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製作人 巫知諭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卻非常不容易。畢竟,誰會想看一個天天在自家家裡或教室上演的煩悶日常呢!
小說改編,讓議題變成好聽故事的起點
吳曉樂的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提供了我們一個把議題轉化成好聽故事的可能。這本書是吳曉樂在當家教期間,對不少家庭深入觀察後重新編纂而成的小說。原著的九個故事,經戲劇改編後,變成了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前三篇探討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孔雀〉則將近幾年家長們瘋狂擠私校的狀況做了嘲諷而揪心的刻劃。最後一篇〈必須過動〉則是從國家體制的層次,檢視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可能面臨的駭人問題!
類型包裝,讓生活日常成為奇幻寓言
只是光聽這幾個單元所欲探討的主題,可能就嚴肅得把觀眾都嚇跑了!編劇和導演在改編的過程中,又何嘗不煩惱。幸好在更多編劇的加入與腦力激盪下,大家拋開了原有的束縛,天馬行空的讓想像力揮灑,最後,五個故事都有了微科幻,甚至魔幻寫實的元素。例如,當日常生活中,媽媽的叮嚀與碎念,變成彈指可觸及的遙控器,身為孩子的你,要如何逃脫這樣的遙控?又例如,為了讓孩子能夠唸上理想的大學,身為家長的你,會願意跟一隻動物,哦?譬如說,一隻有著魔鬼心思的孔雀,交換身份嗎?這些假設與前提,讓故事變得有趣,想跟著主角知道到底最後怎麼了的懸疑性也增加了。故事中原本寫實的生活日常,因為這畫龍點睛的設定,立刻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奇幻寓言。
劇本完成了,導演陳慧翎躍躍欲試,這也是她首度挑戰特殊類型的影片拍攝。為了呈現劇本內各種奇幻的場景和道具,她還特地邀請電影美術指導吳若昀跨刀,也構思了不少以電腦特效表現的鏡頭。然而在經費的限制下,導演最後是以她原本唯美的視覺風格和特別巧思補不足。無論如何,這齣戲都讓台灣戲劇美學與類型的製作跨出了一大步!
以看奇幻懸疑推理片的心情,體驗一場人生交叉點的選擇遊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以兩集為一個單元故事的一套劇集,形式接近英美劇的結構,為台灣少見之集錦劇,又名詩選劇(Anthology Series),亦即每一集裡有不同故事和角色的電視節目系列。最近頗為知名的英國第四台戲劇《黑鏡》即屬此類。《黑鏡》的內容挑戰了科技帶給現代人的愉悅與不安。不可諱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會以《黑鏡》為例,除了突顯了公視製作這齣戲的企圖,也暗示了這套劇集在心理層面的闇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揭露了親子關係裡親密卻也幽微的一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除了情感上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利害衝突。當孩子成熟獨立到一定程度,親子關係就轉變成搭檔關係。搭檔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想拆夥單飛,父母是否願意傾聽和放手?又該在何時放手?在這套劇集裡,父母是否放手嚴重影響了戲的結局,也就是孩子的結局。
然而與其帶著看嚴肅主題的心情看這套劇集,不如帶著看奇幻懸疑推理片的心情,體驗一場人生交叉點的選擇遊戲,測測自己的驚嚇指數,相信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7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鎖定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