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臉書遊戲規則——觸及率與讚數、分享數、和好內容,不是正相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先不聊電影,聊聊這禮拜在臉書上的小發現,與同樣也在經營粉絲頁的朋友們,分享一些經驗與看法:1) 觸及率與讚數或分享數,無關;2) 佛系經營,只能保本,不會增長。

從父親節(8/8)發文至今(8/15),一個禮拜,共有四篇。這四篇剛好呈現出這半年來的觀察結果,而且更加確定。

這四篇簡單稱為:「新潮醫療」、「Michael Caine」、「Batman」、和「爸爸節」。

新潮醫療:167 讚,5 留言,20分享——觸及 3642。
M. Caine:159 讚,24留言,12 分享——觸及 2950。
Batman:90 讚,13 留言,4 分享——觸及 3334。
爸爸節:162 讚,42 留言,5 分享——觸及 4251。


這個禮拜,每天我打開臉書,臉書都會馬上提醒,Boost! 在粉絲頁的每個貼文下方,都會提醒 Boost post,也會在我的私人頁面,每滑個幾則,就出現一次「廣告吧」。或許是我從沒理會,於是臉書又在提醒的鈴鐺處,一直發「Boost post!」提醒我。無論是貼文下、滑文時、或是鈴鐺處,臉書都不斷發出「這篇表現真好,快廣告吧。」

不過,因為一直都是佛系經營,除了辦講座,我完全沒有下廣告的習慣,只打算讓粉絲數自然增長就好,畢竟也沒營業沒收入,實在沒有下廣告的必要。甚至,心中還會有種驕傲:我的讀者可是天然不加工,都沒花錢買的唷。

然而,這兩個月以來發現,想在臉書上經營粉絲頁,愈來愈艱鉅了。而且,如果想繼續佛系經營,又想自然增長,已經幾乎不可能,因為臉書有「控制法」,會故意遏抑粉絲數的增加與文章觸及的廣度(例如「M. Caine」和「新潮醫療」那兩篇)。今後,想要佛系經營的話,或許只能保本,很難擴大。

我的發現是這樣的:

1. 假設一篇文章在一發文之後(正常擴及率),因為內容有趣(例如「全面啟動」的劇末答案),於是快速有大量迴響(讚),頓時,臉書會遏制擴及速度。同時,我們會收到通知:本篇文章的內容與觸及好過這個粉絲頁的85%(假設數字),建議下個廣告喔。

此時,若是毫不理會,讚數會忽然間停止,很難再增長。整體觸及開始停滯。但是,因為可能還是有已經傳播出去的讚,多少還是有些人會按一下。不過,成長速度相當緩慢,通常是需要透過讀者留言與分享,才有點起色。

2. 換句話說,表現好(內容好與受喜愛),並不會有加乘的成績(讚數或是粉絲增加)。相反的,如果表現夠好,卻不廣告(不領情),反而會得到「懲罰式的遏制」,甚至乾脆鎖住讚的擴及,讓觸及率降低,讓經營者相當扼脕:嘿,這篇寫得很好耶,怎沒人想讀呢。與此同時,Boost Post 的提醒會大量出現。

3. 這是考驗。考驗經不經得住被壓抑擴及,也考驗作者會不會在乎傳播廣度。很在乎的話,就會願意花個六十、一百,趕緊讓好文章(內容)傳播出去,獲得更多讚的好成績。這就像是考試。

4. 去年,我們可能還以為,只要有好內容,就能在臉書闖出好成績。但是,今年的考試規則,顯然改變了。今年想要在臉書獲得好成績,靠內容可能還不夠,還要有好財力。好成績要加上保護費,才有機會登上觸及寶座。

5. 有好成績,但是沒有繳夠保護費的同學呢,很抱歉,窮人請到一邊站。你還是可以擁有一定糖果(原本的粉絲數量),但是不會多,原本該有多少,就只能那麼多,絕不會有 bonus(粉絲數很難增加)。

6. 為何會說粉絲數量,也難再增加呢?

過去,只要我的粉絲頁有篇表現較好的文章,那篇文章就會帶進少說十個粉絲(甚至達到百個,不過次數鮮少)。然而最近兩個月,幾乎毫無增長,不只停滯,還會自動消退。

妙的是,這陣子的發文卻一直接到通知:「這篇 post 比起你的粉絲頁上的OO%post,都表現得好喔。」假設都有過去80%的好,怎會連一個讀者都不增加呢,假若遊戲規則還是與去年之前一樣的話。顯然,遊戲規則早就改了。

於是,這些觀察的結論是:
a. 想要靠好內容增加讚數或分享,很難。
b. 想要靠好文章增加粉絲數量,也很難。
c. 想要佛系經營臉書粉絲頁,頂多只能保本,維持現有讀者數量,很難多有成長,除非有乖乖繳交保護費。

原本這些只是單純的想法(我也沒有習慣去查臉書的各種經營管理方法或運用方式等等),結果恰巧在今天,就讀到一篇文章,裡頭寫到:「臉書不想再和媒體討論流量和導流的問題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而且也回不去那個時代了。」

文章出自:「媒體覺悟的時候到了,因為 Facebook 親口說:不要再跟我談導流」

raw-image

看來,流量這種東西,根本就完全控制在他們手上。不是我們自己想努力長就有機會長得出來的,就算文章多用心寫,內容多精緻有料。

於是,該怎麼辦呢?
a. 我還是會照原本的方法跟節奏寫(畢竟是習慣與喜好)。
b. 必須找尋其他平台(或部落格)放置文章,即使只是小短文。

小小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不是我的錯誤判斷與偏見才好。
也祝福同樣是在經營臉書的朋友們,大家都好辛苦,一起加油吧。

2018/08/18 後記:

三天之後,發布「2018年的臉書遊戲規則」這篇文章的臉書讚數,來到 236,分享有24次,不過觸及人數只有 4340。

於是我往前查看,在今年的二月二日,有個貼文,是關於《決勝女王》Molly's Game,當時我的粉絲讀者只有 4083 人,而那篇短文也只有 109 個讚和 14 個分享,卻有 6024 的觸及人數。

如此,應該很有說服力的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京築居-avatar-img
2018/08/17
感謝分享,個人舉辦講座半年以來,每次都有打自己粉絲頁的廣告,但是按讚人數卻沒有增加。或許您的猜測是有可能的。
希米露-avatar-img
發文者
2018/08/18
我也聽說一些朋友的粉絲頁都處在停頓狀態,或許真是如此。就算買廣告,也不見得增加得令人滿意。我相信真的是有被刻意遏抑且控制。 由其他地方加油吧。^^
Adric Chong KY-avatar-img
2018/08/14
有沒有想過,一開始就是一個"錯"... 先不從社交媒體或經營者的角度出發,我用第一人稱的角度窺探其中;首先,我今生從來沒當過粉絲,也不太願意當粉絲,但我卻樂意當一名讀者,尋找喜愛的讀本,也常當一名聽眾,享受能帶給我喜悅的聲音,更是無時無刻當一名觀眾,影視觀心,索性把電影視為終身事業,當然,我也經常成為一名購物者,呵,誰不是;然而,幾乎現有的社交媒體,都"硬性"般把我(的身份)和外界的關係,簡化成“粉絲、跟蹤者和朋友”這幾個我極度抗拒的概括,幹嘛我按了個讚就成了對方的粉絲,按了個追隨鍵就可以是個永遠的跟蹤者,至於社交媒體上加盟的朋友,算什麼朋友啊...嗯,這是一個既膚淺且spoon feed的年代,經營者不斷的想要“餵飽”更多的人,那些所謂的粉絲追蹤朋友者,就在“等吃”(往後成了不負責任或霸凌或濫情的假面人,那是另一個課題)... 那些沒有網絡的年代,我有追求學問的渴望,網羅資訊的欲求,願意成為讀者聽眾或觀眾所付出的代價,而如今,社會價值觀和社交媒體設立的遊戲規則,把人們的視野和視角,構成“房間裡的大象”,或“看不見的猩猩”,我心不無憂。 我記得您在早前寫了一篇關於“名字”的影論,當時確實觸動了我,有感而發的發表了自己作品的創意點,欲與您交流,或聽下您的意見;幾天後,發覺不得要領,回首檢討,又認為自己錯了,立馬把該留言給刪除了... 而這篇,是剛剛一點多時,在寫稿當兒收到的一封電郵通知,之後兩點發覺肚子餓,順便開手機看看剛才的訊息是什麼來的,才會前來報讀;讀罷,有少許悲從中來,這麼辛苦這麼難,有好內容又有何用?世界經已變了質,不由用心耕耘。
希米露-avatar-img
發文者
2018/08/15
非常贊同喔。我也很討厭使用「粉絲」這個辭彙,大部分的時候,只要我有意識到,就會使用讀者或是朋友這樣的名詞。畢竟,大家都是平行關係,沒有任何追蹤追從的從屬上下關係。(不過在這篇文章中會如此使用,是因為現在是在「臉書」思維的架構下,於是必須先使用這樣的詞彙,才能溝通解釋。) 而且,我也不覺得寫作者就是一言堂的完全正確,粉絲就該追從或「等吃」資訊。許多讀者其實都是思想非常成熟的專業者,願意一讀作者的文章,肯定是作者的榮幸,並非是作者的followers。 大家都是有自主思想與個人喜好的獨立個體,會彼此互動,都是起於互相欣賞與認同,而不是崇拜與無腦追從。我非常認同你的看法,一開始設定「粉絲 fans」或是「追隨者 followers」這樣的名詞,實在不妥,瞬間會以名詞化約讀者的智商。 至於你在「名字那篇」的留言,我沒見著耶。或許在我來不及知道之前,就已經刪除,那就太可惜了。我很尊重我的讀者,也很樂意與讀者交流唷。下次請別認為「自己錯了」,或許是我的觀點有疏忽呢?下次請先等待一下,讓我也讀一下留言,再討論如何? 世界本質還是不變,我這樣認為,只是因為網路,而讓以前大部分人看不見的世界陰影,完全顯露在透明之處。那些黑暗還是一樣多,光明亦然,只是都透明時,我們會誤以為光明變弱了,其實一直都一樣。有信心點兒吧。^^ 非常感謝你寫了這麼一篇好長的心得。:)也歡迎隨時使用 email 與我聯繫與討論:ximilu2014@gmail.com
avatar-img
希米露的沙龍
2.1K會員
23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希米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1
一個小小的「奧術宇宙」,包含許許多多當代議題,從階級、親情(父女、母女、姊妹)、愛情(同性或異性)、友情、科學、醫學、宗教、社會的制度與結構、戰爭、欺騙、詐術、平行宇宙、回到過去等等議題。 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故事,卻不會有龐大到自圓其說,而變成令人失望的胡言亂語。
Thumbnail
2024/12/11
一個小小的「奧術宇宙」,包含許許多多當代議題,從階級、親情(父女、母女、姊妹)、愛情(同性或異性)、友情、科學、醫學、宗教、社會的制度與結構、戰爭、欺騙、詐術、平行宇宙、回到過去等等議題。 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故事,卻不會有龐大到自圓其說,而變成令人失望的胡言亂語。
Thumbnail
2024/11/08
在70年代的戲院,七歲小昆汀,正在見證荒唐痛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不僅社會動盪,而電影也正在轉型,這本《狂野電影史》就是部見證,由21世紀的昆汀,回憶小小孩看大人電影的瘋狂與喜悅、介紹與分析70年代的嬉皮好萊塢是如何誕生、有何獨特風格、又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與導演、並且如何顛覆與衝擊整體文化與思維。
Thumbnail
2024/11/08
在70年代的戲院,七歲小昆汀,正在見證荒唐痛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不僅社會動盪,而電影也正在轉型,這本《狂野電影史》就是部見證,由21世紀的昆汀,回憶小小孩看大人電影的瘋狂與喜悅、介紹與分析70年代的嬉皮好萊塢是如何誕生、有何獨特風格、又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與導演、並且如何顛覆與衝擊整體文化與思維。
Thumbnail
2024/09/27
來聊聊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的新作《777》。看過由布萊德·彼特的《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2022),相信你也會喜歡《777》,與伊坂的《瓢蟲》一樣,充滿機智幽默、複雜多層次的殺手,還有其獨特的角色與讓人難以預測的荒誕劇情。
Thumbnail
2024/09/27
來聊聊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的新作《777》。看過由布萊德·彼特的《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2022),相信你也會喜歡《777》,與伊坂的《瓢蟲》一樣,充滿機智幽默、複雜多層次的殺手,還有其獨特的角色與讓人難以預測的荒誕劇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怎麼都沒邀請對貼文按讚的人,來給專業按讚呢?」新加入協助粉專管理的小編這麼問我。 是的,比起按讚人數或追蹤人數的增長,我更在意的是所有追蹤粉專的朋友是否「真的是我們內容的受眾」? 這是【黃標粉專經營筆記】的第 7 集,延續上次的內容,我將談談為何「粉絲結構」如此的重要?
Thumbnail
「你怎麼都沒邀請對貼文按讚的人,來給專業按讚呢?」新加入協助粉專管理的小編這麼問我。 是的,比起按讚人數或追蹤人數的增長,我更在意的是所有追蹤粉專的朋友是否「真的是我們內容的受眾」? 這是【黃標粉專經營筆記】的第 7 集,延續上次的內容,我將談談為何「粉絲結構」如此的重要?
Thumbnail
我對於粉絲專頁推薦功能的三個想法 第一、往好處想 - 無論如何你的粉專內容都將隨著FB的政策觸及到更多人 第二、但往壞處想 - 你的內容有可能因觸及到不這麼喜歡的人被隱藏 再者、往更壞的方向想 - 你可能吸引到並非真正認同粉專「核心價值」的受眾 等等,第三點怎麼想都比第二點好呀?要回答這問題 就得
Thumbnail
我對於粉絲專頁推薦功能的三個想法 第一、往好處想 - 無論如何你的粉專內容都將隨著FB的政策觸及到更多人 第二、但往壞處想 - 你的內容有可能因觸及到不這麼喜歡的人被隱藏 再者、往更壞的方向想 - 你可能吸引到並非真正認同粉專「核心價值」的受眾 等等,第三點怎麼想都比第二點好呀?要回答這問題 就得
Thumbnail
別這麼快放棄,在這個觸及率超低的年代,還是有許多臉書專頁能在完全不投放廣告的情況下,經營的有聲有色,貼個文一呼百應,先不論轉換率或實際商業上有什麼幫助,至少貼文有人互動,品牌就自動給人一股接地氣的親民感。
Thumbnail
別這麼快放棄,在這個觸及率超低的年代,還是有許多臉書專頁能在完全不投放廣告的情況下,經營的有聲有色,貼個文一呼百應,先不論轉換率或實際商業上有什麼幫助,至少貼文有人互動,品牌就自動給人一股接地氣的親民感。
Thumbnail
Facebook 是所有品牌操作數位行銷的兵家必爭之地,「經營社群」一詞在台灣幾乎等同營運Facebook 粉絲專頁。然而隨著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粉絲專業經營者也遇到前所有的挑戰,本篇提出應對來自臉書挑戰的行銷對策。
Thumbnail
Facebook 是所有品牌操作數位行銷的兵家必爭之地,「經營社群」一詞在台灣幾乎等同營運Facebook 粉絲專頁。然而隨著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粉絲專業經營者也遇到前所有的挑戰,本篇提出應對來自臉書挑戰的行銷對策。
Thumbnail
我不是什麼專業公關操盤手,只是想對這陣子的觀察心得稍作紀錄整理──不過基於職務上的保密義務,我還是會避免拿出具體紀錄進行佐證,僅會提出暫時得到的「猜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並沒有IT相關背景,觀察的樣本也很有限,請不要把這當作很科學的觀察分析。
Thumbnail
我不是什麼專業公關操盤手,只是想對這陣子的觀察心得稍作紀錄整理──不過基於職務上的保密義務,我還是會避免拿出具體紀錄進行佐證,僅會提出暫時得到的「猜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並沒有IT相關背景,觀察的樣本也很有限,請不要把這當作很科學的觀察分析。
Thumbnail
每次接觸的企業老闆/創業人士,每有新項目,大家都很習慣地說:「我們要快點先開設Facebook」。 曾經,Facebook是免費的推廣渠道,也近乎變成了網上行銷的代名詞,但到了現在,還是一樣嗎?希望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能幫助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打算在現在社交媒體的生態裡要經營Facebook,有甚
Thumbnail
每次接觸的企業老闆/創業人士,每有新項目,大家都很習慣地說:「我們要快點先開設Facebook」。 曾經,Facebook是免費的推廣渠道,也近乎變成了網上行銷的代名詞,但到了現在,還是一樣嗎?希望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能幫助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打算在現在社交媒體的生態裡要經營Facebook,有甚
Thumbnail
#社群經營開始進入盤整的後社群時代 你如果有意識到的話。 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粉絲專頁貼文上的【觸及率】和【按讚數】開始呈斷崖式下滑,就好像是粉絲一夜之間突然拋棄你了一樣。 不管發什麼文章,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按讚。 你會開始想要下廣告,但又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Thumbnail
#社群經營開始進入盤整的後社群時代 你如果有意識到的話。 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粉絲專頁貼文上的【觸及率】和【按讚數】開始呈斷崖式下滑,就好像是粉絲一夜之間突然拋棄你了一樣。 不管發什麼文章,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按讚。 你會開始想要下廣告,但又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Thumbnail
這一篇要告訴你,如何不花錢也可以提高FB互動率,我至今已經經營過好幾個商業粉絲頁,都透過以下方法,有效提高與粉絲的互動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提高互動率,那麼看這篇就對了。
Thumbnail
這一篇要告訴你,如何不花錢也可以提高FB互動率,我至今已經經營過好幾個商業粉絲頁,都透過以下方法,有效提高與粉絲的互動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提高互動率,那麼看這篇就對了。
Thumbnail
3 招應對 Facebook 粉絲團降低觸及 & Line@ 生活圈漲價的方法! 近期 Line@ 生活圈升級 的新聞在小資創業圈討論的沸沸揚揚,大家關注的並不是功能面的改善,而是價格上漲的太有感,而
Thumbnail
3 招應對 Facebook 粉絲團降低觸及 & Line@ 生活圈漲價的方法! 近期 Line@ 生活圈升級 的新聞在小資創業圈討論的沸沸揚揚,大家關注的並不是功能面的改善,而是價格上漲的太有感,而
Thumbnail
今天先不聊電影,聊聊在臉書上發現,與同樣也在經營粉絲頁的朋友們分享一些觀察: a. 想要靠好內容增加讚數或分享,很難。 b. 想要靠好文章增加粉絲數量,也很難。 c. 想要佛系經營臉書粉絲頁,頂多只能保本,維持現有讀者,很難多有成長,除非有乖乖繳交保護費。
Thumbnail
今天先不聊電影,聊聊在臉書上發現,與同樣也在經營粉絲頁的朋友們分享一些觀察: a. 想要靠好內容增加讚數或分享,很難。 b. 想要靠好文章增加粉絲數量,也很難。 c. 想要佛系經營臉書粉絲頁,頂多只能保本,維持現有讀者,很難多有成長,除非有乖乖繳交保護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