的大眾在同一時間瘋狂囤貨的情況,不管是網路平台或是大型購物商品都缺貨和充滿人潮,我想來分享一下我們在北歐長期居家防疫的購買經驗,畢竟眼前面
Thumbnail
新冠肺炎在台灣大流行,看到新聞裡面大家努力地跑到各大賣場搶購物資,不禁想到一年多前的今天,我也是其中一員!白米、泡麵、罐頭、礦泉水、和衛生紙,跟不要錢一樣往購物車裡面搬,很多從來不吃的東西,例如罐頭午餐肉,也成為防疫物資出現在我家。 一年過去了,當初大費周章,排了兩個小時隊搶來的食物,到底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