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嘗試失敗,大人可以如何用心理學理論幫助他?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害怕挫折的台灣孩子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
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
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面對挫折的,包含自己過往在補習班當助教,和國小年齡層的孩子相處時,也時常發現到這個問題。
於是我上網找了其他國家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或相關書籍,才發現原來有很多國家「在意孩子是否親身體驗勝過於給予一個標準化的答案」,使得不同國家教育出來的孩子對於挫折態度不太相同。
這樣的觀察引發我去思考:為什麼同樣遇到挫折,一個是躍躍欲試,而另一個卻相當退縮、害怕?

幾個可能的原因分析

可能原因有幾個:

1. 社會太過單一化「成功」的定義

台灣社會向來強調「孩子必須贏在起跑點」,從小時候學走路講話開始,只要小孩比平均年齡的孩子成長慢一點,父母就會相當焦慮不安,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一路到求學階段,也是將社會「成功」的價值單一化,認為只有成績好的人才是一個成功的人,卻忘記成功其實有其他的定義,像是音樂、美術、體育等等其他項目的表現,甚至是「比別人更努力」、「在團隊合作中很願意照顧別人」、「對師長有禮貌」這樣的特質,卻同樣時常在社會中被淹沒,所以造就現在小孩認為自己只要某件事情沒有達到社會單一的標準,就是不成功,拚命的想要符合社會的眼光。
《遠見雜誌》曾經訪問導演魏德聖與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呂冠緯,在他們對談的文章中提到,現在的教育習慣將孩子教成同一個樣子,社會喜歡什麼,認為什麼樣子是成功,我們未來就選擇做什麼行業,卻從未問過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在另一篇採訪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的文章中,也提到希望學生未來可以自己去定義自己的成功。我們的社會一直過於強調學業、名利上的成功,卻總是忘記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其實不盡相同,那又怎麼能以單一的標準去定義每個人的價值呢?

2. 從小只要做不好就會被罵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向來強調童年經驗,此派典認為長大後許多的問題都源自於不愉快的童年,雖然能造成一個問題通常並非源自於單一的原因,但童年的成長經驗,的確容易影響往後對於挫折的習慣。
而華人的教育向來習慣「做不好就罵」,養成了學生畏畏縮縮的面對這個世界,因為只要做不好就會被老師或者家長責罵,所以乾脆擺著不要做,這樣就不會出錯。

3. 只想要很快就看到成果

我們的教育方式向來習慣直接給予一個答案、方法,而不是循循善誘或者是直接讓孩子親身去體驗整個過程,所以孩子從小就習慣有人快速地給他答案並且看到結果。
但其實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累積的,而且在網路世代中,更強調「快、還要更快」的壓力下,因為過去不常自己探索找答案,又加上現在環境因素,因此很多人開始對於學習新東西需要花時間感到不耐煩。
市面上有太多「幾分鐘讓你學會…」、「快速成效!」、「保證學會!」這一類的課程,強調在短時間內學會一個東西,但是其實培養一個能力或習慣,是相當需要時間去養成的。
對於挫折這件事情亦是,要能夠培養出挫折的容忍能力,自然需要花很多時間經歷「失敗、嘗試、成功、下一次失敗」這樣不停的循環中,從過程中親自去體驗和摸索,才有可能在往後回頭看時,發現原來自己在每一個認為過不了的關卡中,都因為接受挑戰、不停的練習而造就現在的自己。
所以當社會只想要很快地看到成果時,自然對於挫折的練習少,包容度也相對降低,孩子也因為從小沒有這樣的經驗,長大後對於更困難的任務自然更不想去嘗試。

4. 在發展階段中,某些任務沒有完成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曾經提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指出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自己需要突破的困境與挑戰,如果該階段可以完成,那這個時期的困境就不會成為未來的阻礙和議題。
理論中提到,在學齡前期(3-5歲)強調的是「主動或愧疚」議題,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動探索世界時得到鼓勵和支持,那往後將比較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反之如果在該階段是受到譏笑或者否定,則容易會產生羞愧感,並且讓其他人支配往後的生活。
接著在學齡時期(6-12歲)的挑戰則是「勤勉或自卑」,在此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在適應學校生活,如果此時可以順利完成學業、生活技能上的任務,那就比較容易發展成勤勉努力的孩子,但反之如果在過程中一直無法順理完成學習任務,則容易產生自卑感。
在此理論中,認為過往沒有完成的事物,會對未來造成影響,並且可能會再次造成問題,但其實階段任務只是一種大略的劃分,時間和年齡上並非如此絕對,只能說這些議題剛好都是我們成長階段必須學會的任務,也是我們終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四個幫助孩子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理論只是一種輔助檢測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身為老師或家長的我們,究竟可以怎麼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更願意去嘗試呢?

1. 鼓勵他的努力而非結果

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S. Dweck)將學習成敗的歸因分成兩種,一種為「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強調內在動機,認為只要自己持續不斷的努力,即使現階段失敗、錯誤,也會因為自己不斷的修正和調整,而變得越來越好,他們習慣看見自己的努力,將越多的努力當成越多的反饋,也比較容易在嘗試失敗後,依然再次選擇挑戰。
固定型思維則是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只要自己表現不好,或者最後結果失敗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可能再更好,因此在自己的表現良好時雀躍,但表現不佳時消極挫敗,不願意再嘗試一次,覺得越多的努力就顯得自己越沒有能力。
曾經有一陣子台灣很流行「鼓勵代替責罵」,但後來又有人說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太玻璃心,但其實不是不能鼓勵,鼓勵應該是要強調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相當認真努力時,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看見你有為了這次的表演很努力在練習」、「我看到你在團隊工作中,很認真的帶領大家完成這個任務,很棒喔!」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我是因為很努力而被鼓勵,往後在面對挑戰時,會願意看見自己的努力,並且知道這樣的努力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在孩子有優秀的表現時,才和他說「哇!你這次考了第一名!很棒喔!」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會將第一名視為是自身的價值,而忘記了努力才是他身上最珍貴的寶藏,如果做某件事情沒有成功,就會直接放棄,因為將失敗的結果套回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應該要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的好壞」。

2. 傾聽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一定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失敗、低落等等,這時候大人就可以站在一個陪伴、輔導的腳色,去和孩子聊聊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不知道怎麼樣開始對話,不妨可以試試從以下的句子開始練習:「你還好嗎?需不需要和老師聊聊?」、「我看到你在學習這件事情好像遇到滿多挫折的,需不需要和老師聊聊?」
孩子在這個過程可能會向你表達許多情緒,身為陪伴的角色,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說,並且不要過度的希望他收起情緒,給他們一個出口的空間,也讓他們知道挫折只是一時的,當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對於孩子情緒的處理就是最好的解藥。

3. 陪伴孩子練習與拆解目標

和孩子一同練習不同的任務,讓他們感受到被陪伴和鼓勵的感覺,並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達成目標。當任務卡關的時候,可以協助孩子將大任務拆解成各式各樣的小任務,然後再透過設定每周達成目標的方式,去將自己的能力累積起來。
這個方式在認知心理學上稱為「組塊學習」,意思是把相關聯的資訊、任務分成一組組小單位去完成,不但可以幫助知識的系統化且較容易記得,也可以讓遙遠的大目標看起來較為容易達成。
將任務拆解成小部分除了可以將難度減低以累積成就感之外,也可以藉此知道每個孩子在哪個部分比較弱,再透過慢慢引導孩子練習的方式,讓他們覺得學習的路上是不孤單的。

4. 尋找相似的模範對象

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說明人類在學習的過程,除了傳統行為學派所強調的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之外,也還可以透過「模仿」或「觀察」來學習。
所謂的模仿與觀察,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透過實際的經歷、參與,而是透過眼睛觀察他人的行為、動作等等,來認知到自己可以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或者做了什麼事情會被處罰或獎賞。
因此,可以去尋找先前有沒有一些良好的範例,不論是態度上的調整還是實際執行的方式,尋找典範讓孩子參考,可以讓他們知道原來有很多人也和他們一樣曾經挫敗、失誤過,甚至是透過這些人後來的奮鬥和努力,可以培養孩子知道這些人如何將挫敗化為力量的。

在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以上就是幾個可能台灣孩子比較不願意嘗試的原因,以及如何協助他們的幾種方式。
其實在教育的路上,每一個人都是不斷的修正、調整,沒有人可以一出生就當個好爸媽或者好老師的,所以在陪伴的過程遇到挫折,也不要太灰心或者氣餒。
多鼓勵和給予他們支持,也適時的鼓勵自己,要相信自己願意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我們就會一起慢慢變好。
更重要的是,其實孩子在愛心和關心的陪伴下,自己就會慢慢茁壯成長。另外,如果在過程中,有需要聊聊的話也歡迎留言來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5會員
141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溫曉風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下方的經驗:在遇到他人情緒低落時,很想安慰對方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人,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才是比較好的? 或者你有沒有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時候,聽過別人這樣跟你說:「相信自己明天會更好」、「這有什麼好哭的」、「動不動就哭,男孩不能輕易掉眼淚」、「不可以隨便生氣、這麼愛哭」等等。
情緒有分好壞嗎? 儘管這個社會向來都比較強調人們要「保持開心樂觀,不可以不快樂」,相較之下焦慮、憂鬱、生氣等情緒就時常被忽略和排斥,但其實情緒是不分好壞的。
我們今天沒有要討論罷免韓市長,只是剛好從韓市長這個人物,看到自己父親內心的議題—用成就和金錢的高低來定義自我。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發掘到處理議題的過程。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下方的經驗:在遇到他人情緒低落時,很想安慰對方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人,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才是比較好的? 或者你有沒有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時候,聽過別人這樣跟你說:「相信自己明天會更好」、「這有什麼好哭的」、「動不動就哭,男孩不能輕易掉眼淚」、「不可以隨便生氣、這麼愛哭」等等。
情緒有分好壞嗎? 儘管這個社會向來都比較強調人們要「保持開心樂觀,不可以不快樂」,相較之下焦慮、憂鬱、生氣等情緒就時常被忽略和排斥,但其實情緒是不分好壞的。
我們今天沒有要討論罷免韓市長,只是剛好從韓市長這個人物,看到自己父親內心的議題—用成就和金錢的高低來定義自我。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發掘到處理議題的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生命裡能有互相珍惜的伴侶,需要很大的幸運,與用心的經營;婚姻是一紙法律契約,離婚也是,無論是哪一紙契約,都跟婚姻成功失敗無關,更與個人人生的成功失敗無關;有些關係裡早已沒有愛,只是因為現實問題,選擇留在婚姻裡;而有些離異,也只是雙方理智的認清,雙方當好朋友比當伴侶適合,選擇放手給雙方更開闊的天空。
Thumbnail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追劇?為什麼會有吸引你和不吸引你的劇? 其實都來自於在戲裡面看到你認同的價值觀或是期望成為的人物。戲劇通常是人們會對人生或未來的期望,在日常生活中或許無法實現,而透過戲劇可以投射自己的念想。 之前我推薦過的韓劇《如蝶翩翩》或是在之前的《哈囉,掰掰鬼媽媽》,以及今天想介紹的這部日劇:
Thumbnail
在我貼出〈7-Eleven和達美樂為什麼要合作?或許是「新餐飲」的起點〉這篇文章時,不小心說了一句「這比無人店的商業邏輯清楚多了」;於是有人問我「你對7-Eleven無人店的看法如何呢?為什麼覺得商業邏輯不清楚?」
Thumbnail
我知道力克胡哲的故事,是很多年前剛上國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告訴我的。 她們的輔導老師在課程上播放了力克胡哲的演講影片,當她們看到沒有手腳的力克橫倒在講台上,一邊大聲呼喊,一邊努力爬起,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生命裡能有互相珍惜的伴侶,需要很大的幸運,與用心的經營;婚姻是一紙法律契約,離婚也是,無論是哪一紙契約,都跟婚姻成功失敗無關,更與個人人生的成功失敗無關;有些關係裡早已沒有愛,只是因為現實問題,選擇留在婚姻裡;而有些離異,也只是雙方理智的認清,雙方當好朋友比當伴侶適合,選擇放手給雙方更開闊的天空。
Thumbnail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追劇?為什麼會有吸引你和不吸引你的劇? 其實都來自於在戲裡面看到你認同的價值觀或是期望成為的人物。戲劇通常是人們會對人生或未來的期望,在日常生活中或許無法實現,而透過戲劇可以投射自己的念想。 之前我推薦過的韓劇《如蝶翩翩》或是在之前的《哈囉,掰掰鬼媽媽》,以及今天想介紹的這部日劇:
Thumbnail
在我貼出〈7-Eleven和達美樂為什麼要合作?或許是「新餐飲」的起點〉這篇文章時,不小心說了一句「這比無人店的商業邏輯清楚多了」;於是有人問我「你對7-Eleven無人店的看法如何呢?為什麼覺得商業邏輯不清楚?」
Thumbnail
我知道力克胡哲的故事,是很多年前剛上國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告訴我的。 她們的輔導老師在課程上播放了力克胡哲的演講影片,當她們看到沒有手腳的力克橫倒在講台上,一邊大聲呼喊,一邊努力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