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森見登美彥《熱帶》後記:結局之中,作者和讀者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森見登美彥《熱帶》:一本書真的有「讀完」的時刻嗎?在閱讀中踏上創造之路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把作者和讀者當作對立的事物擺上來思考,並宣稱讀者才是閱讀得以產生意義的關鍵與來源,沒有讀者,作者寫的作品再好,終歸沒有意義。

但或許我們都錯了,一部作品有沒有意義,和他有沒有讀者是分開的。強調讀者是意義的來源並不是說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人讀,那他就沒有意義。而是在說,一部作品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去讀,那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作者和讀者是對立的嗎?其實可能剛好相反,作者和讀者不是對立的結構,而是一個互補的角色。在閱讀作品時,讀者可以援用作者的想法來佐證、延伸自己的解讀,相反地,作者在理解、述說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從讀者的反應回頭看到他當初書寫時未曾想過的東西,而這些讀者從作者、作者從讀者那兒延伸和借用過來的東西,都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或者他不需要是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作品透過讀者和作者額外延伸出去的場域所生成的事物,呼喚新的作者和讀者來加以構造新的東西。

事實上,作者首先就已經是一個讀者了,而且是看過這個作品幾乎每個演變歷程的讀者。我們可能會因此覺得作者是比較佔優勢的讀者,因為他掌握的訊息,大概是最多的,要知道許多事情和細節可能也只能從他那兒進行調查。但相反的,一般的讀者卻也掌握著作者不會知道卻和他這本書有關的信息,比如購買他作品大部分的讀者是怎樣類型的人?為什麼是這些人?他們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有沒有共同的部分?這些作者意料之外的事物,將也會成為閱讀這部作品的資源。

但有一件事情,在讀者和作者身上或許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為何都無法讀完《熱帶》呢?那是因為作為與現實交界的結局,並不存在於《熱帶》這本書中……該怎麼說呢?其實就是說我們還沒讀完它。那天你翻頁閱讀的故事,我們仍在繼續閱讀……」——森見登美彥《熱帶》

作為作者,即便再怎麼享受創作的過程,到頭來他仍然得為自己的作品賦予一個結尾,否則這個作品無法被完成。但對讀者而言,他需要去承認這就是故事的結局嗎?對他而言,他有必要去認為這故事已經完成了嗎?

《熱帶》的這句話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他說到了一個很吸引我的想法:書的結局,其實從來就不存在於書中。

作者的職責是為他開創的作品賦予一個結局,但讀者的任務卻好像可以相反,他可以不用為故事賦予結局,而是讓故事裡某種對自己來說,還未完成的事物進到自己的人生,去尋找其他的結局。就像《熱帶》裡的主角們,他們無法看完他們當初找到的那本書,因為剩下來無法讀完的部分他們得自己去創造。

真正的結局不存在於書中,他存在在讀者接下來的旅程裡。而這好像也才是閱讀的意義。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森見登美彥《熱帶》,截自博客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只質疑了人們一般對「文學」的想像,也重新刷新對「近代」和「主體」的理解,甚至到最後,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國家」的本質。因為「日本」、「近代文學」、「國民」、「我」的建構,他們的起源都是一種語言、文體的革新,所產生的效果、所產生的「風景」。
加納朋子《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截自博客來。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是日本推理作家——加納朋子的新書,她的《七個孩子》榮獲過日本第三屆鮎川哲也獎,《玻璃長頸鹿》則榮獲第4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另外在台灣,《魔法飛行》則獲得許多讀者的青睞。 她的小說,雖被叫做推理小說,但裡面沒有驚悚的殺人案件,也沒
2020是一個充滿動盪的年份。在這年,瀰漫全球的疫情雖然帶動了電子書的產業,但國際書展的停辦、紙本書市場的萎縮、實體書店景氣的下降,依舊重創了出
光陰似箭,很快地2019年就要結束,並迎來2020年。 2019一樣是個日本翻譯小說產出很豐富的一年。在近代文學裡,太宰治、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三島由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只質疑了人們一般對「文學」的想像,也重新刷新對「近代」和「主體」的理解,甚至到最後,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國家」的本質。因為「日本」、「近代文學」、「國民」、「我」的建構,他們的起源都是一種語言、文體的革新,所產生的效果、所產生的「風景」。
加納朋子《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截自博客來。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是日本推理作家——加納朋子的新書,她的《七個孩子》榮獲過日本第三屆鮎川哲也獎,《玻璃長頸鹿》則榮獲第48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另外在台灣,《魔法飛行》則獲得許多讀者的青睞。 她的小說,雖被叫做推理小說,但裡面沒有驚悚的殺人案件,也沒
2020是一個充滿動盪的年份。在這年,瀰漫全球的疫情雖然帶動了電子書的產業,但國際書展的停辦、紙本書市場的萎縮、實體書店景氣的下降,依舊重創了出
光陰似箭,很快地2019年就要結束,並迎來2020年。 2019一樣是個日本翻譯小說產出很豐富的一年。在近代文學裡,太宰治、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三島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合:   總得來說就是將故事前面所有的伏筆也好、情節也好,進行融合整理,最終蹦出愛的火花,我是說結局。   ❋對於小說而言,【合】並不算結局本身,只是一個讓故事「收尾」的作用,而尾巴收得好不好,全憑前面的安排好不好,有一種給自己作品做覺悟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赤裸裸的受死吧!   假設前面
Thumbnail
凡作者皆有被閲讀的渴望,皆有被理解的期待,皆有被發掘的奢望。然而網海茫茫,網内讀者是誰?我們的受衆在哪裏?而讀者的訴求又是什麽?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被讀者接納理解?讀者是否讀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内心世界?甚至,自己的文字是否有觸及到讀者心中某一個敏感的角落?帶來某種共鳴與感動?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說到小說家的末日,一般人直接能想到的就是靈感枯竭?書名是推理小說家的末日,讓不瞭解小說家的我燃起了一絲探究的好奇心。 ▇ 三個角色,作家、出版社主編及實習編輯,擔任本書平行時空的故事主角 看了作者的前言得知,本書主要登場人物為推理小說家太刀田、主編柄刀、實習編輯小Q,而書中舉出推理作家於創作過程
Thumbnail
於我而言無庸置疑的是,《送書人》即是一位作者向書本表達敬意的模範,亦是贈予所有愛書人的一份至寶。作者卡斯騰.赫恩運用滿溢的文字力量,歌頌出愛書人們的濃情蜜意,不只是對於書本,亦是愛書人與愛書人間的情分。而我很幸運能接收到這份禮物,再次點燃了我心底永不熄滅的聲音:「成為一輩子的愛書人✿」
《明暗》是夏目漱石最後一本小說。這部作品,自大正五年(1916)的五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四日於《東京朝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因為作者人生的句號,使得這本書「確定」未完結。關於這本書的走向,結局,甚至長度,即使有(也許會再有)其他的資料佐證,終究無法證明這本書真正完整的樣貌為何。於是,《明暗
Thumbnail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合:   總得來說就是將故事前面所有的伏筆也好、情節也好,進行融合整理,最終蹦出愛的火花,我是說結局。   ❋對於小說而言,【合】並不算結局本身,只是一個讓故事「收尾」的作用,而尾巴收得好不好,全憑前面的安排好不好,有一種給自己作品做覺悟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赤裸裸的受死吧!   假設前面
Thumbnail
凡作者皆有被閲讀的渴望,皆有被理解的期待,皆有被發掘的奢望。然而網海茫茫,網内讀者是誰?我們的受衆在哪裏?而讀者的訴求又是什麽?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被讀者接納理解?讀者是否讀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内心世界?甚至,自己的文字是否有觸及到讀者心中某一個敏感的角落?帶來某種共鳴與感動?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說到小說家的末日,一般人直接能想到的就是靈感枯竭?書名是推理小說家的末日,讓不瞭解小說家的我燃起了一絲探究的好奇心。 ▇ 三個角色,作家、出版社主編及實習編輯,擔任本書平行時空的故事主角 看了作者的前言得知,本書主要登場人物為推理小說家太刀田、主編柄刀、實習編輯小Q,而書中舉出推理作家於創作過程
Thumbnail
於我而言無庸置疑的是,《送書人》即是一位作者向書本表達敬意的模範,亦是贈予所有愛書人的一份至寶。作者卡斯騰.赫恩運用滿溢的文字力量,歌頌出愛書人們的濃情蜜意,不只是對於書本,亦是愛書人與愛書人間的情分。而我很幸運能接收到這份禮物,再次點燃了我心底永不熄滅的聲音:「成為一輩子的愛書人✿」
《明暗》是夏目漱石最後一本小說。這部作品,自大正五年(1916)的五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四日於《東京朝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因為作者人生的句號,使得這本書「確定」未完結。關於這本書的走向,結局,甚至長度,即使有(也許會再有)其他的資料佐證,終究無法證明這本書真正完整的樣貌為何。於是,《明暗
Thumbnail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