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史上的今天】8月2日 一個平凡真誠的「說故事的人」:瑞蒙・卡佛逝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如果我們不能心口如一的寫出內心的想法,那何必寫呢?畢竟,我們能帶進墳墓的,不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過程和辛勤耕耘的結果嗎?我很想對我的朋友說,看在老天的分上,您就轉行吧,換口飯吃,你一定能找到別的比較容易上手,而且看得到實在成果的行業,否則就請你竭盡全力發揮所長,別找理由別找藉口;不要抱怨,不要解釋。

——瑞蒙・卡佛〈談寫作〉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這位被譽為海明威之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短篇小說家,一生中只在美國文壇閃耀了十年,今年已是他離世二十八週年。出版過卡佛《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四本小說集的寶瓶文化,在今年他的忌日前夕再出版了《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前面的引文便出自這本書,這也是卡佛短篇小說外的作品首次在台灣面世。今天,SOSreader特別與寶瓶文化合作,分享陳榮彬老師為這本書所寫的導讀,紀念這位了不起的作家。瑞蒙・卡佛在這本書中寫到,「我寫短篇就像我寫詩一樣,一行接一行,再接一行。」或許我們也將會看到他詩作的中文譯本。願他的作品繼續在讀者眼中熠熠生輝。

 

raw-image

photo source: 維基共享 CC by 3.0

 

一個平凡真誠的「說故事的人」

 

撰文:陳榮彬

 

 

「任何人的生平若能夠真誠地被述說出來,都可以成一本小說。」

——引自海明威《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為小人物說話】

 

一九九三年,好萊塢大導演羅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已於二○○六年去世)拍了一部叫做   Short Cuts  的電影,雖然莫名其妙地被台灣片商翻譯成《銀色.性.男女》(可以看到小勞勃.道尼成為「鋼鐵人」之前的青澀模樣!),但從原文不難了解那是一部由許多故事湊起來的電影,而且阿特曼的故事就是取材自當代美國短篇小說名家瑞蒙.卡佛。隔年,時報出版社翻譯出了阿特曼為這電影編的一本卡佛故事集,書名還是叫做   Short Cuts  ,中譯本受電影影響,取名為《浮世男女》(已絕版)。把這本故事集中譯本翻開一看,我就手不釋卷了,內心納悶卡佛為什麼可以把那些小人物寫得那麼絕?無論是〈鄰居〉裡面那一對幫鄰居照顧房子的無趣夫妻,或是〈他們不是妳的丈夫〉裡面失業的魯蛇丈夫,還有〈告訴那些娘兒們我們去了〉那兩個一起犯下性暴力重罪的好朋友,都被寫得如此真實。我想,描寫平凡的人生,也是一種本事吧?而且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他自己也經歷過,且看他在本書的〈火〉裡面細數自己做過哪些瑣碎的零工:「在鋸木廠待過,也當過大樓管理員,送貨員,在加油站打工,在庫房打掃……只要說得出的,我都幹過。有一年夏天,在加州的阿克塔 —— 這是千真萬確的—— 我為了養家活口,白天的時間都在採鬱金香;晚上在餐館打烊之後,我還到一間得來速餐廳做內勤和清理停車場的工作。有一次我甚至考慮應徵收帳員……」。卡佛在這本書裡面,雖然並不是很有系統的,但多少也交代出自己的生平與他短篇小說書寫之關係,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爛酒鬼卡佛】

 

卡佛大約在不到三十歲就染上了酒癮,據說他到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有趣的是,此時台灣小說家白先勇也在這裡求學,他們曾在校園裡擦肩而過嗎?)講學時,喝酒比寫東西的時間還多。卡佛所寫的以酗酒為主題的故事,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曾是酒鬼,寫來特別真摯,就寫實與抒情而言都屬上乘之作。例如,《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裡面的〈柴火〉("Kindling"; 這篇作品在他去世十一年後才於一九九九年被《君子》[Esquire]雜誌刊登出來,於隔年幫他奪得第六座歐亨利短篇小說獎),還有《大教堂》裡〈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與〈我在這裡打電話〉("Where I'm Calling from"),都是以爛酒鬼為主角。特別是〈我在這裡打電話〉這一篇以戒酒中心為場景的故事精確地描繪了酒精中毒者酒癮發作的過程,輕則身體不自主顫抖,重則倒地後全身抽搐,非常寫實,更有趣的是中心裡那些酒鬼之間具有一種界於獄友與朋友之間的微妙關係——沒有像卡佛一樣住過戒酒中心,誰寫得出這種故事?在這本書裡面也是,讀者會覺得他動不動就提起自己是個爛酒鬼的往事,例如〈父親的一生〉講他的酒鬼老爸,也講他自己酗酒的往事。比較特別的是〈友誼〉:他藉由一張照片懷念自己的兩個作家朋友(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和托比亞斯.沃爾夫[Tobias Wolff]),而且提及他們是他在一九七七年戒酒不久之後認識的朋友,讓他特別珍惜,理由或許就是他在酗酒與戒酒時曾經失去過太多朋友。

 

 

raw-image

雖然是酒鬼,但卡佛留下的照片裡,雙眼總是炯炯有神。photo source:  Anthony Easton@flickr CC by 2.0

 

【卡佛論小說書寫】

 

在美國文壇,儘管卡佛不喜歡,但他向來被視為所謂「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本書的〈關於當代小說〉裡,他曾說所謂「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的爭論,還不夠讓人厭煩嗎?)但到底什麼是「極簡主義」?本書的〈談寫作〉或許是解答這問題的最重要憑據:簡單來講,首先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give artistic expression")。他還引用美國詩人龐德的話:「敘事的基本精確度是寫作第一也是『唯一』的道德」。其次是不用「招式」(trick)或「噱頭」(gimmick),只有想要遮遮掩掩的人才會用那種東西。他對所謂「實驗性」的作品可謂深惡痛絕,如果是純屬跟風而非創新的「實驗性」,就是一張「愚蠢或模仿的證照」,也是一張「存心霸凌讀者、疏離讀者的證照」。還有,卡佛對於細節甚是看重,他一方面引用蘇聯作家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的話,「沒有一件利器能比一個位置得當的句號更具殺傷力」,另一方面到了〈談修改〉一文也提醒大家修改有多重要。如此看來,所謂「極簡」其實只是結果(文字成品)簡單,過程卻有許多必要原則需堅守。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另外還可以參考〈星星導航〉、〈所有跟我相關的〉與〈有前因和後果的小說〉,〈關於當代小說〉裡面他也討論了美國短篇小說蓬勃發展的現象。順帶一提,知名美國文學期刊《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小說藝術系列」(the art of fiction)的第七十六號,就是該社於一九八一到八二年之間多次與卡佛的訪談結果,其中關於小說藝術的各個面向都談得很細,頗有參考價值。

 

 

【誰影響卡佛最深?】

 

在〈火〉裡面,卡佛論及對他寫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人,首推他的女兒與兒子:他堅持這並非虛言,畢竟就是因為必須帶小孩他才會選擇以短篇故事為創作文類,避開需要長時間專心的長篇小說。但如果真的談到「文學影響」,除了這本書裡面屢屢提及的俄國短篇故事作家契訶夫(Chekhov)之外,應該首推他的老師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加德納的名氣當然不及他的學生卡佛那麼響亮,但是加德納在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Chico State University)任教時,非常照顧卡佛這個只小他五歲的學生(卡佛年紀輕輕就結了婚,大學讀到二十五歲才畢業),我想最重要的是卡佛透過他學會了「小說家的思維方式」(比方說上述對於文字精確性的要求,加德納的「龜毛」絕對不輸卡佛)。加德納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因為騎哈雷機車發生交通意外而去世,享年僅僅四十九歲,卡佛負責把他留下來的遺稿整理出版,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症》(On Becoming a Novelist)一書:這本書裡面的〈約翰.加德納:作家老師〉其實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的序言,裡面提及與加德納討論作品的往事,還有加德納體諒他沒地方創作,甚至把自己的研究室借給他,師生之間的情誼深厚表露無遺。

 

另一位在本書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家,則是海明威。卡佛曾經在上述《巴黎評論》的訪談中坦承自己受到海明威許多早期故事的影響,例如〈雨中的貓〉、〈士兵之家〉與〈大雙心河〉等等(這幾篇都是海明威第一本故事集《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裡的作品)。至於在本書〈成年,崩潰〉一文中(這是他為海明威的兩本傳記寫的書評,刊登在《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上),卡佛更是表示自己因為看到報上誤傳的海明威死訊才初次決定要當個作家,還認為海明威的作品是如此「清澈、明朗、純粹;彷彿有一種貼身的交流,當你的手指在翻動書頁的時候,當你的眼睛在接收那些文字的時候,你的腦子自然的開始想像,開始體會文句中的意象」。另外我想提醒讀者的是,海明威的創作強調「電報體」與「冰山理論」,兩者的文字表現都必須建立在簡單精確的基礎上,這與卡佛的「極簡主義」不能說沒有相通之處。

 

raw-image

瑞蒙・卡佛小說集《我在這裡打電話》丹麥版封面。 photo source: Peter Sejersen@flickr CC by 2.0

 

【卡佛的天使:女詩人黛絲】

 

卡佛雖然是因為長年抽菸而於五十歲就因肺癌病逝,但在他快要四十歲那幾年酗酒已經到了常常喝得失去意識的地步,他也發現自己如果不改變人生,很快就會喝到把老命丟掉,於是在一九七七年他三十九歲時把酒戒掉,之後便認識了他的新任繆思女神,女詩人黛絲.蓋拉格(Tess Gallagher),一九七九年兩人開始同居,到一九八二年他就與元配瑪莉安.柏克(Maryann Burk)離婚。可惜的是,卡佛於一九八八年跟蓋拉格結婚才六個禮拜就與世長辭了。在這本書裡,卡佛除了暢談他與黛絲共同創作那一本以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為主角的劇本,也提及他寫詩作〈致黛絲〉時的心情:對於黛絲能夠走進他的生命(他們倆是在一個寫作研討會上相識的),他說他充滿感激,也希望那首詩可以感動她,感動讀者。黛絲不僅非常了解卡佛與他的作品(卡佛說,他的作品出版前都會先給她看過﹚,他們倆在他戒酒五個月後相識,也許是他從此再也沒有染上酒癮的主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卡佛去世將近三十年的今天,高齡七十二歲的黛絲仍然守護著卡佛留下來的文學遺產,無論他生前或死後,黛絲都是他的守護天使。

 

※ 參考書籍:Conversations with Raymond Carver. Edited by Marshall Bruce Gentry and William L. Stull.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 1990.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故事一:嘉文) 嘉文,從小就與眾不同,想的不同,說的不同。 國小的時候,有位同學問他:「嘉文,你覺得我力氣大嗎?」嘉文回答他:「就跟小孩子一樣呀!你覺得大嗎?」語氣平常的看著那個問話的同學。 那天之後,嘉文總是一個人在座位上看報紙。 在一次數學課的時候, 老師告訴全班:「你
Thumbnail
(故事一:嘉文) 嘉文,從小就與眾不同,想的不同,說的不同。 國小的時候,有位同學問他:「嘉文,你覺得我力氣大嗎?」嘉文回答他:「就跟小孩子一樣呀!你覺得大嗎?」語氣平常的看著那個問話的同學。 那天之後,嘉文總是一個人在座位上看報紙。 在一次數學課的時候, 老師告訴全班:「你
Thumbnail
打開多拉A夢的任意門,我回家了。大家都好嗎?
Thumbnail
打開多拉A夢的任意門,我回家了。大家都好嗎?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1959-)最受肯定的兩本小說,《糾正》(2001)、《自由》(2010)都超過五百頁以上。堅持每天一定要寫五頁文章的自律的他,喜歡寫長句,喜歡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那樣的長篇巨著,不喜歡傷感性文字。他是個成名前,成名中,成名後,寫作筆法跟思維都怎麼說呢,老派,的作家。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1959-)最受肯定的兩本小說,《糾正》(2001)、《自由》(2010)都超過五百頁以上。堅持每天一定要寫五頁文章的自律的他,喜歡寫長句,喜歡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那樣的長篇巨著,不喜歡傷感性文字。他是個成名前,成名中,成名後,寫作筆法跟思維都怎麼說呢,老派,的作家。
Thumbnail
本是故事換宿,結果我帶著自己的著作前來,或許有一天,會有某個意外的訪客意外遇見,因而激盪出某些想法。所謂「在一起」,未必是同一時空的齊聚,更可能是通過書店這個空間,讓我們在不同時間相遇,因而在一起,大者足以為人生的大小疑惑找到解答,或者,就只是在相同頻率的共振中,當下心安。
Thumbnail
本是故事換宿,結果我帶著自己的著作前來,或許有一天,會有某個意外的訪客意外遇見,因而激盪出某些想法。所謂「在一起」,未必是同一時空的齊聚,更可能是通過書店這個空間,讓我們在不同時間相遇,因而在一起,大者足以為人生的大小疑惑找到解答,或者,就只是在相同頻率的共振中,當下心安。
Thumbnail
每個生命結局都是一樣的,那有什麼差別? 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人不是生來等待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 -追蹤、訂閱《郝廣才 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週二、周四更新,每月8篇文章。
Thumbnail
每個生命結局都是一樣的,那有什麼差別? 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人不是生來等待失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 -追蹤、訂閱《郝廣才 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週二、周四更新,每月8篇文章。
Thumbnail
私家偵探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不算是典型的一天,也不算反常。天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繼續幹下去。發不了財,也不常遇見好玩的事。有時候會挨揍、挨槍、或者坐牢。搞不好還會送命。每隔一個月就想放棄,趁走路還不會搖頭晃腦的時候換個明智的職業。此時門鈴正好響起,打開通往會客室的內門,又來
Thumbnail
私家偵探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不算是典型的一天,也不算反常。天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繼續幹下去。發不了財,也不常遇見好玩的事。有時候會挨揍、挨槍、或者坐牢。搞不好還會送命。每隔一個月就想放棄,趁走路還不會搖頭晃腦的時候換個明智的職業。此時門鈴正好響起,打開通往會客室的內門,又來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1883-1924) 未曾在長夜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從一位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卡夫卡】吸取能量       他一生從未成功,身體孱弱多病痛,終身未婚也無子女,痛恨自己職業卻不得為五斗米折腰,雖自詡是小說家,但不被任何人認同,到死都沒有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即使過世後當時也沒有出版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1883-1924) 未曾在長夜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從一位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卡夫卡】吸取能量       他一生從未成功,身體孱弱多病痛,終身未婚也無子女,痛恨自己職業卻不得為五斗米折腰,雖自詡是小說家,但不被任何人認同,到死都沒有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即使過世後當時也沒有出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