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逃避?逃避什麼?逃去哪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2018/4/13 ─

自從當了一位自學生之後,就時常接獲大量的關於自學/實驗教育的疑問及懷疑,尤其最近這個月接觸了不少打算申請自學的家長及學生。名列前茅的質疑包括:

「自學生要怎麼跟社會接軌?你逃避的了一時,但你無法逃避這個社會啊,你還是要回到這個社會」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質疑產生,我猜想是源於「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這句話。

但學校根本不是社會的縮影(學校是小型社會,但不是社會的縮影)。質疑自學的人多半會說,學校比較好因為比較安全之類的話;但是,學校之所以相對安全,是因為離真實社會太遠了吧。相對的,自學生是直接地進入社會。

而且我就是為了不逃避才會選擇自學,像是一開始就選錯了不應該選高中的感覺,自學之於高中階段就是一個與高職、五專、高中,齊平的選擇。不論選擇哪一個,都不會是逃避的狀態。就像轉學吧。

外人喜歡幫我解釋我不想去/不喜歡去學校,但也沒錯啦,我就是不想要也不喜歡去學校。那麼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才會不想去,不想去就是不想去,本來在這世界上,在眾多選擇中就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啊,就像你會說吃素的人是在逃避嗎?教/學就跟飲食一樣。

「逃避」聽起來像是有個東西你必須要去碰觸它,但你暫時背對它,但有一天你還是要轉過去。好吧這樣說起來,如果我無論如何都會必須要去碰觸,等於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等待,因為無論如何它都會在那啊。


延伸出的問題不外乎就是「自學之後要怎麼應屆?」

「之後」──未來就是未知的啊。怎麼能那麼確定要「應屆」出現在什麼地方?是要跟誰應屆出現在哪裡?法律上是能夠「應屆」,自學生跟高中生的權益是一樣的,所以你的確「有辦法」「應屆」。但「應屆」本身是假議題,所以不要想這個問題就不會擔心了。(講起來是很輕鬆啦,不過擔心「應屆」的時候確實是擔心的。反正法律上是得以「應屆」,所以看你的目標吧,有目標的話,不管應不應屆,都有目標能去。如果沒有目標,而意圖「應屆」,那就隨便考一間大學吧!)

回過頭來講「逃避」,這個問題讓我困惑的點是:一個人要怎麼在社會中逃避社會?

既然社會是只能由每一個人組成,那我真的能「逃避」嗎?不論我做什麼都只是在變動狀態,並無法逃避啊!是人組成社會,不是社會組成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144會員
53內容數
由於自學生們不再是少年,,但還是個人(呼應了「先是個人,才是個自學生」?不過很多處境是由於「是個自學生,才是個人」),想想那就將上學好日子當作倉庫,將偶爾寫的劇評文章放到這裡收著,有朝一日有可能在窮途末路之時轉型成藝文工作室吧。備註:倉庫意不在回應「自學生長大後在幹嘛」這類問題,儘管也是事實所以無關回應或不回應,但。。
2021/12/19
拾穗與百川是清、交的特殊選才,他們分別被錄取了,也去讀了,後來辦休學。其中一人已經復學,另一人還沒(且正打算要)復學。究竟這兩人是想從大學與大學之外得到什麼呢?他們一個以前是高中自學生,一個以前是公立高中學生。
Thumbnail
2021/12/19
拾穗與百川是清、交的特殊選才,他們分別被錄取了,也去讀了,後來辦休學。其中一人已經復學,另一人還沒(且正打算要)復學。究竟這兩人是想從大學與大學之外得到什麼呢?他們一個以前是高中自學生,一個以前是公立高中學生。
Thumbnail
2021/12/19
拾穗與百川是清、交的特殊選才,他們分別被錄取了,也去讀了,後來辦休學。其中一人已經復學,另一人還沒(且正打算要)復學。究竟這兩人是想從大學與大學之外得到什麼呢?他們一個以前是高中自學生,一個以前是公立高中學生。
Thumbnail
2021/12/19
拾穗與百川是清、交的特殊選才,他們分別被錄取了,也去讀了,後來辦休學。其中一人已經復學,另一人還沒(且正打算要)復學。究竟這兩人是想從大學與大學之外得到什麼呢?他們一個以前是高中自學生,一個以前是公立高中學生。
Thumbnail
2021/12/19
「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會有問題嗎?」這個疑問在大學特殊選才的QA中出現過幾次(彷彿大家在決定念大學的時刻也決定要去念研究所了),儘管這個疑問不是這次【專訪】的主軸,但剛好有機會便抓了兩個「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的人來訪問,看看他們的人生有多少問題。
Thumbnail
2021/12/19
「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會有問題嗎?」這個疑問在大學特殊選才的QA中出現過幾次(彷彿大家在決定念大學的時刻也決定要去念研究所了),儘管這個疑問不是這次【專訪】的主軸,但剛好有機會便抓了兩個「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的人來訪問,看看他們的人生有多少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時光倏忽即逝,再看到當初拍的照片時,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不勝唏噓。
Thumbnail
時光倏忽即逝,再看到當初拍的照片時,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不勝唏噓。
Thumbnail
體制與自學,兩者看似互不相關。很多人認為,體制生就是體制生,自學生就是自學生,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但真是如此嗎?
Thumbnail
體制與自學,兩者看似互不相關。很多人認為,體制生就是體制生,自學生就是自學生,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但真是如此嗎?
Thumbnail
《因為我們年輕》WAY小誌創刊號的封面主題為「自學像什麼?」,邀請許多自學生用物品、食物、情境等特別的比喻來形容這陪伴他們許久的兩個字——「自學」。
Thumbnail
《因為我們年輕》WAY小誌創刊號的封面主題為「自學像什麼?」,邀請許多自學生用物品、食物、情境等特別的比喻來形容這陪伴他們許久的兩個字——「自學」。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Thumbnail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自從當了一位自學生之後,就時常接獲大量的關於自學/實驗教育的疑問及懷疑,尤其最近這個月接觸了不少打算申請自學的家長及學生;名列前茅的質疑包括...「自學生要怎麼跟社會接軌?你逃避的了一時,但你無法逃避這個社會啊,你還是要回到這這個社會」。我好想知道到底是在逃避什麼?又逃去哪裡?
Thumbnail
自從當了一位自學生之後,就時常接獲大量的關於自學/實驗教育的疑問及懷疑,尤其最近這個月接觸了不少打算申請自學的家長及學生;名列前茅的質疑包括...「自學生要怎麼跟社會接軌?你逃避的了一時,但你無法逃避這個社會啊,你還是要回到這這個社會」。我好想知道到底是在逃避什麼?又逃去哪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