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印度部落學習來把糧食與森林相互連結

向印度部落學習來把糧食與森林相互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anipadma Jena/小草 譯


  2015年5月19日,發自印度 Rayagada(IPS):印度東邊奧里薩邦偏遠、約240平方公里的尼延吉里丘陵,散佈著一個叫:東格麗雅.空(Dongria Kondh)的傳統部落;而它也以擅於開荒闢野為人所知。 

  一英國採礦集團曾投資近10億美元,想在此礦產豐富的地區採取礬土。只是2013年東格麗雅.空部落在與這公司歷經十餘年奮戰、且以勝利告終後,也向全世界部落民族展示:即使是小蝦米在對抗大鯨魚,但位居劣勢的仍可以戰勝。

  這個部落,目前也再度處於面對全球兩個主要問題——饑荒與森林開發——的最前線位置。即使那威脅他們傳統、永續農耕方式的開發浪潮一波波襲來,這部落依舊維持它古老的生活方式。


▲一位東格麗雅.空部落的婦女手 摘巴拉達樹葉(barada leaves)。這是部落生活中重要的鐵質來源。(Manipadma Jena/IPS 攝)

▲一位東格麗雅.空部落的婦女手 摘巴拉達樹葉(barada leaves)。這是部落生活中重要的鐵質來源。(Manipadma Jena/IPS 攝)


  東格麗雅.空部落的人口近10,000。他們認為森林與山丘皆屬神聖之地,而他們千百年來也與整片大地和睦共濟。每一年,一戶人家平均可收成到130公斤野生的林產物。

  他們的飲食多樣、養分充足;這包括25種植物,且都是由森林中採集而來。那源自於尼延吉里丘陵的山泉水,則為部落一年四季提供新鮮、潔淨的清水。

  只是那為大型基礎建設計畫而來的猖獗的森林開發,以及那為木材業與紙業提供原料、而在快速增長的單一栽培種植園中種植樹木(如:桉樹),再加上採礦,這一切造成東格麗雅.空部落與其他原住民族群過去30年來,在食物獲取上減少了三成,至於花在食物採集的時間也增加了八成。


▲東格麗雅.空部落反對在印度東邊奧里薩邦尼延吉里山間讓維登塔資源開發公司(Vedanta Resource)開採礬土礦的主要原因,是這將會毀掉他們眾多四季不斷的山泉溪水。在此,一位部落中的女孩清洗那一天24小時都可湧出清水的管子。(Manipadma Jena/IPS 攝)

▲東格麗雅.空部落反對在印度東邊奧里薩邦尼延吉里山間讓維登塔資源開發公司(Vedanta Resource)開採礬土礦的主要原因,是這將會毀掉他們眾多四季不斷的山泉溪水。在此,一位部落中的女孩清洗那一天24小時都可湧出清水的管子。(Manipadma Jena/IPS 攝)


  目前,東格麗雅.空部落有55%的成年人蛋白質熱能不足,而學齡的孩童有六成是處於營養不良狀況。

  這種情況,也反映出全印度的一種趨勢:在這有12億人口的國度,那些居住在森林附近或叢林中的人,通常是處於最貧困、最受到飢荒威脅的狀況。

  在全球8億多營養不良的人口中,印度佔了四分之一。在全球重量不足的孩童中,印度佔了三分之一。在全球那些吃了這頓、未必有下頓的人口中,印度也佔了近三分之一——而在這國度,這類的人也佔了那居住在森林中2億7500萬人口中的大多數。

  荒謬的是:這些生活在最接近現成糧食來源之處的人,反而變得日益缺乏糧食。但這種狀況也沒受到決策人士的忽視。像是聯合國就針對此問題,在印度、也在世界各地推動森林保育;原因是:森林在減緩饑荒與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上,至關緊要。


▲嫩竹筍,由於含豐富的蛋白質,成為東格麗雅。空部落族人的美食。外皮用鹽與辣椒煮過,作為添加營養。在雨季時,會冒出很多的竹筍;部落的人也靠這些筍子賺取收入。(Manipadma Jena/IPS 攝)

▲嫩竹筍,由於含豐富的蛋白質,成為東格麗雅。空部落族人的美食。外皮用鹽與辣椒煮過,作為添加營養。在雨季時,會冒出很多的竹筍;部落的人也靠這些筍子賺取收入。(Manipadma Jena/IPS 攝)


  既然全世界有16億人——包括2,000多種原住民文化——都是依靠森林來獲取糧食、住所、收入與燃料,因此保護這些區域,應可直接扣合到聯合國的永續發展議程,也可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發動的「零飢餓挑戰」(Zero Hunger Challenge)中佔有重要的份量。潘基文於2012年,致力想來消除人類營養不良與缺乏糧食保障等苦難。

  只是,說的要比做得來的容易。全球每年約有1,300萬公頃森林遭到砍伐,而這也摧毀千千萬萬人唯一糧食來源的所在。

  即使整個的趨勢看起來黯淡,可是我們還是可由尼延吉里丘陵這邊的作法來取經。當地居民發展出另類的經濟運作,這是依據全部落對土地與自然資源共同的管理與掌控,而非為了利益而大肆摧毀現有的生態系。

  在奧里薩邦,處理森林與糧食的連結,是人們長期累積下來傳統知識;而這也指出通向飢餓已是過去、而非未來的前景的道路。▌


▲高價值的瑪華花(mahua flowers),可經採收、乾燥,做成酒。種子可榨油,用來烹飪。有些部落會把瑪華餅當作藥用,用來助產。(Manipadma Jena/IPS 攝)

▲高價值的瑪華花(mahua flowers),可經採收、乾燥,做成酒。種子可榨油,用來烹飪。有些部落會把瑪華餅當作藥用,用來助產。(Manipadma Jena/IPS 攝)


avatar-img
新農村反思
30會員
129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玉米生產和出口的影響,以及烏克蘭農業的韌性。戰爭導致基礎設施損壞、港口封鎖、玉米價格波動,但烏克蘭農業企業展現適應能力,尋求替代出口途徑、玉米加工、多元化生產等策略。文中分析戰爭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糧食體系的三重衝擊,並討論烏克蘭農業的未來,特別是與歐盟整合後的挑戰與機會。
本文探討烏克蘭玉米產業的蓬勃發展、俄烏戰爭造成的毀壞,以及烏克蘭大型農業企業的因應策略,並以此探討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文章指出新自由主義農業模式對外部衝擊高度敏感,大型農業企業雖在初期受損,但迅速因應玉米生產的劇變。此外,文章也強調威權國家軍事力量對當代糧食體系中大型企業的影響。
逢甲大學助理教授葉守禮帶領學生進行為期九天的東勢山城地區田野調查,調查發現農民對氣候變遷感受強烈,客家飲食文化並無明確定義,重要的是生活實作與記憶;青農返鄉困境多,城鄉代際流動亦是重要力量;客家婦女形象多元。作者呼籲應重視環境與社會正義,避免『永續滅農』,並肯定田野調查在促進城鄉理解上的價值。
本文探討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玉米生產和出口的影響,以及烏克蘭農業的韌性。戰爭導致基礎設施損壞、港口封鎖、玉米價格波動,但烏克蘭農業企業展現適應能力,尋求替代出口途徑、玉米加工、多元化生產等策略。文中分析戰爭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糧食體系的三重衝擊,並討論烏克蘭農業的未來,特別是與歐盟整合後的挑戰與機會。
本文探討烏克蘭玉米產業的蓬勃發展、俄烏戰爭造成的毀壞,以及烏克蘭大型農業企業的因應策略,並以此探討全球糧食系統的韌性。文章指出新自由主義農業模式對外部衝擊高度敏感,大型農業企業雖在初期受損,但迅速因應玉米生產的劇變。此外,文章也強調威權國家軍事力量對當代糧食體系中大型企業的影響。
逢甲大學助理教授葉守禮帶領學生進行為期九天的東勢山城地區田野調查,調查發現農民對氣候變遷感受強烈,客家飲食文化並無明確定義,重要的是生活實作與記憶;青農返鄉困境多,城鄉代際流動亦是重要力量;客家婦女形象多元。作者呼籲應重視環境與社會正義,避免『永續滅農』,並肯定田野調查在促進城鄉理解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