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絮語XV 你的孩子是誰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孩子的話題爆紅。

其中一個導火線是公視的劇場 “你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說實在,剛好看到第四集的孔雀,並不是看很有懂。因為加了許多魔幻的元素,諸如孔雀可以講話、可以交換能力。也許導演不想太鉅細靡遺地說明在我們求學過程中,究竟有那些難關跟遺憾。也許我最近看太多兒童卡通以至於對於抽象思考的能力衰退許多。但看著幕後花絮中導演略帶哽咽地說著自己為什麼要選這樣的主題拍攝。還是有不少莫名的觸動。[1]
又有鑑於朋友貼了大陸節目的片段,小女孩跟媽媽的吐槽,媽媽的回應方式,其實都顯現出親子在溝通方面的無力。女孩希望爸媽不要用激將法、不要對比自己跟學霸閨蜜的成績,肯定自己的努力。媽媽則認為即便對於孩子的讚美或肯定或許有所忽略,但自己的出發是期勉孩子建立良好習慣與方法、甚至調整心態知道人外有人,而且自己的期勉其實都是孩子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2]

豪哥提到成人班的學生期望可以和小孩順利溝通,關於這樣的主題可以簡短說明如下:

大部分人認為成功的溝通在於「聽懂」對方所說的話,但其實「聽懂」的概念並不那麼簡單,至少有「兩種」層次的「聽懂」。聽懂的第一層是「理解」對方話語的內容,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怎麼一回事,在腦中畫出圖像來,我不反對這是聽懂,但大部分人認為這就是聽懂全部。

「聽懂」的第二個層次是被對方的話語所「影響」。舉例,如果我對一個人說「外面快下雨了」,我不只希望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而已,可能還希望他帶一把雨傘出門,或乾脆別出門。再設想,如果你跟某個人說「那杯是毒藥」。對方聽完後,說我完全懂你的意思,而且我也不想死,接著一口氣把那杯灌了下去,你一定會懷疑他到底有沒有聽懂你說的話?

我們希望我們的話能「影響」聽話者的行動,而不是對方永遠說我知道你說什麼,我確實理解了,但行動上又是另一回事。這是「聽懂」的第二個層面。


當然,每個人都是在當了爸媽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爸媽。了不起自己的兄弟姊妹有小孩的話,提早重新感受小孩成長的過程。但大多數的情況是連自己都顧不來了,何況管他人小孩的成長教育。我的外甥跟我差13歲,從他出生到長大,其實沒有太多可以一起的互動。 另一方面,現代父母悲哀的地方在於,聯繫的管道比以前更頻繁密集,互相影響的力量也更大。我們以為在追求的是自由化,卻說不定反而變得制式化。比方說,TED的演講被批評為更流於形式,像是一場表演而沒有多少的思想價值。迪士尼收購福斯20世紀之後,對於拍片內容也會產生干涉。人作為一個群體生活的動物,難免不自覺想吃跟人家一樣的東西、做跟人家一樣的事,尤其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時候。

不知如何是好,其實是一個很常發生的狀態。人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有自己的困難要面對,能夠決定如何行動的,也只有自己。然而,作為平凡的人,我們無法完全把握行動的後果。所能依靠的,或許是同儕、或許信仰,或許只有足夠強大自信、願意對行為的結果承受完全責任的人,才有足夠的勇氣不倚賴其他就能前進。

親愛的孩子,將來當你越讀到這篇的時候,應該已經不記得我們昨天玩的讚美人的遊戲。跟你玩這個遊戲,其實是想提醒你也提醒自己該怎麼多讚美而少一點尖銳的批評。由於親子位階的不平等,與其說不知道自己無法掌控你的人生,倒不如說我更恐懼因為自己讓你走向失敗或負面的人生。 人的生命力很強大,卻也不見得有想像中的強大。很多時候,不經意的意外就是會造成一生無法復原的傷害。我們也很難拿捏 “保護”跟 “掌控”之間的分寸,又該如何定義好與壞?說謊不好,但寫小說可能需要強大的說謊能力。信仰是好,但又如何分辨你遇到的是神給的考驗還是祝福。小時候,你眼中甚麼都知道要怎麼做的大人,很可能只是把自己的不安隱藏得比較深而已。

溝通這件事很難,困難的點在於我們可能很難從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讀懂說話者所想要表達的真正情緒。教育這件事情很難,因為當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完全卻肯定甚麼樣的經歷,對你才是好的。可是我相信,當我們還能提醒彼此有愛,在互相摩擦跟咆嘯的過程哩,還能找到包容理解與尊重的可能。

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老子,forever!

2018.8.15

[1] 該劇的討論可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A0%E7%9A%84%E5%AD%A9%E5%AD%90%E4%B8%8D%E6%98%AF%E4%BD%A0%E7%9A%84%E5%AD%A9%E5%AD%90

[2] 關於吐槽的節目片段
http://lovemoney.tw/23719/?from=instant_articl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2024/04/07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2024/04/07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2023/12/10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Thumbnail
2023/12/10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Thumbnail
2023/09/10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
Thumbnail
2023/09/10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星期六受邀在線上辦了一場親子溝通的講座,下午1:30到4:00的演講,不到一點就有許多家長已經上線,我播了一首《天父的花園》當作暖場的音樂,裡面一段歌詞也是這場演講我希望傳遞的訊息, 「小小花園裡,紅橙黃藍綠,每朵花兒都美麗。」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提出了三個良好親子溝通的關鍵 親子吧
Thumbnail
星期六受邀在線上辦了一場親子溝通的講座,下午1:30到4:00的演講,不到一點就有許多家長已經上線,我播了一首《天父的花園》當作暖場的音樂,裡面一段歌詞也是這場演講我希望傳遞的訊息, 「小小花園裡,紅橙黃藍綠,每朵花兒都美麗。」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提出了三個良好親子溝通的關鍵 親子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