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鐘聲,透徹千年的呼喚│《最美的國文課【唐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用「鐘聲」喚醒古今中外的歡喜、悲哀

跟大曆時候的很多詩人一樣,張繼的生平在史書中記載很少,施蟄存先生也說他「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紀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七五三年)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鹽鐵判官,跟劉長卿、皇甫冉、竇叔向、章八元、顧況等詩人為友。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收錄了他的三首詩,並評價他說:「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全唐詩》有他四十餘首詩,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到南宋的時候,他的詩只剩下三十餘首了。這些詩大多籍籍無名,唯有這首〈楓橋夜泊〉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唐詩中的精品。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千二百年前那個秋天的夜晚,人生的失意者張繼站在唐朝的船頭,凝望著這蕭瑟淒涼的天地,淡淡的愁緒如瑟瑟秋風拂起詩人的髮絲。風霜印在了詩人的面容上,也印在了秋夜深藍的天空上。從詩人返回船艙,用乾澀的筆,寫下二十八個在黑夜裡熠熠發光的漢字的一剎那,他就注定成為千載以來,無數在現實中遭遇困頓、挫折之人的代言者。詩歌的精靈扇動著羽翼,從唐朝的夜裡默默地飛來,輕盈地在每一個和張繼一樣站在船頭獨自憂傷的人心裡舞動。這時候,人們也和張繼一樣,聽到了那隱隱的鐘聲,只是,這鐘聲已經不一定來自遙遠的寒山寺,而是來自唐朝的那個秋夜,來自發黃變脆的書簡,那秋夜和書簡,已經被深深埋藏在人們的內心,只有當鐘聲再次響起的時候,詩歌那扇隱祕的大門才會「吱呀」打開,容納所有的歡喜,所有的悲哀。

這首詩也讓歷代文人爭論不休,歐陽修首先指出:三更半夜不是打鐘的時候,詩句雖佳,卻與事實不符。很多人不同意歐陽修的觀點,有人引用于鵠詩〈送宮人入道〉:「定知別往宮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鐘。」以及白居易詩〈宿藍溪對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來證明半夜打鐘確有其事;又有人說半夜烏鴉啼叫實屬荒誕,認為張繼是把貓頭鷹的叫聲誤認為是烏鴉叫聲了,一時爭論不休。就連詩歌寫作的背景,也頗有爭議,張曉風《不朽的失眠》認為此詩是作於作者科舉下第時,有人又提出異議說張繼家鄉在湖南,長安落榜之後應該直接回家,怎麼會跑到千里之外的姑蘇,於是又認為此詩應該是張繼躲避戰亂時所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考據學家們吵嚷紛紛,亂作一團,卻很少人聽到,詩中沉沉的鐘聲,並沒有因人們的爭論而停息,依然執著而沉穩地穿過一千二百年的時空,透過線裝書的紙頁,隱隱地傳來。鐘聲來自遠古,《呂氏春秋.仲夏紀》裡說:「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鐘聲在華夏大地響起,一開始就代表了先民對崇高的精神和心靈的追求。王勃〈滕王閣序〉說「閭閻僕地,鐘鳴鼎食之家」(里巷遍地,房屋眾多,富貴之家擊鐘為號,列鼎而食),「鼎食」代表了人們對物質文化的最高追求,而「鐘鳴」則象徵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最高目標。

西漢末期,白馬寺譯經揭開了佛教東傳的帷幕,寺院的晨鐘暮鼓為鐘聲賦予了更新的含義,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被融入這空靈的鐘聲中,鐘聲從林泉深處悠悠而來,令人駐足,引人沉思。王維〈過香積寺〉詠歎「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詫異「晨鐘雲外濕」,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感慨「萬籟都此寂,但餘鐘磬音」。鐘聲成為人們與心靈溝通的方式,成為人們反觀自我的一個媒介。

在西方,鐘聲一開始便與嚴肅的宗教情結聯繫在一起。黑格爾《美學》說:「塔樓上的鐘塔是專門為宗教儀式而設的,因為鐘聲特別適合基督教的禮拜,這種依稀隱約的莊嚴的聲響,能感發人的心靈深處……」於是,在西方,鐘聲成為人與神的聯繫方式,借助這鐘聲,世人聆聽神的告諭,神借助鐘聲,告訴世人一個永恆的祕密,這個祕密與時間有關。鐘聲的敲響,意味著時間的流逝、生命的誕生,或者告別,於是人們在鐘聲的導引下,體會到人生中最大的喜悅和悲哀,激發積澱在人心靈深處的宗教情感,開始關心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與神的關係,以及個人與人類全體那不可分離的聯繫。於是英國作家鄧約翰寫道:

任何時候鐘聲一響,誰不側耳傾聽?當鐘聲是送別他的一部分,離開這世界,誰又能充耳不聞?沒有誰是獨立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土,整體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死等於減去了我的一部分,因為我是包括在人類中的。因此不必派人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的。

於是,東西方的鐘聲跨越漫長的絲綢之路,穿透了文化、歷史的厚厚隔閡,令人驚異地響成了共鳴。宗白華《美學散步》說:「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奠基於偉大的宗教熱情。《神曲》代表著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著近代人生的信仰。」人類這種共同的宗教式的憂慮,共同的對人生短暫和上帝永恆的思考,成了這共鳴的基調,而這共鳴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詩。

劉士林《中國詩詞之美》提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對詩而言,重要的不是詩的語法結構和規則,而是這語言所「說出」(蘊含)的精神能量,這種蘊含在語言中的精神能量,他稱之為「沉寂的鐘聲」。於是,鐘聲成了將哲學思索、詩歌審美凝聚成一體的媒介,鐘聲的呼喚,其實就是思想的呼喚,浪漫的呼喚。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呼喚能夠穿越千年,透徹今古,仍回蕩在現代人的耳邊了。

-----※-----※----※----※----※----※----※----
還原詩人精神性靈,打通詩詞任督二脈,
栩栩如生重現從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歷史長河之上,
時代的浪漫與瀟灑、詩人的英豪與情長,
帶你走一場意料之外、精采絕倫的唐詩盛宴!

40位唐朝重量級詩人 × 超過100首課本必收唐詩 × 300年大唐絕美時光!

《#最美的國文課【#唐詩】:融合電影、音樂、哲學的唐詩跨界全解讀》
#夏昆◎著,#野人文化◎出版

#博客來 https://bit.ly/2rtveTS
#誠品 https://bit.ly/2jEzKLR
#金石堂 https://bit.ly/2FWturK
#讀冊 https://bit.ly/2HWv7vg
#MOMO https://bit.ly/2KUlVW4
#讀書共和國 https://bit.ly/2KIYPB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野人文化的沙龍
4會員
17內容數
野人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0
❤廢宅系影評YouTuber飽妮,第一本療心創作集❤ 29部電影&影集女主角,讓她們陪你一起成長 「女孩子可以活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樣貌,即便不是最適合在社會生存的那種,依然可以活得燦爛。」 這本書,獻給每一個曾受委屈、受傷、無法做自己的你。 身為影評YouTuber的飽妮,一開始經常會受到觀眾質疑:
Thumbnail
2021/08/20
❤廢宅系影評YouTuber飽妮,第一本療心創作集❤ 29部電影&影集女主角,讓她們陪你一起成長 「女孩子可以活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樣貌,即便不是最適合在社會生存的那種,依然可以活得燦爛。」 這本書,獻給每一個曾受委屈、受傷、無法做自己的你。 身為影評YouTuber的飽妮,一開始經常會受到觀眾質疑:
Thumbnail
2021/06/25
幼兒近年三大問題:睡眠時間不規律、用餐時間不固定和運動不足,自律神經和腦內荷爾蒙失調,導致學習力及體能下降、情緒不穩定。日本嬰幼兒發展權威,結合大腦發育、生活作息規律、體溫影響等基礎知識,配合孩子各月齡階段的成長發育狀況,研發潛能開發親子遊戲。
Thumbnail
2021/06/25
幼兒近年三大問題:睡眠時間不規律、用餐時間不固定和運動不足,自律神經和腦內荷爾蒙失調,導致學習力及體能下降、情緒不穩定。日本嬰幼兒發展權威,結合大腦發育、生活作息規律、體溫影響等基礎知識,配合孩子各月齡階段的成長發育狀況,研發潛能開發親子遊戲。
Thumbnail
2021/06/24
到底新創與創投的交集點在哪?要怎麼讓創投有投資的意願?新創菜鳥要怎麼擊中創投老鳥的心? 當創業者在尋找資金時,往往因為不了解創投產業,而存有許多幻想或猜疑。希望讓創業者在籌資時有相對等的知識,能夠與創投業者以同樣的語言溝通,降低籌資的障礙。
Thumbnail
2021/06/24
到底新創與創投的交集點在哪?要怎麼讓創投有投資的意願?新創菜鳥要怎麼擊中創投老鳥的心? 當創業者在尋找資金時,往往因為不了解創投產業,而存有許多幻想或猜疑。希望讓創業者在籌資時有相對等的知識,能夠與創投業者以同樣的語言溝通,降低籌資的障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品味唐詩《春江花月夜》00  
Thumbnail
品味唐詩《春江花月夜》00  
Thumbnail
宋代,以精雅圓熟、深富性靈之美的藝術風格,為中國音樂史撰寫下極為動人的一章。
Thumbnail
宋代,以精雅圓熟、深富性靈之美的藝術風格,為中國音樂史撰寫下極為動人的一章。
Thumbnail
械子: 《秋興》 南宋 · 陸游 成都城中秋夜長,燈籠蠟紙明空堂。 高梧月白繞飛鵲,衰草露濕啼寒螀。 堂上書生讀書罷,欲眠未眠偏斷腸。 起行百匝幾嘆息,一夕緑髮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歷,幽州老酋著柘黃。 滎河溫洛底處所,可使長作旃裘鄉? 百金戰袍鵰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 楊文山(語料來源) 總結
Thumbnail
械子: 《秋興》 南宋 · 陸游 成都城中秋夜長,燈籠蠟紙明空堂。 高梧月白繞飛鵲,衰草露濕啼寒螀。 堂上書生讀書罷,欲眠未眠偏斷腸。 起行百匝幾嘆息,一夕緑髮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歷,幽州老酋著柘黃。 滎河溫洛底處所,可使長作旃裘鄉? 百金戰袍鵰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 楊文山(語料來源) 總結
Thumbnail
     在中唐詩人當中,張籍(西元766-830年)算是重要詩人,一生歷經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這幾個短命朝廷;他曾擔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廣文館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國子監司業,後世稱之為「張水部」或「張司業」。 張籍擬想圖     張籍的詩歌創作現存473首,涵蓋各種詩歌
Thumbnail
     在中唐詩人當中,張籍(西元766-830年)算是重要詩人,一生歷經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這幾個短命朝廷;他曾擔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廣文館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國子監司業,後世稱之為「張水部」或「張司業」。 張籍擬想圖     張籍的詩歌創作現存473首,涵蓋各種詩歌
Thumbnail
《相見歡》五代南唐李煜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擡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
Thumbnail
《相見歡》五代南唐李煜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擡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
Thumbnail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簡介:王灣(生卒不詳),盛唐詩人。詩作甚少,以《次北固山下》一詩備受盛譽。題解:次,停宿也。北固山,地名。即在北固山下停泊留宿。描寫詩人沿江入吳時所見的江南風光。
Thumbnail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簡介:王灣(生卒不詳),盛唐詩人。詩作甚少,以《次北固山下》一詩備受盛譽。題解:次,停宿也。北固山,地名。即在北固山下停泊留宿。描寫詩人沿江入吳時所見的江南風光。
Thumbnail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作者簡介: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廣東韶州人,開元年間曾任相位,為初唐重要詩人。與陳子昂同有「開一代詩風」的評價。詩風「和雅清淡」,影響王維、孟浩然一派詩人極深。
Thumbnail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作者簡介: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廣東韶州人,開元年間曾任相位,為初唐重要詩人。與陳子昂同有「開一代詩風」的評價。詩風「和雅清淡」,影響王維、孟浩然一派詩人極深。
Thumbnail
1. 經世濟民的東坡 2.《永遇樂 明月如霜》
Thumbnail
1. 經世濟民的東坡 2.《永遇樂 明月如霜》
Thumbnail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用「鐘聲」喚醒古今中外的歡喜、悲哀 跟大曆時候的很多詩人一樣,張繼的生平在史書中記載很少,施蟄存先生也說他「生平不甚可知」。
Thumbnail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用「鐘聲」喚醒古今中外的歡喜、悲哀 跟大曆時候的很多詩人一樣,張繼的生平在史書中記載很少,施蟄存先生也說他「生平不甚可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