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全世界陷入口罩荒時,台灣一聲令下,數十條熔噴布機台從無到有誕生,幾百萬片醫用口罩每天穩定生產,全民配合實名制,海外媒體紛紛稱台灣為「防疫模範生」,「口罩國家隊」一時成為象徵國力的榮耀標籤。
但短短三年後,這些國家隊早已分崩離析。
- 有人結束營業;
- 有人低價出清;
- 有人靠外銷苦撐;
- 更有人被政府視而不見。
一、國家動員:非常時期的產業奇蹟
讓我們回顧起點:2020 年初,疫情初起,全球斷鏈,台灣也陷入口罩短缺。面對危機,政府動員國軍、技術協會、機械業者、不織布廠與人力資源:
- 國發基金提供補助,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協助建廠;
- 經濟部協調產線、能源與人力配置;
- 行政院主導口罩實名制,統一調度銷售;
- 勞動部與國防部支援臨時產線作業人力。
這是一場教科書等級的「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實驗:政府非僅提供補助,更直接介入生產、銷售、分配、物流與價格控制。
而它成功了。民心凝聚、疫情受控、產業鏈完整,甚至成為「台灣製造」新象徵。
二、市場退場:政策轉向與價格競爭的致命打擊
問題出在疫情稍緩後,政府政策快速轉向「市場化」:
- 口罩實名制取消;
- 政策採購量大減;
- 公部門改為「最低標」;
- 進口品重新開放,且無品質比對限制;
- 國內口罩售價崩盤至 1.5 元以下,遠低於合理成本。
國家退場的速度比市場調整的速度更快。
而國內業者早已「為國家任務」投入大量資本(設備、人員、土地),無法及時轉型,只能低價搶市、虧損去化。那些原以為「打仗完會被善待」的國家隊,最終成為沒人接手的孤軍。
三、全球供應鏈與國家韌性的矛盾
台灣當初之所以能建立口罩產業,來自「全球失能」:中國封城、美國限出、越南禁運。但這只是偶然條件。
一旦全球供應鏈恢復,「價格」就取代「戰略」成為主旋律。
台灣廠商要面對的是:
- 每片不到台幣 0.4 元的中國口罩;
- 來自東南亞的免關稅低價競爭;
- 政府對內卻繼續以採購價壓低為原則。
而更根本的問題是:台灣未將「本土醫材生產能力」納入國家韌性建構思維。
不像美國、日本、新加坡有「最低備貨量制度」、政策採購保底、原物料補助、國有倉儲空間,台灣將一切丟回市場,任其競爭與淘汰。
四、從「政治任務」變成「經濟負擔」
這正是防疫物資產業的最大悲劇——它曾是國家命令下誕生的政治任務,但在市場邏輯重新主導後,這群「曾為國奮戰」的業者被貼上「過剩產能」、「自由競爭」、「賺夠了」等標籤,成為負擔。
這是典型的政治經濟學轉換問題:
- 國家使用了產業的集體資本與動員力,但沒有提供後續機制來保障其存在空間。
- 產業被迫承擔制度退場後的價格戰與技術流失風險,卻無談判的角色。
五、我們該學會的事:長期韌性與政策責任
「國家隊」不該只在戰時出現,也不該在和平時被遺忘。
台灣需要從這段歷史學會幾件事:
✅ 1. 設計可長期運作的儲備制度
納入《災防法》或設置新《健康安全法》,明定應急物資之最低庫存量、更新週期與分層採購制度。
✅ 2. 建立國產防疫物資優先機制
在品質、價格合理條件下,公共部門應優先使用本土生產品,給予產線生存空間。
✅ 3. 轉型為「防疫產業聚落」
擴展口罩、手套、快篩為核心,整合包裝、檢測、智慧監測與通訊模組,打造完整「防疫供應鏈」。
✅ 4. 維持平戰轉換彈性產能
選定具技術基礎與可靠紀錄的業者,提供定額補貼或策略採購合約,以保留「快速動員產線」的能力。
結語:別讓下一次動員再從零開始
從國家隊到孤軍,是一段令人扼腕的轉變。
它不是產業自己的錯,而是政策結構不願認定「戰略產業的非市場性」所導致的犧牲。
下一次若再有疫情,我們會重演這場動員→爆量→退場→淘汰→依賴進口的輪迴嗎?
還是,我們可以從這次經驗中,學會打造一個不需要臨時國家隊的常備防線?
答案,不該交給病毒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