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 vs 公學校:
制度與文化的分隔
1. 招生對象不同
- 小學校:主要招收日本籍學童,或少數通日語的台籍學童(通常是社會地位較高者台灣富人的子女)。
- 公學校:專為台灣籍學童設立,是台灣人接受初等教育的主要途徑。
2. 課程內容與語言使用
- 小學校:
- 採用日本文部省制定的課程與教科書。
- 全部以日語授課,科目與日本本土一致(如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體操)。
- 公學校:
- 使用台灣總督府編印的教科書。
- 初期以台語或漢文輔助教學,後期逐漸強化日語教育,但程度與小學校仍有落差。
3. 教育年限與升學機會
- 小學校:六年制尋常小學校,另設兩年制高等小學校,升學管道完整。
- 公學校:初期多為四年制,後期逐步延長至六年,但升學機會有限,與小學校畢業生差距明顯。
4. 社會地位與待遇
- 小學校學生享有較高社會地位與教育資源,畢業後更容易進入高等教育。
- 公學校學生則面臨教育資源不足、升學困難與社會歧視,形成制度性不平等。
---
🧠 文化隔離與教育政策的象徵
這種制度反映了日本殖民政府的文化隔離政策,透過教育制度將台灣人與日本人分開培養,意圖在語言、思想與社會階層上建立差異。雖然1922年《台灣教育令》曾提出台日共學的理想,但實際上仍難以落實真正平等。
這種教育分隔不僅影響當時台灣人的受教權,也深刻影響了後來台灣社會的語言政策、階級流動與文化認同。
許多台籍菁英家庭為了子女前途,會努力讓孩子進入小學校,甚至在家庭中強化日語環境。
@上面資料由BingAI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