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數年前被非洲聖戰組織「博科聖地」擄走的查德籍孩童與青少年,自2016年起陸續獲釋,返回查德。根據不精確的統計,到目前已經有1300人(其中500人是孩童)脫離博科聖地的掌握。這些受害者要如何重返社會,將是政府非常嚴峻的挑戰。
博科聖地,對台灣的讀者來說是相對陌生的,印象中或許集中在「自殺炸彈」跟「擄人勒贖」這兩件事上。其實博科聖地(Boko Haram)這個名字,根據其發源地的語言,意思是「一切非伊斯蘭教的教育或讀物」,衍伸為反對所有西方的事物。由於Haram這個詞彙在阿拉伯文中有「禁戒、神聖不可侵犯」等意思,才會中文媒體翻譯成「聖地」,但如果根據該組織的主張,「反對一切非伊斯蘭之物」,是比較切題的。但為了行文方便,還是暫時使用「博科聖地」這個名字。
博科聖地起源於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的奈及利亞東北方,建立時間大約是2002年,然而直到2009年發動武裝攻擊後,才開始引起外界注意,之後幾乎每一年都會有一到數處不等的攻擊行動。由於反對一切西方事物,連參與選舉的候選人及其親屬都被視為是攻擊目標。從學校、醫院、監獄到警察總部,都被他們襲擊過。
2012年,博科聖地在奈及利亞北部最大城卡諾發動連環炸彈攻擊,最終導致185人死亡;2015年,查德湖地區的城鎮巴加被攻陷,據傳有超過2000名居民被屠殺;2014年,更犯下了震驚世界的奇博克中學綁架案,一共有276名女學生被擄走,作為博科聖地跟政府談判的籌碼,以及洩慾工具。儘管這起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包括時任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都在推特上聲援,但奈及利亞政府的消極態度使得這些女學生持續受到凌虐,甚至遭到殺害。直到2016年5月,博科聖地釋放82名女學生後,仍有一百多人不知其行蹤。
博科聖地之所以能這麼囂張,跟他們的策略有關,除了打著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旗號吸引支持者外,也經常流竄在奈及利亞跟鄰國交界處,利用各國間的資訊整合不佳,妨礙政府軍的圍剿;另一方面,伊斯蘭國組織也對博科聖地提供人員訓練、資金與武裝的協助,後者更在2015年時宣示效忠,改名為伊斯蘭國西非省。
然而,隨著伊斯蘭國式微、西非跟中非國家在聯合國與歐盟的主導下採取區域合作,博科聖地所佔據的領地也一處處失守,目前已經退居到查德、奈及利亞、尼日與喀麥隆四國交界處的查德湖區苟延殘喘,但仍不時造成當地居民的危害,例如六月初,博科聖地偷襲查德駐軍,造成40餘名成員死亡,查德方則是9人死亡。本篇一開始引用的新聞,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脈絡。
另一方面,由於法國代表聯合國及歐盟出面整合,成立「馬利、尼日、布吉納法索、模里西斯、查德」的五國峰會,透過軍事及財務支援,共組聯合部隊來打擊下撒哈拉區域的聖戰組織,預計在下半年開始執行任務,預計將能進一步打擊博科聖地等恐怖主義。
最後來分享一點小八卦,雖然博科聖地口口聲聲都是伊斯蘭原旨教義,但其中一位領導人Bulama Modu被奈及利亞逮捕後,於審問時承認「自己看不懂古蘭經也不會做朝拜」。這個恐怕也只能說,神棍是橫跨時間的普世現象啊,例如在東亞歷史上,最成功的神棍應該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