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等一下」,我該妥協嗎?

2017/08/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沒有盡頭的「等一下」

 

「所有客服人員都在忙線中,請稍候⋯⋯」

 

媽媽已經受不了電話另一頭,不斷重複的這句話。貼著話筒的耳朵開始感到燥熱。

 

「我打這通電話不是要來聽這句話的!」媽媽不耐煩地對著話筒大聲說。聽到電話那端傳來音樂和一再重複的話,心裡燒起熊熊烈火。

 

媽媽想起以前從事祕書工作時,多有效率。每次跟對方說:「請稍候。」不到十秒鐘就能給對方回覆,現在的服務專線卻永遠停在語音留言,一點效率也沒有。

 

「已為您轉接客服人員⋯⋯」媽媽用力掛上電話。

 

「請稍候」這句話之所以讓媽媽如此反彈,也是因為它讓媽媽想起老是把「等一下」掛嘴邊的瑞升。

 

「瑞升,你洗澡了沒?」

 

「等一下!」

 

這三個字魔音傳腦般,不停迴盪在耳邊,讓媽媽立即不耐煩起來。

 

「等一下、等一下⋯⋯到底要讓我等到什麼時候?」媽媽以高八度的音調反問。

 

每回瑞升說「等一下」,都不只是等一下。按字面上意思,孩子應該過不久就去完成該做的事情,但瑞升的「等一下」,卻總像是在告訴媽媽:「這件事就交給妳了,自己做吧!」讓媽媽感覺像是客服專線那句極不友善的「請稍候」。

 

媽媽漸漸覺得,瑞升的「等一下」只是推託之詞。

 

但若問他:「等一下?那我要等多久?」瑞升就會頓時火爆起來,嚷嚷著:

 

「我不是說了『等一下』嗎?幹麼一直催我,很煩耶!」

 

母子間的衝突常因此一觸即發。那句「等一下」總能在一瞬間點燃戰火,讓媽媽很是揪心。但是,媽媽實在不想眼睜睜看著瑞升的拖延惡習持續下去。

 

「再等下去,這孩子的自律、對別人的承諾就要瓦解了。」

 

「再等下去,以後出了社會怎麼辦?誰願意等他?」

 

「等,還是不等?」這問題不斷在媽媽腦海裡盤旋。像鐘擺般,無盡地擺盪著。

 

孩子拖延,心理師的建議——

 

劃出清楚的責任範圍

 

想想看,在你交付孩子的待辦事項中,存在多少「強迫」的成分?請留意,這往往會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抗拒,而不願去處理你要他做的事情。

 

不過,有時是孩子本身易有「被強迫」的主觀感受,其實父母們的要求多半都還在合理範圍內。事實上,沒有人喜歡被強迫,但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想做,也不能放任他為所欲為。例如,有的孩子會懶得去洗澡,要他洗澡總是拖拖拉拉,父母得採取幽默好玩的方式,才能誘導孩子進入浴室。

 

但是,這種透過遊戲建立生活習慣的模式只適合學齡前的孩子。進入學齡的孩子終究得適度運用強迫的方式,讓他能立刻準備好盥洗衣物、進到浴室(只要順利讓孩子打開蓮蓬頭、洗了頭,他就能接著洗完身體)。

 

有些孩子會不斷告訴父母:「不要強迫我做任何事情!」那麼,是否孩子就能想幹麼就幹麼,完全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溝通上,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屬於其責任範圍內,他有義務去完成的事情。讓孩子了解,雖然其他事情更具吸引力,他還是得去面對眼前這件該做的事(即便那可能是會讓自己焦慮,甚至厭惡、想要逃避的事情)。將責任區劃分清楚還有個好處,就是孩子將沒有推卸責任的空間。

 

精準的時間用語

 

孩子很容易暗示自己:「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做點別的事情,沒關係的。我馬上就回來。」這裡的「馬上」看似很具體,其實對孩子來說還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因此,父母不妨和孩子約定好,除非真的能立刻回來做那件他該完成的事,否則與其說「馬上」,不如清楚地訂立一個不能改變的時間,例如「五分鐘」。

 

當然,這麼做可能還是會有孩子不斷把這個五分鐘自動展延,從五分鐘變成「再五分鐘」。然而,這個「再五分鐘」的自我妥協,將會讓孩子把時間無止境地耗費在不該做的事情上。這點父母不能不留意。

 

不經意傳達的「不在乎」訊息

 

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對方說出這句話。

 

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

 

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三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

 

這並非源於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

 

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

 

模糊的時間概念

 

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三、五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玩完一場電動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

 

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之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

 

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三分鐘、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詞?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而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

 

改變說話習慣,使用明確語詞

 

1.教導孩子採用精準、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分」?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

 

2.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

 

3.確認孩子是否想藉由「等一下」這三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

 

4.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啦」、「再一下下」、「還沒好啦」、「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菜單或端上飲料一樣)。

 

以上內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寶瓶文化提供。


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書名: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作者:王意中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重讀者
重讀者
「改善閱讀風氣, 風靡萬千讀者, 提高書店收入,刺激出版市場。」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內容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新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內容及出版品被更多人看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