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場內容大整理,說真的,讓我對創作這回事有了某種⋯⋯該怎麼說呢,像是突然看清楚什麼的感覺。打開方格子後台的時候,我盯著那一個月累積下來的數字,手指懸在滑鼠上方,心跳得有點快——這不是在查業績報表,這是在找一個我不確定存在、但又非找到不可的答案:哪些內容,既能讓我寫到欲罷不能,又剛好是讀者願意停下來看的? 表面上這問題很技術性、很數據導向,但你知道那種感覺嗎?那答案其實會決定我接下來半年、甚至一年要往哪個方向挖。有點像在做產品驗證,只是這次要驗證的「產品」,是我腦袋裡那些還沒成形的碎念和堅持。 反覆咀嚼了好幾天後,我開始相信一個有點矛盾、但又無比真實的道理:想要長期創作不倒,你得學會同時抓住兩條看似會互相拉扯的繩子——「寫讓自己爽的東西」跟「留意別人想看什麼」。少了任何一條,你不是會摔下去,就是根本走不到對岸。 先講「寫自己爽的」這塊好了。我慢慢發現一件事:只有那些真正撞擊到我某根神經的題目,我才寫得出帶勁的東西。那種熱情不是裝得出來的,它會逼你半夜三點還在想怎麼把某個概念講清楚,會讓你願意花一個下午只為了打磨一個比喻。沒有這股勁,寫出來的文字就像沒插電的擴音器——表面上都在,但就是傳不出去。你知道心流理論吧?就那種時間凝結、全世界只剩下你跟鍵盤的狀態,對,我說的就是這個。 不過啊,光靠熱情餵飽自己還不夠。我把這些東西丟到網路上,說穿了不就是想產生點漣漪嗎?也許是讓某個人看了之後突然懂了什麼,也許是提供一個他剛好用得上的方法。這種「我寫的東西真的有用」的反饋,老實說,那才是讓我能一直寫下去的另一顆電池。所以我沒辦法只躲在自己的小宇宙裡自high,總得時不時探頭出來,看看外面的人到底在意什麼、需要什麼。 那問題就卡在這裡了:這兩件事明明都重要,但要怎麼同時做到? 我目前想到的解法是這樣——每天該寫什麼還是寫什麼,不用管那麼多,讓熱情自然流動。但等到月底,我會像個數據偵探一樣翻遍後台,找出那些點擊率特別高、互動特別多的文章。接著,這裡是關鍵,我會把那些「市場驗證過」的內容拿出來,進行一次深度的手術般的拆解。 這個拆解我打算用卡片盒筆記法來搞。講白了就是把一整篇文章切成好幾塊獨立的知識積木,每一塊都專心講一個概念,清清楚楚,然後給它們編上門牌號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想像一下,原本一篇文章就像一棟房子,看完就沒了;但拆成積木之後,那些知識點可以重組、可以跟別的想法串聯,甚至在未來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突然派上用場。一篇爆文不再只是爆文,它變成了一座可以不斷開採的礦坑。 再往前看,這套玩法讓我有點躍躍欲試。這些被精煉過的知識卡片,我可以按主題把它們聚集起來,像拼圖一樣慢慢拼出一幅更完整的圖像。等卡片夠多了,自然就長成一系列文章;系列文章累積到某個臨界點,要不要出本書?那不就是順勢而為的事?這整個過程就像從散落的珍珠(單一筆記),串成手鍊(主題系列),最後變成一整套珠寶(書籍)。你看,是不是很有畫面? 既然套路理出來了,那就剩執行了。我給自己定了個死規矩:每個月底固定挪出一段時間,專門幹這件事——撈數據、挑熱門、拆筆記、分類整理。這種週期性的儀式感很重要,它確保我不會寫完就算了,而是真的在累積什麼。就像複利一樣,你得持續投入,效果才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爆發。 噢對了,想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這整套流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管理內容,但本質上,它其實是在幫我建造一個能自我平衡的系統。一個能同時餵養「內在熱情」和「外部價值」的雙迴路系統。有了這個,我就不用每次都在「燃燒自己到精疲力竭」跟「迎合市場到面目全非」這兩個懸崖邊緣走鋼索了。 嗯,就這樣處理吧~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alalin的沙龍
2會員
32內容數
Lala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這篇文章探討「自我」被過度汙名化的現象。作者強調向內探索是同理心的基礎,唯有深刻理解自己的情緒脈絡,才能真正感受他人處境。最後提出核心信念:對自己寬容是對他人仁慈的前提,一個懂得善待自己的人,自然能將這份溫柔延伸到人際關係中。「自我」應被視為一種結合內省與社交智慧的正面能力,而非貶義詞。
2025/10/24
這篇文章探討「自我」被過度汙名化的現象。作者強調向內探索是同理心的基礎,唯有深刻理解自己的情緒脈絡,才能真正感受他人處境。最後提出核心信念:對自己寬容是對他人仁慈的前提,一個懂得善待自己的人,自然能將這份溫柔延伸到人際關係中。「自我」應被視為一種結合內省與社交智慧的正面能力,而非貶義詞。
2025/10/23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從混亂的靈感筆記中,逐步整理出一條清晰內容產線的過程。從品茶開始,透過《風味描述》、《風味聯想》到《篩選意象》,讓感性與理性並行,最終形成一篇有層次的茶品介紹文。作者發現,當思緒被梳理成流程後,創作變得更穩定也更自在——就像一泡茶慢慢釋放風味,靈感也能有系統地流動。
2025/10/23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從混亂的靈感筆記中,逐步整理出一條清晰內容產線的過程。從品茶開始,透過《風味描述》、《風味聯想》到《篩選意象》,讓感性與理性並行,最終形成一篇有層次的茶品介紹文。作者發現,當思緒被梳理成流程後,創作變得更穩定也更自在——就像一泡茶慢慢釋放風味,靈感也能有系統地流動。
2025/10/22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零碎碎的畫面和想法,整理成一個能真正打動人的完整形象?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資訊,而是能讓人記住、甚至讓人想採取行動的那種。
說穿了,我想做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感官經驗緊緊綁在一起。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聞到某個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回來了。我想要創
2025/10/22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零碎碎的畫面和想法,整理成一個能真正打動人的完整形象?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資訊,而是能讓人記住、甚至讓人想採取行動的那種。
說穿了,我想做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感官經驗緊緊綁在一起。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聞到某個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回來了。我想要創
#方格新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目的:
透過記錄&回顧,不斷對自己反覆提問,找出思考的盲點/共通點。就能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找到改變未來的方向。
紀錄:
每天用一句話紀錄一天最讓你在意或關注的事,工作及生活上成功/失敗的事。內容需要讓你能夠回想起當時的心境,回顧時效果才會好。
寫法:
也可針對電影、閱讀、
目的:
透過記錄&回顧,不斷對自己反覆提問,找出思考的盲點/共通點。就能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找到改變未來的方向。
紀錄:
每天用一句話紀錄一天最讓你在意或關注的事,工作及生活上成功/失敗的事。內容需要讓你能夠回想起當時的心境,回顧時效果才會好。
寫法:
也可針對電影、閱讀、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自由書寫過程中,如何消滅不必要的括號並提出相關想法。未來該追求寫作目標,作者發現能夠自由寫字並消滅括號。同時,他提到,只要有目標,即使在繁忙的日常中也應該擠出一點寫作時間。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自由書寫過程中,如何消滅不必要的括號並提出相關想法。未來該追求寫作目標,作者發現能夠自由寫字並消滅括號。同時,他提到,只要有目標,即使在繁忙的日常中也應該擠出一點寫作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