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伸:我們可不可以不怕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古名伸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廣告臺詞是這麼說的,說得振振有詞,說到父母的心坎裡了,於是孩子們奔波於各種確保他們從學習之初就不會遺漏的能力準備中。孩子從小被動地學會如何把時間排滿,可憐的父母也費盡所有力氣地玩接龍遊戲,一家人繞著小孩的日程表團團轉,只為努力地證明孩子是優秀的。「不要浪費時間」是生活的座右銘,孩子的忙碌絕對不亞於成人,一家人要出門,需要配合的往往是孩子的時間,而非大人的時間。
這年頭在臺灣,起碼在我身邊,那種喝茶看報紙的公務員,和手背在身後澆花的教授,已經差不多絕種了。取而代之的是數不清的加班,和有假沒得放的現實。所有事情都有機制,機制提供做事依循的管道,也建立了稽查的方法和準則。
為了確認每一件事都有被妥善地做好,於是我們花了一份力氣做事,再花一份相對的力氣檢核過去所做的事。可怕的是,在檢核的過程中怕有偏頗之嫌,於是必須要由裡到外、由外到裡,轉換切入的視角,看細節、看整體,翻了再翻,只怕檢查不夠周全。說得好聽是健全制度應該配備全套措施,但稽核制度難免涉及人性,於是負責的專家為了表示責任感與專業度,再怎麼樣也要提出一些改善建議。再者,由於稽核制度的嚴謹落實,一些沒有骨氣的人索性因為不敢承擔可能被質疑的責任,而放棄任何有突破性的決定。稽核制度是社會進步的助力或是阻力?
多年前我還在文建會扶植團隊之列時,就耳聞友團對製作量要求「要五毛給一塊」的作法。我們被要求一年一個新製作,他們一年做三個,說好聽是積極進取,一方面可以提拔新人,另一方面則是交出豐富成績單的好學生。政治正確,不是嗎?但背後工作人員簡直哀聲連連,因為工作量壓死人不打緊,每一個新製作的預算都不是「拮据」兩個字足以形容的。所以連鎖反應地,每個人都學會了如何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光看這種景象就讓我對表演藝術界能否進步存疑。
創作需要的自在與空間一再地被壓縮,大家為了生存已經耗費掉所有的力氣。這個環境裡存在著各種不安與焦慮,怕輸掉的不安,以及總想要做得更好的焦慮。
 
主流社會裡充斥著集儒家道統和資本主義之大成的觀點,對論成敗與英雄都有一致性的標準。質的考量不容易有評斷,索性就取決於看得懂的量吧。所以總希望愈來愈多、愈來愈快、愈來愈好、愈來愈周全、愈來愈清楚,起跑的槍聲一響,大多數的人都不疑有他地往同一方向衝鋒。
雖然我們都祝福人家:「放輕鬆!」但是也都知道不能真的「放輕鬆」,因為「放輕鬆」會輸掉。我們都怕輸,輸了,就會被淘汰。朋友把女兒由城市轉學到鄉下,因為城市的功課太多做都做不完,沒有時間玩耍。我為這種另類媽媽拍手,但也會為她的小孩捏一把冷汗。不是因為她的想法有什麼不對,而是因為其他的人,包括製造遊戲規則的人,都不是這麼想的。螳臂擋車不容易,看來這隻螳螂最好也別費力擋車,乾脆就自己到旁邊的草地上玩耍曬太陽好不愜意。
試問我們可不可以跳開來看看通盤的畫面,那些不安與焦慮真的有必要嗎?還是只因為身陷在單一思維而生出的無明。重點在我們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對別人有沒有信任。只要排除不信任,我們是有可能讓孩子快樂地玩耍長大,讓工作充分的授權,事情做得少而美,不怕輸,不怕錯!


書籍介紹

台灣少有的舞蹈家散文集。透過古名伸細膩的感知與文字,我們不只看見台灣當代的美學切片,更找到全新的角度,向外看世界,向內看自己。
舞蹈家古名伸橫跨七年的專欄集結。這七年,不止是古名伸的七年,也是時代的七年。古名伸寫舞蹈、身體、藝術教育、美感養成。那恰恰是台灣最匱乏的美學教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年前就有個體悟,這輩子能夠當導演或是編舞家的人,一定是修了三輩子的福。怎麼說呢?你不過有了個想法希望達成,就有人資助你,又有人身體力行的投入執行,還有一幫子人打點大小的事。為什麼是你?就因為你的起心動念,於是在不同時刻都有需要別人幫助才能達成的期望。這難道不是命好嗎?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用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去學習與應證生命的道理,所從事的事只不過是個「介質」,藉由它必須被理解的重點與細節、示現的困難和被解決的管道,以及它與周遭環境的對應,我們一步步的經驗如何掌握大小事情,同時也從中學習到原來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以及之於我,外面的世界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
多年前就有個體悟,這輩子能夠當導演或是編舞家的人,一定是修了三輩子的福。怎麼說呢?你不過有了個想法希望達成,就有人資助你,又有人身體力行的投入執行,還有一幫子人打點大小的事。為什麼是你?就因為你的起心動念,於是在不同時刻都有需要別人幫助才能達成的期望。這難道不是命好嗎?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用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去學習與應證生命的道理,所從事的事只不過是個「介質」,藉由它必須被理解的重點與細節、示現的困難和被解決的管道,以及它與周遭環境的對應,我們一步步的經驗如何掌握大小事情,同時也從中學習到原來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以及之於我,外面的世界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競爭帶來的問題 孩子們喜歡競爭,但家長們更喜歡競爭!為了滿足自己對競爭的渴望,家長和教練可能會讓孩子接觸過於激烈或過於高階的運動項目。即使孩子在體能上尚可負荷,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應對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壓力。教練和家長常因下列兩種安排帶給青少年運動員壓力,一是太早讓兒童接受高壓的訓練和比賽日程,二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仔細想想,那些我們所擔憂的事真正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它們真的會發生嗎?我想大部份的時候,並非災難真的發生,而只是情況不如我們預期。 真正堅毅的人,應該是能隨時能降低標準繼續向前走的人。當然,所謂的向前走不是要逼著自己堅強,其實指的只是把日子過下去。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臺灣追求第一的風氣固然是好事,但過度的追求第一不僅辛苦,也會增加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因此,轉換思維,追求不輸,並耐心等待適合的領域,也許更能獲得幸福感。文章論述學生時代追求不輸的方法,以及在成年以及職場上的相應策略。
Thumbnail
「成功是靠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似乎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目的或許是用來激勵大家學習成長,但也讓很多人埋頭苦幹,卻一事無成, 為何努力了,可是達不到效果呢?這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好選擇。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競爭帶來的問題 孩子們喜歡競爭,但家長們更喜歡競爭!為了滿足自己對競爭的渴望,家長和教練可能會讓孩子接觸過於激烈或過於高階的運動項目。即使孩子在體能上尚可負荷,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應對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壓力。教練和家長常因下列兩種安排帶給青少年運動員壓力,一是太早讓兒童接受高壓的訓練和比賽日程,二
Thumbnail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Thumbnail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仔細想想,那些我們所擔憂的事真正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它們真的會發生嗎?我想大部份的時候,並非災難真的發生,而只是情況不如我們預期。 真正堅毅的人,應該是能隨時能降低標準繼續向前走的人。當然,所謂的向前走不是要逼著自己堅強,其實指的只是把日子過下去。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臺灣追求第一的風氣固然是好事,但過度的追求第一不僅辛苦,也會增加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因此,轉換思維,追求不輸,並耐心等待適合的領域,也許更能獲得幸福感。文章論述學生時代追求不輸的方法,以及在成年以及職場上的相應策略。
Thumbnail
「成功是靠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似乎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目的或許是用來激勵大家學習成長,但也讓很多人埋頭苦幹,卻一事無成, 為何努力了,可是達不到效果呢?這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好選擇。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