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好書,頗有感受,分享給各位讀者。這本書就是由前海上自衛官高嶋博視先生所寫的「指揮官的條件」。高嶋先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前橫須賀地方總監( 相當於中將缺),在三一一日本大地震時,負責救援工作,特別是負責應對福島核電廠的災變。本書當然提到很多關於決斷力的部分,但我特別喜歡他其中一個章節,「 學校可以只收考試高分的,組織萬萬不可」。
他提到對組織來說,招募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事。誰在新的時代能夠擁有最多的人才,組織,公司,國家,就會成長。但是過去,不管是日本還是台灣,對於優秀的定義,大概就是只針對智能,甚至是非常局限性的智能,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那些所謂有用的學科。換言之,你上什麼學校,你念什麼科系,你的IQ成績多高,就是我們的遴選標準。
至於在日本呢?他們也重視偏差値。
但是如果為了讓組織持續成長,只召集一種人才,並把把所有的人都放到同一個籃子,這樣子有什麼意義呢?有些人的長材,是在於短跑的爆發力,有些人是在於長跑的持久力。有些人擅長戰略的規劃,有些人擅長戰術的執行。有些人表達能力強,有些人寫作創作強。如果大家都一樣,那又有什麼好學習、又如何能成長?
高嶋先生說到:「有些人總是表現穩定,有些人會在危機時刻充滿爆發力,當然有更多人不屬於上述任何一種,人才類型這是如此多樣。確保組織擁有各式各樣的人才,就是經營的鐵則。」
大家想想看,就是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能讓地球的生命不斷的演化,在面對各種最艱困的環境挑戰,生命依然能夠存在、面臨殘酷的天則挑戰。
我們國家對於教育方面,總是對智能這一塊,放最大的預算。但是對於美術,體育,甚至是領導力,協作力,組織力、執行力,表現力,卻是每到要有大型國際比賽,才在重視。
對我們來說,一個人的價值就在她/他考完大學就結束了,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文科不意外,野雞大學,但是講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資源也不同,每個人看到的面向肯定不同。足球人人都是前鋒怎麼打?籃球大家都是得分後衛 、會不會被電爆?如果我們在一個團體,我們就能夠截長補短。這是義務教應該教育的事情,但我們過度強調小範圍智能的競爭力,而不是組織力。
大家還記得中國歷史成語裡的,孟嘗君雞鳴狗盜的典故,這就是人才的多樣化,如果沒有這些所謂「不會讀書」的人來執行這些戰術,孟嘗君早就死了。
再來,每個人成長的時間點不同。
高嶋先生也提到,在他長年的指揮官生涯中的體悟。有些人就算成在學生時代脫離正軌,卻有相當優秀的潛能。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總是把學習,成長,放在18歲之前硬操?我遇過很多人,他們學習的斜率,其實不是非常的「陡」,但是是持續往上的。一年、兩年, 十年, 二十年,這些人不斷的成長,那試問,到底誰才是最優秀的呢?什麼時候去評定?
最後,我特別喜歡這位艦長、海軍指揮官,在其中一個章節裡面所說的:「在晉升部屬的時候,我一定會說這麼一句話,榮譽,有三分之一是依靠你本身的努力而來,其他的三分之一,是與你共事的同事、幫了你許多忙的部屬,還有你上司的領導。最後剩下的三分之一,要感謝你的雙親和你的家人。」
我們該好好重視教育的價值,成長的目的,合作的意義。這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成長的條件。」
封面圖片:無版權。Source: Commander, U.S. Naval Forces Europe-Africa/U.S. 6th Fl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