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極北的原住民:薩米族(Sámi)奮鬥簡史

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2月6日是北歐共同的少數民族—薩米族(Sámi)的重要節日:「薩米族日」(Sámi National Day),是提倡保護、保存、復興薩米族文化與其記憶的節日。這一天於1992年第15屆國際薩米族會議(The International Sámi Conference)中決定,將日子定於2月6日,以紀念舉行於1917年2月6日的第一屆會議,是北歐各國的薩米族人近代以來第一次跨國共聚,確立薩米族為各國少數民族的地位。

一、逐漸消逝的民族

  薩米族是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與芬蘭一帶的原住民,也是目前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中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原本住在今日的北歐中部,但隨著南方的挪威、瑞典、芬蘭,以及東方的俄國人與他們的基督教世界擴張,薩米族的生活空間逐漸限縮到北極圈與山區一帶。不過,因為這些地區的環境相對險峻且孤立,政府通常只會在收稅與傳教方面與這些原住民接觸,甚至某方面還保障了他們的權利—雖然主要目的是避免異族群之接觸造成摩擦。住在這四國境內的他們,過著自給自足、半定居,或游牧的生活,狩獵、捕魚與養育鹿隻是他們的傳統行業,彼此還會跨越國境交流或貿易,在他們的認知中,這些國界並不存在。
  然而,當19世紀俄國佔有芬蘭後,因為現代主權國家的概念與邊界已經應用於國際社會,各國之間有了具體的邊境,且也禁止各國人民擅自過境,這使原本仰賴這些「跨國」的經濟體系—尤其是鹿業無法順利進行,這大大傷害了他們彼此的文化連結與經濟結構。除此之外,現代化的政府結構與制度,如市政府、政治區劃等,也影響了各國境內的薩米族人們。為了生存,他們漸漸改變傳統的社會與經濟模式,部分薩米族逐漸成為定居社會,並也迫於生存壓力而接受了那些外族人的「貨幣經濟」。這些影響與同一時期所流行的殖民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正在侵蝕著薩米族的傳統生活與文化。
  在這方面,挪威採取的是同化政策,19世紀末的挪威首任總理約翰.斯威爾杜普(Johan Sverdrup, 1816-1892)說道:「對拉普人(Lappish, 當時北歐人如此稱呼薩米人)的唯一救贖就是成為挪威人」,挪威的薩米族原有的語言學校被要求教授挪威語,在公家機構也禁止使用薩米語。除此之外,政治與經濟方面也蠶食著他們的傳統領域,如挪威人擁有「優先」獲得土地的權利。相對的,瑞典與芬蘭方面採取的是「隔離政策」,但這種隔離並非是完全不干涉地將其與優勢族群認知的「文明世界」分離,因此某方面來說更接近相對挪威消極一點的同化政策。政府透過教育與媒體宣傳的方式,讓人們對薩米人產生一種刻板印象—馴鹿牧民,這種人必須與「文明」隔離開來避免導致「文明退化」。同時,也不允許他們定居,雖然這本來就不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但這一方面剝奪了他們的自由與生存權,亦是為了讓瑞典或芬蘭人佔有傳統領域的經濟利益。除此之外,還為這些薩米人特地開設了一種教育體系—游牧學校(芬蘭語:Nomadikoulut),這種學校允許非馴鹿牧民的薩米人就讀,但同樣使用著政府的母語(瑞典語)教學,傳授「文明世界」的知識。
  雖然芬蘭也曾經作為瑞典人統治下的「低等人」,但當19世紀的芬蘭民族主義興起,至1917年宣布獨立後,他們也用當時瑞典人的統治方式對待薩米人。他們一直到1920、30年代依然強調著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觀點,甚至與其他歐美列強做過一樣的事情—透過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來證明芬蘭人的優越與薩米人的原始。薩米人並不是一個具有統一文化、語言與社會的族群,他們在各居住地有各自的語言與生活方式,芬蘭人甚至為其做了分類:一些已經成為半定居、完全定居的薩米族人,被視為處於文明過渡期,是「『自由的』自然人」(芬蘭語:“Vapaana” luonnonkansat)。而游牧於森林中,或居於更東、北邊的薩米人,如斯科特(Skolt)薩米人,他們甚至被視為文明「退化」,認為他們是沒有文化的野人。
  總而言之,那個時期的族群關係相當不平等,歧視與不平等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二、戰火洗刷一切

  大致來說,薩米族是在二戰時期與之後才大量被併入「現代」世界,通常也意味著文化的消逝。會以這個時期作為轉變期,正是因為戰爭的關係,這時是薩米族人們開始產生明顯的自我認同與意識的時期。在早期北歐諸國、俄國的戰爭中,薩米人通常是置身事外的,一方面是因為主要戰區在南邊,另一方面是因為早期軍事徵召制度的關係,甚少會招募薩米人參軍,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納稅免役制度,薩米人可以透過繳實物稅免於徵召。至於他們部族之間,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說,彼此相處融洽,並沒有發生衝突或戰爭。然而,現代戰爭可不一樣了,常備軍制與總體戰將所有人都納入戰爭體系中,也深受其影響。對薩米人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 1939-1945)影響最大,薩米人與他們的家園再也無法躲過戰火,不但得投入其中戰鬥,他們的家園也因此成為芬蘭損失最慘重的地點之一。
  薩米人免役的權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紛紛被取消了。第一次有規模地參與戰爭的薩米人是俄國的軍隊,於1915年徵召了薩米人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 1914-1918),大老遠地來到陌生的戰場,對抗陌生的敵人。他們也隨著俄國軍隊繼續參與了接下來的俄國內戰(Russian Civil War, 1917-1922)。至於芬蘭的薩米人則是在1918年內戰時被取消免役權,白軍(芬蘭語:Valkoiset)希望他們也加入對抗赤衛隊(芬蘭語:Punakaarti)的戰鬥,但實際參與數量不明。不過,1923年他們再次獲得10年的免役權,因為薩米族人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中人口大量遞減。
  薩米人在二戰時的關係頗為尷尬,也充滿諷刺。除了中立國瑞典相對不受影響,挪威、芬蘭與蘇聯的薩米人也隨著國家戰爭機器動員起來。在蘇聯與芬蘭之間的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 1939-1940)期間,芬蘭北部的薩米人被迫拿起步槍來對抗蘇聯入侵者。但諷刺的是,蘇聯那邊同樣有居於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的薩米人也參與了蘇聯軍隊,甚至可能發生親友之間互相射擊的悲哀景象。當1940年德國入侵挪威時,挪威的薩米人也參與了挪威及盟軍對抗德國的戰爭,甚至參與了接下來數年的地下反抗運動。然而,一年後,即1941年,芬蘭的薩米人就加入了芬蘭與德國的軍隊,加入對蘇聯的軍事行動,但這次有不少來自邊境對面的俄國薩米人參與,或許是對蘇聯統治者的不滿造成的。1944年,當芬蘭與蘇聯和談後,這些薩米人與芬蘭人一樣,轉調槍口,對抗盤據於芬蘭北部—薩米人的家園—的德國人。德國人在撤退的過程中採取「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將他們的家鄉燒毀殆盡,這對薩米人接下來數十年產生的重大的影響。

三、危機即是轉機

  雖然在德國與芬蘭同盟期間,德國人為芬蘭北部的薩米人帶來不少工作機會,他們彼此之間有極為密切的貿易,但這也破壞了薩米人傳統的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當德國人撤離後,留下的斷垣殘壁使薩米人被迫遷離家園,成為戰爭難民,大多遷往芬蘭西部的博藤(Pohjanmaa)或更遠的瑞典。這產生了兩個主要影響:
  • 逐漸融入、併入當地芬蘭或瑞典人的生活,傳統文化逐漸消逝。
  • 原居地重建改變了環境,使舊有領域不再「薩米」。
這些影響與變化是他們切身能體會的,因為從建築風格、身著衣服、經濟方式、生活行為,乃至於文化最具象徵性的語言,都正在逐漸「芬蘭化」或「瑞典化」。薩米人們逐漸習慣了「現代生活」,講著芬蘭語、領著薪水做著固定工作。雖然說這的確讓他們適應並生存了下來,但傳統文化也消逝了。
  如何消滅一支民族與他們的文化?從語言與教育著手最有效,也最能從「根源」消滅。1946年的《義務教育法》(芬蘭語:Oppivelvollisuuslaki)廢除了薩米的傳統教育方式—講著薩米語的老師們帶著學生們進行野外教學,改以在室內、應試教育取代之。薩米孩子們被送往城市的學校受教,這種學校生活無處不是芬蘭式的,強調著芬蘭文化與價值觀,使這些還未接受薩米文化洗禮的孩子們逐漸成為「芬蘭人」。
  不過,戰爭與其善後處理並不只給薩米人帶來「危機」,這一方面也促成了薩米人的「覺醒」,因此這同時也是個「轉機」。二戰時期因狂熱的民族主義與殘暴的種族主義爆發,其慘無人道的過程與結果使人們更為重視少數族群的權益。與此同時,隨著遷離家園的過程,原本散居各處、彼此孤立的各薩米部族,此時聚在了一起,發現都穿著類似的服裝、講著類似的語言、擁有相同的價值觀,甚至有著同樣的行為,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共同的民族認同感,進而產生團結意識。1945年,他們就成立了薩米族協會(芬蘭語:Samii Litto),希望藉此提倡、維護傳統文化。
  薩米人的「覺醒」搭上了60年代的民運熱潮之便車,雖然此時他們的活動相對其他爭取權益的族群來說還算經驗不足,但的確是重要的開始。到了70年代成為一個關鍵期,這段時期甚至被稱為「薩米文藝復興」(芬蘭語:Saamelaisrenessanssi),薩米族人開始在一些現代產物上融入自身的傳統文化,例如發行薩米語或薩米歌曲的唱片、寫作相關的家鄉文學。當然,還是有傳統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70年代另一項重要突破就是政治方面,1972年在芬蘭成立的薩米代表團(Saamelaisvaltuuskunta)與1973年在挪威成立了北歐薩米研究所(Pohjoismaisen Saamelaisinstituuti)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日後政治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讓薩米人逐漸有了自己的自治空間與領域。
  另一方面就是對經濟模式的抗爭,60年代到80年代,薩米族人反對政府在家園建設公共工程—尤其是對自然資源榨取的那種,他們抗議讓其他人們看到了薩米族,而不再是過去的刻板印象—一群未開化的馴鹿牧民。1981年挪威政府用暴力方式鎮壓薩米族人對水利工程的抗議,雖然最終薩米族人無法阻止政府的強硬手段,卻使更多年輕人對他們進一步產生同情與支持,最終使北歐各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對薩米族人的政策。到了現在,北歐各國的薩米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機構與議會,這方面的先驅者是芬蘭的薩米族人—即前面所提到的薩米代表團。薩米議會(芬蘭語:Sámediggi)作為芬蘭境內所有薩米人的代表,每4年選舉一次,所有擁有薩米人身分的公民都可以參與投票。但如何定義薩米人?起初的方式是本人,或父母、祖父母是以薩米語為第一母語的人即可認證為薩米人,1996年的《薩米文化自治法》(芬蘭語:Saamelaisten kulttuuri-itsehallintolaki)將這個定義擴展到包含祖先曾經被政府定義為薩米人(或當時的稱呼「拉普人」)即可,但這一項定義已經被刪除,因為頗有爭議。挪威與瑞典的薩米議會也分別在1989年與1993年成立,也做了類似的改革,這裡就不作詳述。
  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薩米族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合法、合理的自由與權利,不再是被孤立的族群,或被視為某種「未開化族群」。1995年,薩米族人的權益在《芬蘭憲法》(芬蘭語:Suomen Perustuslaki)獲得了保障。如今,薩米族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如果政府有什麼需要在他們的領域做某些事情,也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雖然他們不是一個具有主權意義的國家,但相對過去,他們或多或少已經成為自己的主人。

四、作為總結的話

  薩米族人與芬蘭人是具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在語言上也有相似之處,但在不同環境與歷史的發展下,已經成為不同的兩個族群。芬蘭人較早接受了瑞典人帶來的基督教與更緊密的國家、政府體系,但薩米族人則無。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優勢文明」為了各方面的利益,是經濟,抑或是傳教,進而成為了薩米族的壓迫者,限縮他們的生活空間。隨著這些「南方人」的擴張,他們也失去了文化空間。但在戰爭的催化下,意外地讓他們「覺醒」了,最終在許多人的努力下,終於獲得自己應有的權利。
  雖然這數十年的努力有所進展,每一年的2月6日也提醒著大家薩米族人的存在與他們的文化。但都市化與全球化成為了新的威脅者。年輕人不一定想要維護傳統文化,人們總是崇尚著最時尚的文化、最新的科技、最有錢賺的地方,這都是人之常情,對大多數人或許也都是如此。除此之外,雖然已經獲得各方面的基本權利了,如何讓聲音更大、語言權力進一步獲得保障,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適應21世紀的變化與影響,並繼續維持自己的文化,是薩米族人的新挑戰—看來他們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書籍資料:

  • Lehtola, Veli-Pekka. Saamelainen Evakko.(《薩米人的撤離》)Inari: Kustannus-Puntsi, 2004.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芬蘭軍隊是一個「萬國牌」用戶,他們用過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武器,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到太陽東昇之國日本的武器,都來到過這寒冷的北方之地。曾被調侃為「能開槍的長矛」—有坂步槍,也曾經被芬蘭人使用過。他們的使用心得如何呢?這些遠渡重洋的武器有什麼樣的歷程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步槍在芬蘭的故事吧!
動畫《少女與戰車 最終章》第3話最近釋出了預告片,之前在劇場版表現亮眼的「繼續高中」這次出現了BT-42突擊砲以外的戰車,它就是現實中芬蘭繳獲自蘇聯的T-26輕戰車!不過,它似乎與我們平常見到的T-26有些不一樣,難道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輛帶有「芬蘭特色」的蘇聯戰車吧!
芬蘭自獨立至二戰期間,自己研發與生產了諸多戰鬥機,目的都是為了保家衛國。其中最後一款即是被稱為「颶風」(Pyörremyrsky)的戰鬥機。它不僅是最後一款芬蘭國產國研的戰鬥機,同時也是芬蘭空軍的顛峰之作,性能堪比同時期的德國戰鬥機!然而,最後卻無法投入量產,難道它有什麼問題嗎?它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芬蘭軍隊是一個「萬國牌」用戶,他們用過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武器,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到太陽東昇之國日本的武器,都來到過這寒冷的北方之地。曾被調侃為「能開槍的長矛」—有坂步槍,也曾經被芬蘭人使用過。他們的使用心得如何呢?這些遠渡重洋的武器有什麼樣的歷程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步槍在芬蘭的故事吧!
動畫《少女與戰車 最終章》第3話最近釋出了預告片,之前在劇場版表現亮眼的「繼續高中」這次出現了BT-42突擊砲以外的戰車,它就是現實中芬蘭繳獲自蘇聯的T-26輕戰車!不過,它似乎與我們平常見到的T-26有些不一樣,難道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輛帶有「芬蘭特色」的蘇聯戰車吧!
芬蘭自獨立至二戰期間,自己研發與生產了諸多戰鬥機,目的都是為了保家衛國。其中最後一款即是被稱為「颶風」(Pyörremyrsky)的戰鬥機。它不僅是最後一款芬蘭國產國研的戰鬥機,同時也是芬蘭空軍的顛峰之作,性能堪比同時期的德國戰鬥機!然而,最後卻無法投入量產,難道它有什麼問題嗎?它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Thumbnail
觀覽百萬夜景的函館山,與五稜郭公園等觀光地景,都是由北海道百年發展所留下的遺產,近日它們也在甫推出的《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第27彈「一百萬美元的五稜星」劇中,作為名偵探與警探們,對決怪盜基德與破解謀殺案的舞台。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隨著明治政府帶著大批的日本人(和人)進駐了北海道,並實施了許多同化政策,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愛奴人雖曾嘗試反抗,但最終仍不得不開始改用日本姓名、改說日文、放棄狩獵而開始農耕、被禁止舉辦傳統祭典...等等。在長時間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以及與和人通婚的演進之下,愛奴人就這樣被迫逐漸消融在大和民族中...。
#薩滿療癒 #能量療癒 薩滿的世界觀是泛靈論,萬物皆有靈(魂氣),亦即萬物皆有各自的氣,而宇宙萬物皆是以氣會氣,相互交流運轉,如同四季會有節氣的概念,也是源自於蒙古薩滿的世界觀。但薩滿並不是宗教,而是世界觀。被稱為薩滿的人則是有在執行療癒技術與穿梭不同世界空間的人,因各文化不同,沒有特別要求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薩滿信仰是一種分佈於北亞、中亞、西藏、北歐和美洲的巫覡宗教,薩滿被認為是掌握神祕知識,有能力進入「人神」狀態,具有預言、治療和屬靈世界溝通的能力,還能旅行到屬靈世界。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在滿族和西藏地區盛行。目前,滿族地區、鄂溫克族地區、南北韓等仍有保持著薩滿信仰的情況。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Thumbnail
觀覽百萬夜景的函館山,與五稜郭公園等觀光地景,都是由北海道百年發展所留下的遺產,近日它們也在甫推出的《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第27彈「一百萬美元的五稜星」劇中,作為名偵探與警探們,對決怪盜基德與破解謀殺案的舞台。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從六世紀開始,繼持續數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之後,斯拉夫人接踵而至,也開始不斷遷徙至中歐、南歐等地。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領土之一,巴爾幹半島。 這一股股大小規模的移民,時而和平移居,時而以劫掠的方式侵入,逐漸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絕大多數的鄉村地區。最強大的勢力,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
Thumbnail
隨著明治政府帶著大批的日本人(和人)進駐了北海道,並實施了許多同化政策,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愛奴人雖曾嘗試反抗,但最終仍不得不開始改用日本姓名、改說日文、放棄狩獵而開始農耕、被禁止舉辦傳統祭典...等等。在長時間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以及與和人通婚的演進之下,愛奴人就這樣被迫逐漸消融在大和民族中...。
#薩滿療癒 #能量療癒 薩滿的世界觀是泛靈論,萬物皆有靈(魂氣),亦即萬物皆有各自的氣,而宇宙萬物皆是以氣會氣,相互交流運轉,如同四季會有節氣的概念,也是源自於蒙古薩滿的世界觀。但薩滿並不是宗教,而是世界觀。被稱為薩滿的人則是有在執行療癒技術與穿梭不同世界空間的人,因各文化不同,沒有特別要求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薩滿信仰是一種分佈於北亞、中亞、西藏、北歐和美洲的巫覡宗教,薩滿被認為是掌握神祕知識,有能力進入「人神」狀態,具有預言、治療和屬靈世界溝通的能力,還能旅行到屬靈世界。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在滿族和西藏地區盛行。目前,滿族地區、鄂溫克族地區、南北韓等仍有保持著薩滿信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