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最近在詩壇上沸沸揚揚的抄襲事件,我想分享幾個我從小孩身上看到的事,以及想到的事。 東邊 西邊 南邊 北邊 都有一個邊(KIKI) KIKI在創作底片詩時,寫了這個〈每個邊〉。老實說,跟KIKI以往的風格不太一樣,有那麼一點文字和哲學思考在裡面(她有沒有想那麼多我不曉得啦,但讀的時候有這樣的感覺)。KIKI以往寫比較多公主之類的東西。 於是我問KIKI怎麼會想到寫這個?KIKI說因為曾祖富啊,他以前不是有寫過什麼沒用的東西南北…… 沒用的東西南北(曾祖富) ◆ 我讓小孩讀的詩不設限所謂的童詩,所以我也拿自己寫的〈沒用的東西〉給他們讀── 跟政府比 我們是沒用的東西 跟財團比 平民是沒用的東西 跟地價比 稻子是沒用的東西 跟核電比 命是沒用的東西 跟渡假村比 山啊海啊是沒用的東西 跟速度比 水啊土啊是沒用的東西 寫這什麼沒用的東西 (可以繼續寫下去) 小茜在讀了我的〈沒用的東西〉後,也寫了一個── 沒有用的頭髮 因為都沒有用到 沒有用的故事書 因為看了還是沒考100分 沒有用的老師 因為教完還是不會 沒有用的家人 因為吃不飽 沒有用的同學 因為什麼都不會 (小茜) ◆ 從我的〈沒用的東西〉開始,小茜生出了「沒有用的老師,因為教了還是不會」,曾祖富生出了「沒用的東西南北」。而「沒用的東西南北」,讓KIKI生出了〈每個邊〉。 我想說的是,這些文字雖然互相影響著,但我看到他們透過這些文字說出了「自己想要說的話」。而更有意思的是,從跟他們的互動與討論中,我發現大人對於「作品」的重視,在小孩身上幾乎還看不到,也因為如此,對小孩來說幾乎不存在著抄襲的可能。 當我問KIKI怎麼會生出〈每個邊〉,她說是因為讀了曾祖富的東西南北;而曾祖富的「沒用的東西南北」是他隨口說的,要不是我把他的話寫在白板上,他壓根就沒有想要記下來。而小茜寫完「沒有用的東西」,我跟她說你寫得好直接好犀利,她說是喔,犀利是什麼意思?我是在稱讚她嗎? 一開始我有點困惑,為什麼小孩對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感覺呢」?明明寫得那麼好那麼有意思的東西,他們卻可以很輕易的丟棄。後來我才發現他們不是沒有感覺,只是不會看得很重,所以當我說「你要是沒寫下來就不見囉?」有的人會說「沒關係」。 比如曾祖富,他可能沒有「那是我的句子」的想法,所以如果有人拿去用,他大概也沒有什麼感覺。但拿去用的小孩也會很坦白的說我寫這個是因為曾祖富,因為沒有什麼不好說的。 沒有什麼不好說的,因為他們不覺得這個東西有什麼了不起,跟自己有什麼利害關係。 但是有「作品」概念的大人,有的人可能拿去用之後就把它當成自己的東西,「因為那個句子沒有被發表、也沒有被發現啊!」拿去用的大人可能會這樣說。 我想說的是,抄襲、仿作、靈感來源,這三者並不是定義上的不同,而是創作者的自覺,以及創作者看待作品與自己的關係。 我現在想要試著說的是,人心很微妙的部分,這是我從小孩身上發現的。 還沒有「作品」概念的小孩,不會想要把那些東西留下來,或是文字怎麼被呈現他們其實也無所謂。這跟寫得好不好一點關係也沒有──被認為寫得好的小孩,並不一定覺得自己的文字有被留下來的必要;文字不太通順的小孩自己也無所謂,他們並不想改,覺得意思被誤會也沒有關係。 所以老實說,小孩如果一直是處在這樣的狀態,那麼「寫作」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怎麼樣都無所謂啊!但是,也就因為這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不可能發生抄襲事件。 說得更直接一點,小孩因為還不知道,或還沒有感受到自己文字的力量,所以他們「無所謂」;但如果一旦感受到了呢? 一旦感受到了,小孩可能會開始在意。我發現當我將他們隨口說的句子記錄下來,小孩會站在旁邊看著我寫,還會指正我哪邊寫錯了,「我剛剛講的句子是……」 這是好事,但也開始受到考驗。 有幾次,我發現有個小孩開始重複她自己的作品,因為我曾經說過那篇東西很好。然後也有小孩非常直接了當的抄了詩集上的句子,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我發現後跟那個小孩說,你不用抄他的啦,你可以寫得比他更好耶。 之後我反省自己說的這句話。那個小孩就是因為覺得那位詩人寫得好所以才去抄他的啊。我對她說「你可以寫得比他更好」,如果還是把重點放在「好」,萬一那個小孩覺得自己沒辦法那怎麼辦?所以說寫作不是為了越寫越好啊!不是放在那個「好」字,特別是眾人以為的好。 不管別人寫得再怎麼好,都是別人的東西。抄了之後沒被發現而得到的讚美,一切都是幻覺。 要怎麼讓小孩慢慢了解寫作對自己的意義,開始重視自己的作品,卻又不會被隨著作品而來的評價(不管好或壞)所綁架,是我想陪著他們學習的事。 「我的字有沒有被留下來,我覺得沒有關係。」一開始這麼說的小孩是因為無所謂。如果有一天,當他好好面對自己文字的同時,又能說出「沒有關係」,那大概是寫作者的最高境界。這也是我自己想做到的事。 封面:「根露出來,像狗狗被拋棄的感覺。」是曾祖富去小菜園時隨口說的句子。我把他說的話記在我的筆記本上,他一樣覺得沒有必要記下來。 (文章中的小孩名皆為筆名或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