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設計展,看見食物設計的火花與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飲食系統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所以食物設計師應著手瞭解更多包含生產層面的問題、生態環境議題、無形的文化議題,以及食物文化意義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展現。適逢今年有機會前往世貿新一代設計展,便在這次的展覽中看見食物設計在這些面向激盪的火花以及運用食物設計展現對未來食物的想像。以下介紹幾個有趣的食物設計創作,讓大家瞭解食物設計,不只是具有一定 經濟能力或設計背景的人才能討論、享有的事情,它應該更加民主、開放,和每個不同領域、產業的人有對話交流的機會。

一、極圈

我們的家,快要消失了! 近年來,全球生態保護、永續發展意識不斷高漲。同樣身為地球的一份子,創作者希望用簡單的方式-「喝茶」,以淺顯易懂的食設計,在浮冰造型的外盒裡裝有冰山製冰盒和北極熊茶包,茶包分為三種口味,分別是蝶豆花、洛神花和檸檬,無須添加色素即可享有天然的鮮艷顏色。每一種口味各自代表北極圈的一個時期,希望透過食的設計,喚起大家對北極圈的關注。

以花茶天然的顏色,述說北極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以食品化學方程式,詮釋北極圈每天發生的事,讓消費者在享茶之餘,更認識極圈生態。更有趣的是,還能以泡茶組合呈現北極圈的各種時期的狀態,蝶豆花茶能泡出天然的藍色,且遇到酸性物質會轉為紫紅色。利用這個原理,創作者以蝶豆花茶比喻海洋,再配上冰山形狀的冰塊,上面是一隻裝有檸檬碎屑的北極熊茶包。當冰山(冰塊)融化後,北極熊沉入海裡後,海轉為紫紅色。藉以象徵全球暖化、冰山融化,北極熊墜海死亡的過程。


創作者-國立臺南大學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劉小溪 / 小溪大海臉書 Facebook

二、食態

地球人口爆炸,但可耕作土地有限,大家都憂心未來沒東西可吃,雲科大幾位曾聽過我講課的學生,以結合食物設計的概念創作將昆蟲轉化成大人小孩都能接受的健康綠色食品-蟲蟲餅乾。

他們也規劃出完整的飼養模組,以及能在一般家庭使用的食物膠囊、食物列印機,將蟲蟲製作成原料,再「列印」出食品,做為未來50年後可以出現的綠色飲食。


創作者-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陳秉辰與王旻晨 / Facebook

三、Transfork

2050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演變,會不會有一天某些食材或食譜就消失再也無法享用,或在你眼前出現的食物不會真實存在,但你仍然可以一口吃下它的味道?回憶那個懷念的味道?

一款附加於餐具上的嗅覺回饋裝置,搭配頭戴式顯示器來轉換或擴增味覺的體驗,並改變大腦對於口中食物的認知,即使餐桌上沒有出現真正的草莓,但透過AR技術,幫助你再次感受草莓的香氣與口感 。


創作者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組。
周采儀、林映里、廖佑誠、黃郁晴

四、Under 1.0


Under 1.0是這次展中讓我特別驚艷的創作,以「瀕危動物」與「視力表」結合的海報設計,藉由「視力表越小越看不見」的概念來表達動物的瀕危。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動物編入了9種保護級別,其中6種為基本級別(以下)

無危(LC)
近危(NT)
易危(VU)
瀕危(EN)
極危(CR)
絕滅(EX)

愈瀕危的動物在視力表上呈現得愈小「小到我們幾乎快要看不見,也代表那個動物正在消失甚至絕種」

視力表及上面的C字大小均依照國際標準視力表尺寸1:1等比去繪製(手繪),沒有透過電腦去做任何放大及縮小的動作,C字則都是動物所構成的字型圖像「每個C都是不同的動物」(一張視力表有69個C=69種不同的動物)


視力表共12張,每一張代表不同國家,彙集了800多種物種,國家包括台灣、日本、印度、中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巴西、墨西哥、南非、肯亞、馬達加斯加,視力表以不同的插畫繪製手法來呈現各國家風格及特色元素,例如日本採用浮世繪手法、美國的美式漫畫等等,另外,創作者是以比較圖像式的插畫去呈現動物樣貌,每個動物C下方均有動物的名字,設計師希望透過此創作讓大家更認識動物及對動保意識的關心。

創作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萬向欣 / Facebook

以上的作品,是不是讓你對食物設計又有更多的想像與認識了呢? 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精彩有趣的創作,敬請期待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食物設計_探索餐盤外的世界
38會員
37內容數
當我們談到「食物」,提及「思考」,就是食物設計。食物設計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還有背後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或實驗,但這些「不相關的」、「看不見的」往往超越了生理層次,反倒讓你我能用不同的觀點看見食物本質的意義,一窺餐盤內外的世界…
2024/06/23
在歷史裡,勞工與奴隸不存在姓名,白人殖民者刻意抹去壓迫與不公的痕跡。正當二十一世紀安靜地將這一切都流放時,Yassine Ben Abdallah以糖蜜、以利刃,捅破了這場沉默。 The Bittersweet Memory of the Plantation (種植園裡苦樂參半的記憶),是一場由
Thumbnail
2024/06/23
在歷史裡,勞工與奴隸不存在姓名,白人殖民者刻意抹去壓迫與不公的痕跡。正當二十一世紀安靜地將這一切都流放時,Yassine Ben Abdallah以糖蜜、以利刃,捅破了這場沉默。 The Bittersweet Memory of the Plantation (種植園裡苦樂參半的記憶),是一場由
Thumbnail
2023/07/30
人們著迷於在食物中尋求瞬間的快感與解放,同時也渴望逃進電影的時空化解糾纏已久的煩惱、滿足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將情感與記憶曖昧又若無其事的包裝販買,便是食物與電影的誘人之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用了十分流暢又具有故事性的文字緩緩描繪出在二十四部美食電影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3/07/30
人們著迷於在食物中尋求瞬間的快感與解放,同時也渴望逃進電影的時空化解糾纏已久的煩惱、滿足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將情感與記憶曖昧又若無其事的包裝販買,便是食物與電影的誘人之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用了十分流暢又具有故事性的文字緩緩描繪出在二十四部美食電影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2023/05/29
今天來聊聊餐桌上最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角色——「餐具」的進化史。 與花招百出的鍋碗瓢盆杯碗皿比起來,餐具的種類似乎顯得單調且無趣,要說真有什麼特別的,大概也就是用兩支筷子劃分出的東西飲食文化而已。 但正是因為人們重視餐具的實用性大於花俏搶眼的外表,才有了這篇歷史故事能與大家分享餐具豐富有趣的進化過程
Thumbnail
2023/05/29
今天來聊聊餐桌上最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角色——「餐具」的進化史。 與花招百出的鍋碗瓢盆杯碗皿比起來,餐具的種類似乎顯得單調且無趣,要說真有什麼特別的,大概也就是用兩支筷子劃分出的東西飲食文化而已。 但正是因為人們重視餐具的實用性大於花俏搶眼的外表,才有了這篇歷史故事能與大家分享餐具豐富有趣的進化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寫於 2022.12.16 ,家中 食用心情:詭譎的起舞及不止息的步伐 彷彿聽到了奇異的協奏曲
Thumbnail
寫於 2022.12.16 ,家中 食用心情:詭譎的起舞及不止息的步伐 彷彿聽到了奇異的協奏曲
Thumbnail
☆2019美國「鸚鵡螺圖書獎」獲獎書籍☆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激賞之書☆ ☆亞馬遜書店逾兩百則評價,讀者平均四點六顆星好評推薦☆ ➢➢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當前,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想要繼續餵飽全世界,就得在傳統與與創新間找出「第三條路」!
Thumbnail
☆2019美國「鸚鵡螺圖書獎」獲獎書籍☆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激賞之書☆ ☆亞馬遜書店逾兩百則評價,讀者平均四點六顆星好評推薦☆ ➢➢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當前,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想要繼續餵飽全世界,就得在傳統與與創新間找出「第三條路」!
Thumbnail
展期|2020.9.5–2021.3.7 地點|駁二大勇區C5當代館 官網|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856/ 策展單位|駁二當代館 策展執行|駁二營運中心 參展單位|一步工作室、Re-lab、宋政傑、早起設計、梅林鬍子實驗室、慢熟工作室、麒麟山告解室
Thumbnail
展期|2020.9.5–2021.3.7 地點|駁二大勇區C5當代館 官網|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856/ 策展單位|駁二當代館 策展執行|駁二營運中心 參展單位|一步工作室、Re-lab、宋政傑、早起設計、梅林鬍子實驗室、慢熟工作室、麒麟山告解室
Thumbnail
以三篇簡單易懂的 #食物設計懶人包,整理食物設計的定義,包含:常民生活食物設計以及創作溝通的食物設計,讓大家初步理解食物設計的輪廓與脈絡,接著從有趣案例、人物及台灣常民生活切入,希望慢慢的,鼓勵大家透過食物設計創作,一起找尋更多食物設計的可能性!⠀⠀⠀⠀⠀⠀ ⠀⠀⠀⠀  ⠀⠀⠀⠀⠀⠀ ⠀⠀⠀⠀  
Thumbnail
以三篇簡單易懂的 #食物設計懶人包,整理食物設計的定義,包含:常民生活食物設計以及創作溝通的食物設計,讓大家初步理解食物設計的輪廓與脈絡,接著從有趣案例、人物及台灣常民生活切入,希望慢慢的,鼓勵大家透過食物設計創作,一起找尋更多食物設計的可能性!⠀⠀⠀⠀⠀⠀ ⠀⠀⠀⠀  ⠀⠀⠀⠀⠀⠀ ⠀⠀⠀⠀  
Thumbnail
冰箱 是人類保存技術上很大的技術 看上去沒什麼 背後卻有龐大的歷史以及能源  在以前 食物的需求是非常的頻繁 應該說是 正因為沒有保存技術 只能使用風 跟鹽 的技能去保存 但食品的元素就會變質 所以不會去過度的捕獵/採集   在以前需要什麼就去找 就一個固定的量 不會有物種上的滅絕
Thumbnail
冰箱 是人類保存技術上很大的技術 看上去沒什麼 背後卻有龐大的歷史以及能源  在以前 食物的需求是非常的頻繁 應該說是 正因為沒有保存技術 只能使用風 跟鹽 的技能去保存 但食品的元素就會變質 所以不會去過度的捕獵/採集   在以前需要什麼就去找 就一個固定的量 不會有物種上的滅絕
Thumbnail
一般科普書都寫的很僵硬,不過這部《天地創造設計部》倒是提供了一個很嶄新的方式來示範有趣的科普到底可以怎麼變成創作的題材,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就會想查閱真實的動物是不是就像漫畫裡有著那些奇妙的特徵,也會看著生物那些尚未解謎的部分,也會開始有著自己的思索和見解和想像。
Thumbnail
一般科普書都寫的很僵硬,不過這部《天地創造設計部》倒是提供了一個很嶄新的方式來示範有趣的科普到底可以怎麼變成創作的題材,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就會想查閱真實的動物是不是就像漫畫裡有著那些奇妙的特徵,也會看著生物那些尚未解謎的部分,也會開始有著自己的思索和見解和想像。
Thumbnail
食物與設計,是生活中日常不過的兩件事,但「食物設計」又是什麼呢?是「經過設計的食物」還是「使用食物傳達設計想法」?而真實應用於生活產業或設計創作中的食物設計又是如何呢?最後,試著以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台灣飲食文化來進行「食物設計的六大領域」的案例討論,或許食物設計可以不那麼遙遠,也更容易想像!
Thumbnail
食物與設計,是生活中日常不過的兩件事,但「食物設計」又是什麼呢?是「經過設計的食物」還是「使用食物傳達設計想法」?而真實應用於生活產業或設計創作中的食物設計又是如何呢?最後,試著以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台灣飲食文化來進行「食物設計的六大領域」的案例討論,或許食物設計可以不那麼遙遠,也更容易想像!
Thumbnail
在高雄餐旅大學教課邁入第三年,這次上課同學特別提到「食物藝術」和「食物設計」的不同,剛好一位厲害的台灣朋友也是台灣唯一好萊塢食物造型師 Anna 出了一本書「五星級廚餘」,這本書是Anna分享自已在好萊塢成為一位「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的心酸史,我想大家應該會好奇食物設計、食物藝術
Thumbnail
在高雄餐旅大學教課邁入第三年,這次上課同學特別提到「食物藝術」和「食物設計」的不同,剛好一位厲害的台灣朋友也是台灣唯一好萊塢食物造型師 Anna 出了一本書「五星級廚餘」,這本書是Anna分享自已在好萊塢成為一位「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的心酸史,我想大家應該會好奇食物設計、食物藝術
Thumbnail
2018年受邀「FUTURE:FUTURE │Panasonic 創業 100 週年紀念展」以「糧食」議題為出發點,針對未來生活帶領大眾展開對未來食物的想像的角度來創作。未來看似遙遠,然而,未來其實
Thumbnail
2018年受邀「FUTURE:FUTURE │Panasonic 創業 100 週年紀念展」以「糧食」議題為出發點,針對未來生活帶領大眾展開對未來食物的想像的角度來創作。未來看似遙遠,然而,未來其實
Thumbnail
飲食系統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所以食物設計師應著手處理更多包含生產層面的問題、生態環境議題、無形的文化議題,以及食物文化意義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展現。
Thumbnail
飲食系統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所以食物設計師應著手處理更多包含生產層面的問題、生態環境議題、無形的文化議題,以及食物文化意義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展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