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的消費者關係|活動企劃第四篇

更新於 2020/10/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系列會記錄我過往在舉辦講座類活動的方法,包含:#1 主題設定、#2 講者邀約、#3 場地挑選、#4 參加者聯繫、#5 產品迭代。
這五個類別會分成五篇來記錄,第四篇會分享【參加者聯繫/觸及消費者】,分成 #報名前、#報名後、#活動前、#活動後 四個階段,列舉我過往遇到的客服問題。
還沒看過上一篇的可以先看上篇:【講座的場地怎麼挑選|活動趨勢觀察:第三篇

一、報名前聯繫

定義是在 #活動開始宣傳 到消費者 #真的報名 的過程,報名前通常消費者問題比較少,多半圍繞在如何購票、如何再買票

(一)如何購票

有些消費者不習慣點 FB 活動頁面的「票券」,反而習慣拉到下方的「關於」找報名連結,曾遇過有消費者截圖 FB 活動頁面,然後私訊粉專說要在哪報名。(如下圖)
解決方案→在「關於」的第一行直接先放「報名連結:XXX」。

(二)票券售完

在過去某幾場活動,由於場地人數限制,若有一般票跟學生票,我大約會個抓一個數字,例如一般票限購 30 張、學生票限購 30 張,但有時會遇到一般票 30 張已被買完,學生票還剩一堆,就有被問是否能 #加開一般票卷,這時需要手動去後台更改可購買數量。
解決方案→平時要多看後台不同票種的「剩餘張數」,不定期調整數量。

二、報名後聯繫

報名後的時間點我切在消費者 #繳費 #收到行前信 中間。

(一)開立發票

  1. 報名表單:有些單位會把「是否開立發票」這個選項放在報名表中,可以一起收集,但我會根據每個單位的消費者輪廓以及場次受眾,來看是否要放,例如很明確要給學生族群的講座,就不會詢問;若是很明確都給上班族,則會放。
  2. 信件詢問:沒有放「是否開立發票」,通常我不會主動詢問,都是偏被動讓大家寫信來問,主要是根據好幾場的經驗,會需要發票回公司核銷的消費者占極少數,每場大約都不到五位。
解決方案→視場次類別可放在報名表單,或是行前信 & 行前貼文提醒大家可協助開發票,或是直接被動等大家來問。


(二)詢問是否如期舉辦

這個在疫情期間最常遇到,當新聞開始大量播報確診人數增加,就會有更多參加者來詢問是否照常舉辦,或是相關防疫措施,除了一一回覆,另一個也是在活動頁面定期發宣傳文,同時告訴大家會持續舉辦 & 防疫說明,讓大家知道這場活動有在關注新聞。
另外也同步在活動頁面最上面更新【防疫說明】,如下圖。
解決方案→一一回覆私訊之外,持續在活動頁面發宣傳文,同時文中說明防疫措施。

(三)詢問能否退票

退票是每場活動必會問到的問題,目前我整理三種方案:
1. 不退票,不可換場次
有些人活動前幾天,因為個人因素,臨時加班或有事不能到,基本上是不退款,但我都會說「由於需要活動前 8 天要在活動通官網線上退票,逾時無法退款,但可以轉讓票卷給您的朋友參加!」
2. 不退票,可換場次
有些同系列場次,例如是三堂課連在一起,他報第二堂,想換成第三堂,我則會說:「由於需要活動前 8 天要在活動通官網線上退票,逾時無法退款,但可以轉讓票卷給您的朋友參加,或是可幫您更換往後的場次。」
3. 可換場次,也可退票
最近疫情狀況,如果真的是自己周圍有人感染,怕自己也已染病,原則上我都會退票,這時不會特別建議換場次,避免額外風險。

四、活動後聯繫

活動後就是指活動當天之後的事,通常剩下的客服也較少。

(一)會後信 & 回饋單

回饋單 & 照片我通常會在活動後 1 小時(如果照片來得及挑完),或是隔 1–2 天寄給所有參加者。

(二)發票

發票大部分是事前開好,現場就給參加者,但也有遇過有人當場才問能不能開,這就活動後一週內郵寄過去即可。

▍總結

本篇比較偏向消費者常見問題集的整理,由於多半是講座類活動,上述情況未能涵蓋所有活動X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講座場地挑選往往會漏掉很多細節,這篇整理過往選場地的思考脈絡,分成交通、設備、服務、預算;適合不確定如何挑活動場地的人。
講者邀約(講師邀約)看起來很 SOP,但其實都有一些經驗法則可參考,本篇將過去的講者邀請步驟打成列點,也作為之後活動的參考依據。
主題設定是講座的第一步入門,本篇總結過往在訂定主題的方式 和邏輯,讓潛在客群吸引目光,進而產生共鳴和信任,有「對!這就是我需要的」的想法。
「我們的活動明明很有價值,為什麼沒人要來?」、「我覺得這個內容很不錯啊,大家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最近在辦活動常會遇到「#價值的衡量」,到底價值高或低誰說了算,如果是消費者說高又如何?如果是舉辦方說高又如何?
最近剛好在一個青年品牌擔任講師的邀約人,不斷反思自己邀約講師的流程,試著找出一些規則,同時這個品牌也開放一些活動紀錄員,在徵選的過程中突然拼湊起一些自己的要點。本篇主軸想探討我觀察到的 #社群信賴(或者可以說 #社群信任)
講座場地挑選往往會漏掉很多細節,這篇整理過往選場地的思考脈絡,分成交通、設備、服務、預算;適合不確定如何挑活動場地的人。
講者邀約(講師邀約)看起來很 SOP,但其實都有一些經驗法則可參考,本篇將過去的講者邀請步驟打成列點,也作為之後活動的參考依據。
主題設定是講座的第一步入門,本篇總結過往在訂定主題的方式 和邏輯,讓潛在客群吸引目光,進而產生共鳴和信任,有「對!這就是我需要的」的想法。
「我們的活動明明很有價值,為什麼沒人要來?」、「我覺得這個內容很不錯啊,大家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最近在辦活動常會遇到「#價值的衡量」,到底價值高或低誰說了算,如果是消費者說高又如何?如果是舉辦方說高又如何?
最近剛好在一個青年品牌擔任講師的邀約人,不斷反思自己邀約講師的流程,試著找出一些規則,同時這個品牌也開放一些活動紀錄員,在徵選的過程中突然拼湊起一些自己的要點。本篇主軸想探討我觀察到的 #社群信賴(或者可以說 #社群信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認為如果沒有讀者,作者寫的作品再好,終歸沒有意義。但或許我們都錯了,一部作品有沒有意義,和他有沒有讀者是分開的。強調讀者是意義的來源並不是說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人讀,那他就沒有意義。而是在說,一部作品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去讀,那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Thumbnail
 很多人說,空虛寂寞覺得冷的時候,就想用購物來填補內心空洞......但你知道,兒時的「關係空虛」經驗,跟長大有多愛買的「花費額度」有關係嗎?過年過節、促銷特價的年節,是檢視我們消費行為的好時機之一。讓我們一起回味童年的關係經驗,想想現在的花費行為吧! 用消費補足空虛的關係?消費的「情感性」意義  
Thumbnail
    電影《不見》(2003),是蔡明亮的長期御用演員李康生轉執導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監製就是蔡明亮。在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見苗天飾演的爺爺幫少年孫子買好早餐燒餅油條放在餐桌上,接著苗天坐下將手邊的報紙撕成兩半。後來苗天再出現,卻已是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
Thumbnail
2014 年,密蘇里州少年 Michael Brown 被警察槍殺後,催生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運動。同年稍晚,紐約人 Eric Garner 被警察壓制後,在錄影中錄到他說了 11 次「我不能呼吸」後死亡的影片也在網站上流傳。但當時,很少企業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Thumbnail
昨天晚上,因為在外站看到一篇筆友的文,覺得觸景生情,整個人又氣又難過,所以我在當時寫了一篇日記。不過之後因為這場誤會有聽她解釋,所以我們就和好了,也因此那篇日記我就站內隱藏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認為如果沒有讀者,作者寫的作品再好,終歸沒有意義。但或許我們都錯了,一部作品有沒有意義,和他有沒有讀者是分開的。強調讀者是意義的來源並不是說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人讀,那他就沒有意義。而是在說,一部作品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去讀,那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Thumbnail
 很多人說,空虛寂寞覺得冷的時候,就想用購物來填補內心空洞......但你知道,兒時的「關係空虛」經驗,跟長大有多愛買的「花費額度」有關係嗎?過年過節、促銷特價的年節,是檢視我們消費行為的好時機之一。讓我們一起回味童年的關係經驗,想想現在的花費行為吧! 用消費補足空虛的關係?消費的「情感性」意義  
Thumbnail
    電影《不見》(2003),是蔡明亮的長期御用演員李康生轉執導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監製就是蔡明亮。在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見苗天飾演的爺爺幫少年孫子買好早餐燒餅油條放在餐桌上,接著苗天坐下將手邊的報紙撕成兩半。後來苗天再出現,卻已是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
Thumbnail
2014 年,密蘇里州少年 Michael Brown 被警察槍殺後,催生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運動。同年稍晚,紐約人 Eric Garner 被警察壓制後,在錄影中錄到他說了 11 次「我不能呼吸」後死亡的影片也在網站上流傳。但當時,很少企業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Thumbnail
昨天晚上,因為在外站看到一篇筆友的文,覺得觸景生情,整個人又氣又難過,所以我在當時寫了一篇日記。不過之後因為這場誤會有聽她解釋,所以我們就和好了,也因此那篇日記我就站內隱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