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學習非洲鼓多年,疫情之後想嘗試其他打擊樂器,於是起心動念跑去學太鼓。打了一陣子後,邀請住在太鼓教室附近的大妹參加,大妹加入才一個多月,即參加太鼓教室舉辦的成果發表會。
我與小妹看到成果發表會的影片,發現太鼓與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小妹躍躍欲試,於是也加入太鼓班,三人碰面談起打太鼓,總是興高采烈。這令我好奇心大增,想了解太鼓的樂趣何在。
太鼓教室離我家有段距離,得搭捷運再轉公車,上一個半小時的課,來回得花三個小時,令我裹足不前。但,試上一堂課後,立即繳錢報名成為「天下第一太鼓團」的成員。
因應成果發表會或公開演出,太鼓教室的每一班都有自己的團名。「天下第一太鼓團」成立之初,主要成員是位父親帶著兩位精通武術的兒子,團名就是他們取的。之後,陸續有人加入也有人離開,隊員通常維持在十人上下。
新成員加入太鼓團後,會先被老師分配打哪種太鼓,分為締鼓、中鼓及大鼓三部,相當於合唱團的高音部、中音部及低音部。不同的是,高音的締鼓通常是領奏或伴奏,主節奏會落在低音的大鼓或中音的中鼓。
上課分為兩階段。前半是左右手輪流擊鼓暖身、練習不同節奏及左右手組合。速度較快的節奏,每小節往往超過10擊,常左右手忙不過來或搞不清楚。後半則練習曲目,曲目有長有短,大家先一起練習各部的節奏,然後分部合奏。
幾個月前,老師說今年五月底有個全台太鼓比賽,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參加。同學們都摩拳擦掌,欲一展身手。於是,上課模式轉為以練習比賽曲目為主。
我們打的曲目超過100個小節,全長4分鐘。每次上課練習20到24個小節,待一兩周熟練後再繼續往下,直到全曲都熟練為止。
比賽曲目共有四張譜,練習時會懸掛在教室前面。比賽前一個月起,老師每周抽掉一張譜,直到我們不看譜也能打為止。
不過,之間還是有人進進出出。原本是台柱的兩兄弟,因為出國參加武術表演,無法參賽。一位打過太鼓的新成員,原本被分配打中鼓,只好調去打大鼓。最後一個月,還來了位女士,老師看比賽時間告急建議她慎重考慮是否上台,她說她喜歡上台,沒問題!最後,共有十位隊員上台參賽。
為何說我們是烏合之眾呢?!因為,我們每周只有一次的練習時間,且每次都無法全員到齊。甫加入的新團員,連看譜都常不知身在何處,即便練習多時的老隊員,到賽前一兩周還是不夠熟練,常忘拍或漏拍。
由於上課時間在平日,隊員大多是家庭主婦、退休人士或自由工作者。
家庭主婦常因小孩生病或家中有事請假,退休人士則常出國旅行,有時一兩周,有時一兩個月(指~我~)。我們的團隊組合也很特別,有位老公在台工作的日本媽媽,還有在日本做民族音樂調查,短期到台灣蒐集資料的英國籍研究員,但她母親是台灣人。
昨天彩排,今天下午就要比賽。社會組共有五隊,其中三隊是我們太鼓教室訓練出來的友隊及可敬的對手。最看好的一隊,已經連續參賽三年,鼓技或比賽經驗遠遠超過我們,其他外隊則在彩排時偷偷較量一下,也不容輕視。
別想太多,就抱著認真好玩的心態從容上台,放下得失心,享受舞台的燈光、激勵人心的鼓聲及台下的掌聲吧!

全台太鼓比賽彩排,交通陽明大學大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