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遊戲》被囚禁的作家

2018/08/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oman Polanski執導的驚悚片,根據Delphine de Vigan的同名作品改編,並請來Olivier Assayas聯合編劇,Eva Green, Emmanuelle Seigner主演。
作家岱芬出版母親因病纏身而自殺的故事名利雙收,成名的壓力讓她不堪負荷,不僅收到詆毀的信,寫作更遭遇重大瓶頸。此時書迷艾拉(Elle)親切聆聽心事,幫她回覆煩人的邀約,並懇切希望岱芬拋棄虛構的小說構想。岱芬從艾拉的人生經歷取得靈感,卻愈來愈無法擺脫艾拉的控制。
 
自我的分裂與融合
電影以簽書會為開場,岱芬簽書簽到身心俱疲,即便書迷闡述心中的激動也改變不了她想離開的衝動。艾拉的出現讓岱芬眼睛一亮,神采飛揚對照自己的一臉倦容,往後的情節也一步步拉開兩人的差距。艾拉宛若岱芬的完美分身,早起、有條不紊、處事迅速,還是個完美的聆聽者。悲慘的過去讓文思枯竭的岱芬靈感泉湧,卻也懼於被艾拉發現自己背叛原先的構思。預定的工作被回絕、朋友被阻隔,艾拉讓岱芬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已經夠恐怖,岱芬摔斷腿,心靈跟行動上對艾拉的依賴更與日俱增。
看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無非是在檢驗人的一體兩面:意識與潛意識、自我與本我、公眾形象與私人生活。岱芬與艾拉宛若錄音帶的A、B面,看似不同的形貌呈現,實則是自我的分裂與融合,共享「真實遊戲」這個母題。故事從崇拜、友情,演變成始料未及的佔有慾,開頭的曖昧到後期的驚悚,轉變之大不禁令人寒毛直豎。
 
作家瓶頸與責任
作家完成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固然可喜可賀,下一部作品的壓力也接踵而至。岱芬是作者,她成名後寫書的理由不再單純,是要為了給讀者交待、給書商賺錢,還是為自己而寫?岱芬多年來累積的筆記足以完成一部曠世巨作,卻藉由不停汲取素材來逃避寫下最真實的自己。艾拉作為瘋狂書迷,對岱芬有著無限的盼望,又怎會放過逼她交出新作的機會呢?
類似的身份,不一樣的待遇。故事安排代人捉刀的傳記作家艾拉出現,沒有多少人記得她的成就與努力,她是隱身在名人背後的幽靈寫手,像記者而非作者,跟岱芬這樣網路上有兩千張照片流傳的人並列在一起相當諷刺。不論岱芬喜歡與否,她得對喜歡她的書迷負責,她簽的每一本書,傳遞祝福給每個不知名的他/她,每個人從書中得到療癒;跟艾拉只能整理名人訪談,看人臉色接工作的際遇大不同。
 
幻想的朋友
虛幻的東西很可怕,尤其指涉到內心的恐懼與秘密,延伸出來小至自我防衛,大到失控暴怒,甚至危及性命,可就不是開玩笑的。艾拉的親人大多死於意外或自殺,沒有朋友的她,最好的陪伴是幻想的朋友琪琪。一席在車內與岱芬揭露過去的對話,不知是真是假。真實與虛幻交雜,喜悅與痛苦纏鬥,悲慘與寂寞交織。有趣的是岱芬竊喜挖到寶的神情,下一秒卻得知艾拉未代為出席原定的演講,行動不便的她,忐忑不安,只能繼續兩人的未知旅程。
電影裡的夢境似真似假,直搗岱芬害怕的素材歸零,身體與心靈上的徹底瓦解。Eva Green與 Emmanuelle Seigner的對手戲,從相知相惜、女女曖昧情,到針鋒相對,火花四射的演出讓電影高潮迭起。幾幕Eva Green前一秒暖心餵湯,下一秒變臉丟碗的戲令人拍案叫絕。
 
法文的Elle,是第三人稱代名詞的她,暗示了全心支持與期待的書迷有成千上萬,縱然有無數個艾拉/她,岱芬始終只有一個。故事的結尾,岱芬的蛻變令人驚訝,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模糊,觀眾彷彿看到另一個她,跟著她一同經歷書裡/書外的奇幻旅程。
圓點點
圓點點
看電影是我的興趣,試著用文字記錄電影觀後感,創造與生活的連結,乃至於自我省思。 個人部落格:https://dreammaker790623.pixnet.net/blo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