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媽媽經|「學習等待」是教養的藝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長成大人以後,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曾經是小孩。我們常需要被提醒,才會記得眼前在那裏「不聽勸」的人類其實還是個小孩。

我不習慣也不喜歡用「他還是個孩子」來合理化那些不合時宜的舉動,在教養的路上,我把小孩看作獨立成熟的個體在對話(或著說,我是試著用每個年齡層該有的成熟態度在面對他),但在自己不自覺過於嚴格的時候,我也會深深檢討自己。

(當爸媽,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我們都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

育兒、教養會遇到很多困難的事情,滿足生理需求是相對容易的。其中一項我覺得困難的事就是「學習等待」,其實「學習」對很多大人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學習等待」更是育兒生活與教養上,很耗費心力的事情。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很常會遇到小孩因為不想做某件事情而拖延,像是不喜歡當天的晚餐而不認真吃飯,過一陣子之後直接告訴你他吃飽了,但沒過幾分鐘,他又會來跟你要其他的食物吃。(他不是真的吃飽了,只是不想吃,但他覺得只要表達自己吃飽了,就可以不用吃完那碗飯。)

對於小孩拖延不吃飯,很多人覺得體罰可以立竿見影,但我不主張體罰小孩,我認為沒有什麼比這種時刻更適合「學習等待」。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小孩吃太久就動手餵飯,或是聽到小孩吃飽了就自動把小孩的飯吃掉,如果小孩過一陣子喊餓,再拿點心給他。一次、兩次小孩也看懂了,知道「反正我不喜歡就不吃也沒關係」、「反正我餓了還可以吃別的」。

我曾跟一些朋友分享過,育兒跟教養常常就是「比誰氣長」,看誰比較能沉住氣,誰就是最後贏家。當然養小孩不是為了爭贏,贏過小孩也沒什麼意義,重點是,能不能在育兒的過程中,跟小孩一起互相成長、並找到生活的平衡。

我們很常需要「等待」,等待小孩學會各種生活技能,等著他穿鞋、等著他換衣服、等著他自己吃飯,如果看小孩沒辦法做得很好就立刻沉不住氣,那小孩就無法學習長大。小孩遇到挫折崩潰,我們得等著他冷靜下來,冷靜下來才能好好說話、好好溝通(好好說話的文章看這裡),如果你無法等待小孩冷靜下來,只想著要拿各種「甜頭」轉移他注意力,那麼小孩很難主動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直接說「等待」,而是說「學習等待」是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擅長等待,「等待」需要很大的耐心跟毅力,而育兒、教養又很容易讓人喪失耐心與毅力,「學習等待」就是當父母的重要課題。

我們在育兒、教養的路上,也要跟著小孩一起成長,小孩(生理性)的長大理所當然,大人跟著小孩生理性的長大也要有心理性的成長,心理性的長大是需要學習的,學習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家長,小孩自然而然也能有心理性的成長。而「等待」這門藝術,是成長過程中,必要學習的部分,也是教養中我們時常忽略的。


raw-image

---

這是我在方格子寫的第100篇文,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決定將這篇文獻給【誠實媽媽經】這個分類,因為我真正開始不停的寫文章,是在當了媽媽以後,當了媽媽以後,我發現寫文章讓自己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同時從書寫喜怒哀樂中找到自我。

原先只是很鬆散的分享在社群網站,決定開始在方格子寫文的時候,只是因為自己很喜歡寫,想把自己的想法跟過去寫過的文章整齊的整理在一個地方,也不知道能寫到什麼時候、能走到哪裡,就這樣寫著寫著。偶爾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但為了想要更有邏輯性的分享,想梳理好自己的思緒後再寫出來。

無論是喜歡哪個專題的讀者,感謝你們讀我的文章,每一次閱讀、每一顆愛心,對我都是莫大的鼓勵,因為有大家默默的支持,我才能信心的繼續寫下去。

期許還能有更多個第100篇可以分享,今天的我感覺很美好,希望你們也是。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點擊小愛心,鼓勵我持續寫作。我會將文章持續更新在《王小姐的點讀筆》,歡迎您追蹤我的專題,或用一杯大熱拿訂閱。祝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fe捧烹_王小姐的日常療癒所
36.7K會員
247內容數
歡迎來到「王小姐的日常療癒所」。2021年開始,我在這不定期分享育兒、讀書、旅遊、美食、健康生活、家庭經營與學習成長等各方面的心得。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將我對生活的熱情與溫暖傳遞給你,讓這裡成為你日常中可以放鬆、獲得力量的地方。
2024/01/25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2024/01/25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2023/01/31
要不要帶小孩出國旅遊?想起疫情以前每次帶小孩出國都會被說:「他那麼小以後不會記得啦!」(疫情前小孩未滿兩歲)他記不記得真的不重要啊!帶小孩出國,那些回憶是屬於全家人的,他記不記得不是重點,重點是身為爸媽的我們永生難忘。
Thumbnail
2023/01/31
要不要帶小孩出國旅遊?想起疫情以前每次帶小孩出國都會被說:「他那麼小以後不會記得啦!」(疫情前小孩未滿兩歲)他記不記得真的不重要啊!帶小孩出國,那些回憶是屬於全家人的,他記不記得不是重點,重點是身為爸媽的我們永生難忘。
Thumbnail
2022/12/13
很常聽到人說:「唉唷他還小,不懂啦!」其實小孩都懂,只是沒有說出來。正在育兒的你,千萬不要抱有這樣的心態。
Thumbnail
2022/12/13
很常聽到人說:「唉唷他還小,不懂啦!」其實小孩都懂,只是沒有說出來。正在育兒的你,千萬不要抱有這樣的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很常聽到人說:「唉唷他還小,不懂啦!」其實小孩都懂,只是沒有說出來。正在育兒的你,千萬不要抱有這樣的心態。
Thumbnail
很常聽到人說:「唉唷他還小,不懂啦!」其實小孩都懂,只是沒有說出來。正在育兒的你,千萬不要抱有這樣的心態。
Thumbnail
當父母試著把自主權交給孩子,他就會漸漸學會管好自己。 當然分寸和原則還是得把握住,不是完全的放任。 父母往往放不下的,是不忍心孩子跌倒、失敗。 明明知道這條路坑坑疤疤、到處都是石頭,不小心走會跌倒,就想要提醒,甚至幫孩子搬開石頭、填平道路。 但這樣孩子會以為,所有的路都是這麼平坦好走,失去學習、磨練
Thumbnail
當父母試著把自主權交給孩子,他就會漸漸學會管好自己。 當然分寸和原則還是得把握住,不是完全的放任。 父母往往放不下的,是不忍心孩子跌倒、失敗。 明明知道這條路坑坑疤疤、到處都是石頭,不小心走會跌倒,就想要提醒,甚至幫孩子搬開石頭、填平道路。 但這樣孩子會以為,所有的路都是這麼平坦好走,失去學習、磨練
Thumbnail
當爸媽,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我們都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我們很常需要「等待」,等待小孩學會各種生活技能,但沒有人天生就擅長等待,「等待」需要很大的耐心跟毅力,而育兒、教養又很容易讓人喪失耐心與毅力,「學習等待」是當父母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當爸媽,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我們都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我們很常需要「等待」,等待小孩學會各種生活技能,但沒有人天生就擅長等待,「等待」需要很大的耐心跟毅力,而育兒、教養又很容易讓人喪失耐心與毅力,「學習等待」是當父母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在與小孩共同生活的日子裡,我們很常因為尋找平衡而感到徬徨,難免擔心因為自己的某些選擇而讓小孩傷心。在小孩兩歲以前,我也很常會感到焦慮,可隨著小孩長大,我逐漸明白,維持自己的價值,是家庭經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Thumbnail
在與小孩共同生活的日子裡,我們很常因為尋找平衡而感到徬徨,難免擔心因為自己的某些選擇而讓小孩傷心。在小孩兩歲以前,我也很常會感到焦慮,可隨著小孩長大,我逐漸明白,維持自己的價值,是家庭經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Thumbnail
之前在專題介紹中有提到每個月都會更新1、2篇【誠實媽媽經】,但2月對這個分類特別沒有靈感,很多篇都寫了一半就停下來,就這樣一個月過去居然沒有更新,讓我覺得自己母湯,決定來整理一下當了將近四年媽媽的心得。
Thumbnail
之前在專題介紹中有提到每個月都會更新1、2篇【誠實媽媽經】,但2月對這個分類特別沒有靈感,很多篇都寫了一半就停下來,就這樣一個月過去居然沒有更新,讓我覺得自己母湯,決定來整理一下當了將近四年媽媽的心得。
Thumbnail
當父母的,大概總有叨唸不完的廢話。 只是,有些話,有些事,總怕當下不記下,日子久了,也就忘了所謂的 “初心”。 隨著小孩漸漸長大,慢慢地也開始要注意教育的問題。 除了 ,最近也看到一本還不錯的有聲書 。其實,這些應該都是回歸到同一件事:除了提供吃穿,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甚麼? 如果說,均衡的飲食,是為
Thumbnail
當父母的,大概總有叨唸不完的廢話。 只是,有些話,有些事,總怕當下不記下,日子久了,也就忘了所謂的 “初心”。 隨著小孩漸漸長大,慢慢地也開始要注意教育的問題。 除了 ,最近也看到一本還不錯的有聲書 。其實,這些應該都是回歸到同一件事:除了提供吃穿,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甚麼? 如果說,均衡的飲食,是為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