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說書】餐桌上的電影物語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們著迷於在食物中尋求瞬間的快感與解放,同時也渴望逃進電影的時空化解糾纏已久的煩惱、滿足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將情感與記憶曖昧又若無其事的包裝販買,便是食物與電影的誘人之處。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用了十分流暢又具有故事性的文字緩緩描繪出在二十四部美食電影中,作者所看到的世界,除了在此簡單分享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外,也非常推薦找一個溫暖的下午、悠閒沐浴在原書的字句當中。

image

- (以下分享內容涉及電影《披薩的好滋味》、《芭比的盛宴》之劇透,請斟酌觀賞~)

食物所承載的訊息,不單單只有五感接收的色香味俱全,也是間接展現身分、地位、宗教、政治立場的符號,而善用這些美食符號讓電影傳達的更加圓滑、帶有深度,便是考驗導演與編劇的功力了。


在《披薩的好滋味》這部電影中,述說著一對貧民窟的小兄弟嚮往著當時代表新潮的「披薩」,因此藉由撿煤塊來不斷存錢,但卻發現在存夠錢之後,仍然因為身上破舊的衣著而被禁止進入高尚的披薩店。 於是這對小兄弟的奶奶於便用乾扁的薄餅放上番茄與洋蔥,勉勉強強拼湊出了陽春版的披薩安慰他們,但他們想要的並非只是披薩,而是一份自尊、一份不會因為貧窮而受到欺負身分地位。

最後,在披薩店禁止這對兄弟進入店內、甚至出手毆打的影片被人曝光後,迫於社會輿論之下,小兄弟終於獲得店家的道歉,並嚐到了人生第一口披薩。 「還是奶奶做的披薩比較好吃。」最終,這對小兄弟以這句評論結束了這段故事。

吃完披薩後的短短一句感想,就像是一針見血的戳破了被精心包裝過的社會價值觀。


人難免都有迷失在慾望中而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刻,電影中的小男孩也曾失控說出「想要用錢 買披薩,而不要花錢救出獄中父親」這種話。 這句話乍一看不免令人感嘆「這孩子真糟糕啊~」

但仔細一想他又真的是受物慾所誘惑、拿食物與親人放在同個天平上做比較嗎? 藉由這個問號,仔細一想會發現許多作品、電影中都曾提及宗教灌輸人們「食便是罪」的觀念。 在教義上一昧限制表面上的進食行為、把人對美食的渴望當成貪婪的表現,而從未仔細去思考所謂的貪婪,究竟是口舌對食物本身的慾求不滿、還是隱藏在食物背後、來自心靈上真正該被解決的不安、焦躁呢?

在電影《芭比的盛宴》裡就點出了「過度嚴苛的齋戒,可能引起比貪饞更嚴重的兩項罪孽: 一是憤怒,二是驕傲。」 在丹麥的一座海邊小鎮裡,有一對牧師的女兒在他們的父親去世後,接替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依靠。

虔誠的姊妹倆日日皆以乾麵包、水煮魚乾果腹度日,也讓他們的信徒如此效仿,但在簡樸的飲食菜單下,大家逐漸變得暴躁易怒,就連上教堂唱聖歌的時候都忍不住爆發了衝突。 直到女僕「芭比」來到這座小鎮為大家準備餐食,瀕臨失控的情況才漸漸有了改善。

芭比先是偷偷的在居民們的餐點中加入了培根碎與更多的調味料,安撫因為飢餓、營養不足而動盪的情緒,再以彩票中獎為契機,要為姊妹倆和大家準備一場盛宴。 最終這場豪華的法式餐宴成功抓住了眾人的胃,也安撫了浮躁的心靈,提醒了人們「食物並非罪孽,而是上帝的恩典!」


食物與人之間親密的距離,讓我們得以十分輕易地透過食物表達自己,但這些食物符號卻也容易被濫用於傳達非善意的訊息。-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讓人更細緻的品嚐出每種食物符號的味道,深刻地去感受及判斷思考,也能為進行食物設計時,帶來更多元的靈感。

❑ Follow us IG @uovo_fooddesign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Amber 詹慧珍
Amber 詹慧珍
59追蹤者
32內容數
如果,「問題」是一切的開端,我想問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吃進嘴裡的究竟是什麼? 從公平貿易到食物設計,我發現我喜歡做的、想要做的,八成是和想要分享、解決問題、幫助別人有關,只是我選擇用看似平凡無奇的食物, 帶領人們重新思考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喚醒大家關注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
<p>食物設計(Food Design)不等於食物藝術(Food Art)。食物設計的面向可以很多元,不只可以從產品設計或策展的角度切入,更可以結合食物教育方式,讓食物成為訊息的傳遞工具,包括食物零浪費、食材永續等議題,藉此讓人們可以重新審視食物與人、環境、社會的關係,思考如何吃得好、吃得公平、吃得正義。</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