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編劇 馬千代:在毀滅或失控之前 一切都充滿希望

2018/07/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馬千代 《孔雀《必須過動》編劇之一
 
【關於孔雀】
人說「為母則強」,這句話看似褒揚母親,其實也有不容推卻的意涵,要身為母親的女人把教養的重責扛起來,不論那是孩子的現在或未來。
原著中「私的迷思」裡的母親,面對為何要讓孩子唸私校的質疑,輕描淡寫自己的不足和無奈。但平靜的期望背後,她經歷的從來不只是溫和,隱藏的焦慮和奮力拼搏,比起孩子要面對的,並非容易。
我看見和自己多麼相似的心情。也想讓觀眾知道,為母為父可以堅強,或者假裝堅強,這一條升學與教養的路,縱使艱難,我們其實並不孤單。就讓一隻嘲諷的孔雀,毫不留情地揭開所有的渴望,就算讓全部的人事都失控,也要逼角色面對面地貼近它,看清它臉上所有醜陋的線條和細節,那不敢直視的究竟是鬼怪還是心魔。
私校不是恐懼的解藥,卻是焦慮的普拿疼。如果能給孩子一個更靠近閃亮世界的位置,誰能說誰沒有向上翻轉階級的權利。或許有人對止痛藥過敏,但畢竟痛苦能獲得緩解,包括孩子的,和大人的,生活的,和生命的。
如果止痛藥的副作用太大了,我們將會以健康付出更大的代價。那麼在毀滅之前,現在的我們還有時間,去思考並創造出新的道路,新的解藥,用對彼此的理解和寬容,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們的孩子。
【關於必須過動】
這是一個殘忍的故事。寫本的許多時刻,打著寒顫,泛著淚光,也要繼續。「必須」二字,是掙扎的描寫,驚悚的開始,沒有僥倖的結局。
母愛是天生的嗎?母親是否會(或應該會)為子女犧牲一切?或者,也可能是反過來?
 
改編後劇中的母親楊鵑,因為對教養偏執的信念,和女兒的關係變得扭曲和瘋狂,但故事並不想要批判家長或哪一類的母親,只是想讓強烈的角色,和她極端的選擇,撞擊觀眾的思考。也許劇本對情節的描寫顯得殘酷,但裡面包含了對父母和孩子雙方的理解,以及對彼此困境的悲憫。故事最後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不會告訴觀眾怎樣才是對的,我們只是放大了一切,呈現出極致的狀態。如果觀眾因此感到驚惶:「好可怕,我不要自己或我的孩子變成那樣」,或是,看見自己跟劇中角色有相同的軟弱,那這兩個故事,就是陪著觀眾走了一小段省思的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7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鎖定公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家吳曉樂原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集結九篇家庭教師接觸不同家庭故事。 經改編成《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的遙控器》、《必須過動》、《孔雀》、《貓的孩子》五個故事。 7/7起每週六晚間九點,鎖定公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