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摩卡僧侶的咖啡煉金之旅》

閱讀紀錄|《摩卡僧侶的咖啡煉金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書名:摩卡僧侶的咖啡煉金之旅

副標:從葉門到舊金山,從煙硝之地到舌尖的醇厚之味,世界頂級咖啡「摩卡港」的崛起傳奇

作者:戴夫.艾格斯 Dave Eggers

譯者: 洪慧芳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0.09.03

完讀日期:2024.02.09


本書撰寫「摩卡港」咖啡品牌創辦人穆赫塔‧肯夏利的故事,他是位美國籍葉門裔青年(品牌成立時24歲),從對咖啡毫無概念到成為第一位阿拉伯咖啡品質鑑定師,他為了改善葉門咖啡農遭盤商壓低收購價格,以及普遍不重視咖啡製成的情況,走遍葉門種植咖啡的農村,又在首都沙那聘用當地的工人挑選、烘焙後,以精品咖啡品牌「摩卡港」販售至世界各地。


在閱讀這本書前,我連葉門在哪裡都沒有概念(在阿拉伯半島的南側,西方鄰接非洲),從google搜尋會看到很多跟ISIS及胡塞(青年運動)叛軍有關的國際新聞,作者藉由主角穆赫塔的故事帶讀者探索不一樣的美國生活以及葉門這個我不太熟悉的國家。


這本書用很具故事張力的方式寫穆赫塔的傳記,一開始閱讀時會很疑惑這本書不是要寫葉門的咖啡品牌嗎?為什麼作者要連主角就學過程的頑劣經驗、賣汽車,以及當高級大樓門衛的經驗都交代?但確實藉由穆赫塔作為阿拉伯裔美國移民二代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美國舊金山光鮮亮麗下,生存在城市角落陰影中的移民社群。而在他返回家鄉葉門發覺當地的咖啡歷史,並設法支持在地咖啡產業的過程中,也帶讀者走進複雜的阿拉伯世界,發覺葉門的咖啡歷史與傳統部落的文化。


其中一段描寫主角到許多咖啡生產的農村探勘,多數咖啡園都位於茫茫的沙漠之中(其實不太確定是沙漠,只是從書中描述行車狀況,以及對阿拉伯半島淺薄的認識推測),從首都沙那出發動輒三小時以上的車程,但卻每到一個村落就會受到村民以歌聲歡迎,並當場抽籤決定由哪戶人家很「榮幸地」招待遠客。初閱讀這段時,以為是穆赫塔具有美國公民得身份,又是以咖啡傷得身份到達,才得到熱烈的歡迎,但後來經主角說明阿拉伯的習俗,才發現這是普遍的待客禮儀。這種特殊的文化經驗,使得書中的葉門世界很有厚度。


而在葉門的傳統部落扶植咖啡產業的困難,除了天候與地理條件不佳——種植咖啡樹需大量水源,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儲水灌溉的設備、良好的日曬場地,以及適合的儲存空間,咖啡農對產業與專業的不熟悉——應摘採的成熟度及保存概念不足,還會有政治動亂造成運送困難的問題。穆赫塔在探索咖啡的過程遇過許多生死關頭,尤其在咖啡運送過程經歷了內戰,美國為了避免「恐怖份子」趁機抵達美國而遲遲沒有官方撤僑的計畫,再加上港口封閉、叛軍駐紮在每一個村口,驚險的場面一波接一波常讓作為讀者的我為他捏一把冷汗。但這些堪比小說的故事情節卻是真實的經歷,閱讀這本書除了能感受到葉門生存的不容易,也能感受主角熱切改變葉門咖啡印象的強烈理想。



avatar-img
杏蟹小魚的筆記
75會員
4內容數
建議可以追蹤作者,我比較常發文在金大建築系刊(https://vocus.cc/salon/nqusuda)。只是發的內容需要一直糾結,所以開了自己的沙龍(筆記)放一些比較短的紀錄。多是從限時動態(比較即時)的短紀錄整理來的內容,比較零散,沒有特定主題,應該會放一些閱讀或活動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杏蟹小魚的筆記 的其他內容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