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講師邀約看社群信賴感|活動趨勢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最近剛好在一個青年品牌擔任講師的邀約人,不斷反思自己邀約講師的流程,試著找出一些規則,同時這個品牌也開放一些活動紀錄員,在徵選的過程中突然拼湊起一些自己的要點。

本篇主軸想探討我觀察到的 #社群信賴(或者可以說 #社群信任)

一、為什麼要叫社群信賴

在邀約講師過程中,都會偷偷搜尋他的個人臉書,或是找到他的 Medium、各類文章等等,通常會有個先入為主的思維,「他發文好像很多人按讚,感覺很有名!」
這個「感覺」到底是根據什麼?一開始原本以為是 #社群敏銳度,但經過幾次的經驗拼湊,了解到這個「感覺」是來自於「信賴」。

因為他被很多人信任著,所以他的任何動態都會被社群包圍。

社群有很多種定義,這裡的「社群」指的是社群媒體上的「人們」,不論是 FB、IG、Youtube,只要有很多人因為某件事而群聚,暫且先叫他們「社群」

在尋找講師很重要的過程,我會觀察他的社群信賴程度有多高,他是否被他的社群(粉絲)包圍著,無論是按讚、留言或分享;同樣邏輯,如果這位潛在講師每次發文都很少人互動,第一種可能是他原本就沒有專心在經營社群,第二種可能是他還沒被社群信賴(或認可)。

被認可的人,在社群一定也不會寂寞。

二、社群信賴的種類

接著我想往下分析在看社群信賴都會看的角度,主要都是透過 FB 觀察:

(一)參與感信賴:

第一類指的是他的臉書常常被標記在各種貼文上,不論是學習性、娛樂性、吃飯,都常看到他在社群上平凡的出現,這是無論他是否有展現出他的專業或喜好,我都會認為他的參與至少是被社群認可的(不然也不會有人揪出去對吧?)

例如:《CMX 給社群經理的社群》的大部分人

(二)專業度信賴

專業度是指他可能不像第一類有那麼多參與感,甚至也許稍微獨行俠一些,鮮少看到他跟別人聚會的動態,但每次他發的文都會受到很多人認同,留言下方刷一排同意或支持的回覆,或是被轉載分享原因都是好評,則我會歸類在「專業度」,他的知識、技能上至少被社群認可。

通常這個專業度也可以說是「知識涵養」,他的文章或是洞見讓人覺得他點出一般人沒看到的思考邏輯,或是整理出

例如:《文案的美》林育聖老師、《商業思維學院》游舒帆老師

(三)興趣面信賴

他在社群上有很明確的興趣或嗜好,可能很喜歡運動,常常會看到他跟朋友的假日休閒,或是健身。

或是擅長會分析電影(影評人)、很常寫書摘、讀書心得等,讓人想到要邀 影評人、讀書會,都會快速聯想到他。

三、社群信賴的數據

這部份還沒有科學依據XD 單純是我的單方面觀察

(一)5 % 的按讚數

根據有不同好友數的觀察,似乎好友數 5 % 的按讚數是平均值,假設好友有 1,000 人,每個「正常」的發文應該會有 50 個按讚數(上下稍有誤差),假設只有 3,000 ,應該會有 150 個按讚數才對(甚至更多),撇除分享文或迷因文等。

若每篇文都低於 50,或是有的文章只有個位數,但我就會懷疑這位是否有被社群認可。

(二)上百至千的好友數、追蹤者

假設要邀請一位講師,特別是經驗尚未較多的講師,我也會關注他的好友數(尤其有些講師開始經營個人粉專),如果粉專人數只有 100、300 以下,我就會思考在社群上的聲量及地位,是否沒有想特別經營這塊,或是真的經營不起來。

通常名師的好友數破 3,000、4,000 似乎都很合理,個人粉專至少要超過 1,000 才會是容易被受邀的對象。

▍小結
目前還是不成熟的分析,單純從過往不斷在邀約講師,會觀察的地方記錄下來,之後會再產出一些講師邀約的流程QQ

紀錄於:2020/03/13 (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
115會員
192內容數
《產品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2024/04/07
社團招生活動怎麼規劃?招生時程怎麼安排?要如何掌握招生的風險控管?這篇彙整我過往的活動加上行銷的經歷,以電商的「行銷漏斗-曝光互動轉換」和「活動誘因公式」來規劃招生計畫。
Thumbnail
2024/04/07
社團招生活動怎麼規劃?招生時程怎麼安排?要如何掌握招生的風險控管?這篇彙整我過往的活動加上行銷的經歷,以電商的「行銷漏斗-曝光互動轉換」和「活動誘因公式」來規劃招生計畫。
Thumbnail
2022/10/27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Thumbnail
2022/10/27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Thumbnail
2022/10/15
最近剛好陸續參加幾場線下社群活動,回想過往自己在辦講座的時光,也發現每個單位對於一場活動的精緻度標準都不同,因此這篇想記錄一下我看到的幾個活動企劃細節,包含主持人、場地、參加者聯繫。
Thumbnail
2022/10/15
最近剛好陸續參加幾場線下社群活動,回想過往自己在辦講座的時光,也發現每個單位對於一場活動的精緻度標準都不同,因此這篇想記錄一下我看到的幾個活動企劃細節,包含主持人、場地、參加者聯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曾經有學長一直灌輸我們【人就是要認識多一些,以後才有更多人脈】~ 慢慢自己在社會打滾多年之後,似乎這句話也算對,也算錯! (有些觀念是對的,有些說法是錯的)
Thumbnail
曾經有學長一直灌輸我們【人就是要認識多一些,以後才有更多人脈】~ 慢慢自己在社會打滾多年之後,似乎這句話也算對,也算錯! (有些觀念是對的,有些說法是錯的)
Thumbnail
行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1.你有服務要提供嗎? 是專業如醫師、律師、顧問或是行銷、保險、仲介甚至是裝修家具、冷氣 2.你有專業想要介紹給大家嗎? 是否覺得很多同業明明服務沒有比你好,但接到的案子就是硬生生比你多呢
Thumbnail
行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1.你有服務要提供嗎? 是專業如醫師、律師、顧問或是行銷、保險、仲介甚至是裝修家具、冷氣 2.你有專業想要介紹給大家嗎? 是否覺得很多同業明明服務沒有比你好,但接到的案子就是硬生生比你多呢
Thumbnail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Thumbnail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Thumbnail
近期因為職務需要,我準備重拾過往經營社群的技能,因此這篇想回頭檢視過往我在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項社群,以及我自己到目前是如何看待社群經營,如何經營群體。
Thumbnail
近期因為職務需要,我準備重拾過往經營社群的技能,因此這篇想回頭檢視過往我在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項社群,以及我自己到目前是如何看待社群經營,如何經營群體。
Thumbnail
本篇重點: 1、「社團瘦身」的起心動念。 2、「社團瘦身」的方法。 3、「社團瘦身」後持續讓人加入的方法。
Thumbnail
本篇重點: 1、「社團瘦身」的起心動念。 2、「社團瘦身」的方法。 3、「社團瘦身」後持續讓人加入的方法。
Thumbnail
最近我們家千綺設計正在進行實習生的線上面談,以及透過參與部分工作來評估哪些朋友的特質適合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不太擅長面試,總覺得那種談話情境帶著不對等的地位。 所以我姑且把面談變成了訪談,好奇的想問問投遞實習生計畫的朋友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 似乎不一定有社群感? 聊天群算嗎?
Thumbnail
最近我們家千綺設計正在進行實習生的線上面談,以及透過參與部分工作來評估哪些朋友的特質適合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不太擅長面試,總覺得那種談話情境帶著不對等的地位。 所以我姑且把面談變成了訪談,好奇的想問問投遞實習生計畫的朋友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 似乎不一定有社群感? 聊天群算嗎?
Thumbnail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人而言,處理「交友邀請」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社群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仔細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結果加進了許多「非目標客群」的人,造成不少困擾。本文就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感想與經驗。
Thumbnail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人而言,處理「交友邀請」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社群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仔細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結果加進了許多「非目標客群」的人,造成不少困擾。本文就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感想與經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