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Manic, 2018) 是部有奇幻也有科幻的黑色喜劇,共十集(大約40分鐘/影片),由 Emma Stone 與 Jonah Hill 主演,是個關於自我探索、尋找連結、與原諒過去的故事。不過,因為故事的推演與發展,非常怪誕詭異,於是,如果沒有看完全部十集,或許還真難以理解故事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然而,只要看完全部影集,終於豁然開朗故事原委之後,肯定會不禁驚喜,哇,這真是非常有趣的電視影集(但也有可能挑人看),不只故事懸疑、條理分明,劇情複雜、虛實交疊,而且畫面還復古多彩又華麗繽紛。真是近日少見的影片類型。
《狂想》是根據挪威在2015年發行的同名電視影集《狂想》(Maniac)所改編而成,不過由 Cary Joji Fukunaga 和 Patrick Somerville 所重新編寫的《狂想》已經與原作大大不同,連主角都由一位男性,改編為戲份同等重要的一男(Hill)一女(Stone)。2018 年的《狂想》由日裔的 Fukunaga 導演,他上一部導演的影集是《無間警探》(True Dective’s, 2014),其中的第一季相當受歡迎。。。。下圖之後直接進入故事,一定有雷,請慎入。。。。

《狂想》的故事梗概,非常簡單,不相干的兩人 Annie(Emma Stone)和 Owen(Jonah Hill),因為參加一場新藥試驗,於是彼此認識、相互幫助、也共度難關。最後,兩人還因為互助,而各自解開心結,也療癒彼此內心的失落。(名字:Annie 的 A 代表 1,連結 Owen 的 1 號,Owen 的 O,則代表滿月,後面有解釋。)
1. 心理醫師的連結理論
整個故事的最核心,是「連結(connection)」,在第一集的開場,就已經明確說明:宇宙之所以能夠不斷運轉並且生生不息,都是因為來自不期而遇但命中注定的相互連結(這段話是由 Dr. James Mantleray 〔Justin Theroux 飾演〕旁白,但理論實際上是來自他的母親,也就是心理治療師 Dr. Greta Mantleray 〔Sally Field 飾演〕,Mantleray 這個姓氏很有趣,是 mental ray 的諧音,意思是「心理之光」,剛好就是「為憂鬱黑暗的心理,注入希望之光」的意思,也是心理治療的目的)。
Annie 和 Owen 兩人,剛好就是命中注定的不期而遇,兩人意外連結之後,不只能在困境中互相提攜,最後,還幫助彼此跨過一直解決不了的內心失落——Annie 必須面對失去妹妹的現實與無法原諒自己的自責,Owen 則是必須 1) 面對自幼被當成精神病而失去的自我、2) 從心理上脫離來自家族的親情勒索,以及 3) 從自我否定重新建立新的自我。對於 Annie 或是 Owen 來說,這些都是相當艱鉅的心理歷程。

這種看不見卻早已存在的「連結」(或說靈魂伴侶,這是心理醫師 Greta 的說法),在 Owen 的說法,就叫做「規律」,而且規律不會變(The pattern is a pattern. 這段話其實是來自於 Owen 幻想的理想哥哥 Grimsson)。於是,在接下來的整部故事,就是在講述發生在 Annie 和 Owen 之間無法抵擋的規律與連結,同時,也是透過這種註定的連結,才能幫助他們兩人找回自我與重拾生活。
明明是位生物神經科學博士,James 研究的主題卻是「心理治療」(其實是深受母親影響),他想簡單地透過藥丸,就能幫患者達到「心理平衡」的效果,也就是他在影片中提到的「內在連結、跨過心結、消除痛苦」。他希望能超越傳統心理治療師的面對面諮詢與治療。在 James 的深層心理,其實就是希望以創新的成就超越母親,成為心理治療領域的英雄,由此獲得母親的認同與讚賞。
James 的科技心理治療新技術,使用兩種工具,第一個是三階段的藥丸ABC,另一個就是具有情感與同理心的超級電腦 GRTA(其實就是 James 自己母親 Greta 的化身)。

於是,《狂想》的要角雖然是 Annie 和 Owen,科學家 James 和電腦 GRTA(母親 Greta)也是同等重要,因為這四個角色,都是為了「失去所愛而心痛受苦」,因而都必須「接受心理治療與自我重建」。最後,無論是 Annie 或 Owen,還是 James 或 Greta,都是透過「(註定的)連結」,在與人互動之後,產生情感交流,幫助彼此面對失去,再相互鞏固內心自我,最後,即使「無法忘卻失去」,卻能因為新的關係,而終於度過難關,並且找回自我,重新回到正軌生活。
關於這套「連結」的理論,有兩個假設。假設一是,人類在基因或心理,都有找尋連結的本能,只是在大腦的理智層面上,沒有覺知,甚至還會防備(這也是為何這個藥物的實驗對象,不能有太強烈的心理防衛機制)。連結是種生物本能,一旦失去連結與互動、失去關懷與對話,人就會活得焦慮不安、失落孤僻,在外人看來,就像是個怪人(或精神病,也就是「唐吉珂德」所代表的意思:無法融入社會而過度幻想的瘋子)。
至於「被連結」的對象,有各種形式,並非情人不可,其他形式的情感連結,例如兄弟、姊妹、親子、朋友、或群體等等,都是有意義且有助益的連結,只要能夠在生活中,彼此關懷互助,而不再感到寂寞、焦慮、和失落。《狂想》這部影集很特殊,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導演既不書寫 Annie 與 Owen 的一見鍾情,也不刻意營造兩人之間的異性情感,而是以連結、互助、和產生需要的「友誼」,來解釋「情感」的意義與目的。

連結理論的第二個假設是,關於人,絕對不只有「一種現實」眼見為憑的世界。關於人,其實有許多「現實」,例如心靈的、心理的、大腦的等等,這些都看不見卻很真實的世界。於是,我們不能獨厚「眼睛看得見的現實世界,而忽略其他看不見的隱形世界,畢竟在這些「隱藏的世界」裡,真實地藏著人類的生命經驗與喜怒哀樂,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現實。
發明療癒電腦 GRTA 的 James,目標就是要消除這些隱藏在內心神秘世界中的所有痛苦。有趣的是,他的這項人生志願與他的專業所學,看似沒有直接關聯,但卻是他最真確的「現實」,因為這項自我期許正是來自「看不見的隱形世界」,也就是藏在他心中的失落與傷痛——源於他對母親的愛與恨,以及對母親企求的認同與肯定。
2. 失去與連結
非常孤寂孤僻難相處的人,或許在他們內心隱藏的世界,是非常渴望獲得連結(如同 Annie 和 Owen)。他們不明瞭自己的現實情況,困在內心迷宮,而無法言說內心的痛苦,因為完全被情緒籠罩與蒙蔽,於是只能躲避。例如 GRTA 在 Robert 死後極度哀傷,完全籠罩在情緒的迷惘,甚至想囚禁 Annie,與她一起永遠待在幻境的傷痛,也就是電腦在第三階段的 McMurphy 故障狀態。
人在自己的「內在現實」迷失時,表面上其實還是可以正常地生活著,但是在實際的精神層面,卻生病了,外在的表現形式就像是憂鬱、焦躁、逃避、防衛、或厭世等等。其中的「孤單與逃避」,應該就是他們最常表現的人際語言。

逃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現實世界中躲避,例如 Owen 的作法,就是遠離家人、在外獨居。另外,也有些人選擇躲入超現實的世界,例如 Annie,就是把自己投入 A藥丸的世界,進入幻想,在夢境中不斷重複咀嚼失去妹妹當天的痛苦。
然而,無論是在現實世界將自己隔離,或是將自己投入虛幻的世界,對科學家 James 來說,都是非常「真實」的體驗。這也是為何,在服過ABC藥丸之後,由電腦帶領患者進入夢境,所產生的三階段幻境經驗,能夠具有療效。因為「幻境也是現實」,就是這項虛擬體驗具有治癒機會的原因。
這三階段的治療分別是(ABC三顆藥丸的目的):
A、診斷階段,找出內心憂鬱的起始痛源;
B,行為階段,找出患者內在的防衛機制與盲點,透過電腦的輔助,一目了然患者內心的憂鬱迷宮與心理地圖;
C,面質的階段,因為在第一階段,電腦已經知道患者內心的痛源,在第二階段也畫出內心迷宮的地圖,於是,第三階段的目標,就是由電腦為每位患者設定一套客製化的治療系統,透過經歷新的人際互動,重新建立自我,讓自我產生信心、沒有斷裂、也不再沈溺心痛,如此,人生就能重新開啟,宛若新生。

3. 心痛的來源
當故事一開場,關於「孤寂、失去、與心痛」的理論正在背景旁白。此時,兩位主角接連出場,而關於「被孤立」與「失去連結」的影像,也不斷重複出現。例如,一位波蘭移民,單獨與許多成對的友人,同坐一張餐桌。波蘭人很想透過有趣的對話,與他人產生連結,但卻被忽略孤立到好像是個精神錯亂的怪人在自言自語。
Owen 在搭乘電車時,也讀到一張廣告,畫面上有位母親(看起來像是 Annie)與兩個孩子的合照,旁邊有個人影空格,上面寫著:這是你(Owen)的位置。這張廣告在最後一集又再出現一次,提醒 Owen 要放開心胸、趕快找尋 Annie。
此外,在《狂想》的時代與城市,人與人之間應該已經相當難以交友,想要有真誠的關係,非常困難,於是才會有「代理朋友」,或是「付費陪伴」這種新興行業。Annie 要混進新藥試驗,就是透過攔截尼伯丁(Neberdine)藥廠員工 Patricia 的「代理朋友」。
在第一集的這些片段,顯示的都是「在眼見的現實世界,人們正經歷著失落與斷裂」。但是,故事接著會慢慢進入看不見的世界(也就是內心),描述都市人內在的失去與孤寂。

Annie 與 Owen 的內心痛源,都起因於「關係的斷裂」與「失去」。Annie 與妹妹從小失去母親,兩人自此相依為命,並且成為彼此心理上的安撫與伴侶,然而,妹妹即將啟程前往紐約,內心非常焦慮害怕的 Annie,不敢真誠面對妹妹的遠離,而故意在兩人共同旅行的路上,「欺騙」妹妹,結果,還在惡整的過程,發生嚴重車禍,而失去妹妹 Ellie。
自此,Annie 藥物成癮。她不斷服用尼伯丁藥廠的A藥丸,讓自己沉浸在與妹妹發生悲劇的那一天,以重複痛苦(享受痛苦)為自己贖罪。Annie 會成癮於不斷重演過去,因為她從未由車禍意外原諒自己,只好透過A藥丸,沉溺在自責的無間道。
Owen 的情況則是另一個故事。在這個事業發達的富有家族,Owen 一直都是局外人,全家人把他當成精神病,而他也因為家人的「認為」而自以為真的有精神病。與其說 Owen 真的有精神疾病,不如說他是「被精神病」的。
因為被當成精神病,Owen 成為家族的外人,哥哥嘲笑他,父親還主導醜聞官司,要求 Owen 說謊,幫助哥哥與企業安然度過這檔性醜聞風波。Owen 是個局外人,就象徵在 Milgrim 企業內部的兩幅畫(在第一集 Owen 參加家庭餐會時),一幅是「父母與四個哥哥在華麗氣派的巨畫裡」,旁邊則是一幅相對極小的「Owen 人像畫」。因為完全被隔離在這個家族之外,Owen 自願不參與家族企業,而獨居於外面狹小昂貴的出租房間,自力更生。

至於科學家 James,也有他的心痛來源——母親。
James 的母親 Greta 是位成功的商業化精神治療師,影片從一開始,就在許多影像角落偷偷展現這位著名的治療師,像是路上的看板、Owen 閱讀的書籍、或是廣播節目。
因為長期受精神病困擾,Owen 是 Greta 的粉絲,第一集在 Owen 剛進場之時,他就是在閱讀 Greta 的 No Fix, Just Bliss(無須治療,就是幸福)。 此後,在每次的夢中,只要有閱讀的鏡頭,Owen 都是正在閱讀 Greta 的書籍,而且每次都是不同書籍,象徵 Greta 是位多產的暢銷作家。
這樣一位出眾的心理治療師,在一般人的假想中,肯定是婚姻美滿,因為她還寫書指引他人如何追求幸福,與如何婚姻美滿。然而,事實其實不然。Greta 在兒子 James 八歲時,先生不告而別,而另外重組其他家庭去了。Greta 自此心靈創傷,還跑去跟兒子睡覺好一陣子(這裡很含蓄,但是又似乎另有隱言)。當然,行為詭異的母親,也讓兒子自此心理創傷,而不得不長期心理諮商與服藥。也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使得 James 決定要創造一台超級電腦(以母之名)、創造自己的價值,讓母親看見自己的能耐,順便挫挫母親在市場上的銳氣。James 對於母親的情感,非常複雜,相愛香殺、又愛又恨。

4. 魔術方塊和老鷹
人心的迷宮非常複雜,心痛中的人心更是。於是,魔術方塊是個關鍵,因為它具有解謎與拼圖的概念,象徵這部影集的主題:透過夢境的拼圖,解開人心未知的迷境。如此,我們就能明白,為何當 Owen 解開方塊之迷之後,三位有心結的主角,都能從心理癥結解脫,「重啟幸福人生(以 James 和 Greta 的用語來說)」。
魔術方塊在第一集就出現。當時 Annie 與 Owen 還是陌生人,在街上擦肩而過,但此時早已種下「連結的種子」——Annie 隨手丟出的「魔術方塊」,剛好就是由 Owen 從地上撿起。
有趣的是,兩人擦身而過之處,也就是 Owen 撿到魔術方塊的地方,就是 Owen 父親的企業大樓:Milgrim Industries。這家大公司之所以會如此發達,就是因為他們發明了一種「清潔狗屎機器人(poop bot)」。這個細節出現在第一集的報紙頭條鏡頭,「製造狗屎機器人的 Milgrim 家族,發生名譽危機」,此處的名譽危機,指的當然就是 Owen 哥哥的性醜聞——要求女受害者在他身上灑尿。

在《狂想》中,老鷹也是個重要意象。老鷹有三個重點出現。第一個是現實中的老鷹,也就是 Owen 小時候救起的老鷹,結果因為吃掉哥哥的倉鼠,而被殺掉。這是 Owen 心中的惡夢,因為在照顧老鷹的當時,Owen 已經與這個生命體產生情感連結。但是,當哥哥 Jed 遇到與自己利益相關之事的當頭,非常自私,而且殘暴,於是,他不只毫不留情的把老鷹給烤了,還以此為玩笑,從小到大嘲笑 Owen。
老鷹在此象徵著 Owen 在家的地位。明明是個有情有義的生物,而且還是正義的代表,在 Milgrim 家族,卻毫無份量,甚至,在緊要關頭之時,只要關係到家族任何一丁點兒的利益,還可以不痛不養地把牠犧牲掉。老鷹影響了哥哥的養寵物樂趣,殺之,弟弟沒有幫哥哥頂罪,關之(老鷹代表正義,在第二集的藥廠面試時,是 Owen 的圖片面試題,當時 Owen 回答「老鷹」的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正義」)。
老鷹代表 Owen,在藥丸C的夢境中,再度出現。Owen 原本是在黑手黨世界,周旋在警方的臥底與父親的黑道之間,後來,當他從窗戶往下一躍自殺時,荒謬的發現自己根本沒死,忽然間意識到這只是夢境時,馬上化身為一隻老鷹,大聲高喊:Annie, I’m a hawk, I’m coming. 於是 Owen 轉眼就來到 Annie 的精靈世界。一躍登天,就能轉換時空,從黑手黨的現代,轉換到奇幻的精靈世界。
第三次重要的老鷹現身,是在第三個夢境的「外星人入侵官司」。此時,Owen 化身為 Snorri。他意外發現外星人(名為 Ernie,其實就是哥哥的倉鼠),照顧他,還跟他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好友。有天,正當 Snorri 要舉辦酒會歡送 Ernie 的離去時,竟然親手意外炸死他,還炸噴滿室的藍血。Snorri 於是被起訴,但是 Annie 卻突然現身會場營救他。

如果還記得,第三個夢境是「對質」,也就是與「問題核心」面對面,直視自己內心的黑洞。此時,被審問的 Owen(老鷹),必須面對眾人對他的質疑:為何要殺掉外星人(倉鼠),使得外星族群尋釁報復,準備入侵地球,讓人類滅亡。
這裡是個荒誕可笑的諷刺(呼應《唐吉珂德》的寫作手法),「眾人」就是 Owen 的家人,「外星入侵」只是「家族蒙羞」,而「地球滅亡」也只是「家族事業受挫」而已。透過誇張的對比(外星入侵vs.家族蒙羞),將極不重要小事(哥哥不敢自己面對司法),以壯觀的悲劇(殺掉外星人而引來地球滅亡)的呈現,產生荒誕的反差,製造諷刺的笑果。
當然,當事人 Owen 自己肯定笑不出來,因為他剛好就是身處悲劇的角色。這段夢境的作用,是 Owen 要面對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意義,並且回顧誤殺倉鼠(老鷹=Owen)的事件。如果想要治癒內心的黑洞,Owen 必須從這個事件的盲點清醒。
點醒 Owen 的人,就是來自CIA的 Annie。他告訴 Owen,倉鼠根本不值得救,因為他是臥底外星人,先來地球探路,準備引狼入室。於是,外星人根本不是因為 Ernie 被殺掉才要入侵地球,而是本來就打算要消滅地球。說穿了,Owen 的朋友是個叛徒,一點沒必要為他傷心和流淚。

「發現自己原本只是家裡的代罪羔羊,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就是 Owen 的 Utangatta(冰島語的「遺失某物」,也是自己不敢面對的事實)。Annie 問他,什麼是 Utangatta(Owen 在離開與 Olivia 共組的家庭時,大喊的一個單字),Owen 這樣回答,「我覺得我好像一直都不存在(invisible)於這個世界,這讓我非常難過。」「不存在」,因為他的家人否定他、說他是神經病、忽略他、要他去頂罪、不然就去關(只能選擇關牢房,或是關病院)。
終於說出內心深處的盲點,Owen 總算知道他該如何面對家族的官司——說出「實話」,他自己版本的實話,而不是父親版本的「『假』實話」。如此,我們也能明瞭,為何會有「老鷹=正義=Owen」這樣的意象鋪陳了。
5. 月亮與瘋子
在《狂想》中,Owen 之所以會被家人忽視與犧牲,因為家人都認定「Owen 是個神經病」。「Owen = lunatic」的概念,重複出現,以「月亮」為象徵。

1) 在 B藥丸的第一個夢境,也就是 Owen 和 Annie 變成搶奪名為「溫蒂狐猴(Wendy the lemur)」的 Bruce 和 Linda Marino 夫婦時,Owen(Bruce)一直穿在身上的 1號球衣(Warren Moon jersey),背面就寫著一個大大的 MOON,球衣前後面加起來,意思就是「一號月亮」,將這件球衣的意義,由夢境轉換到現實,就是「1號的精神病測試者」,也就是 Owen。
Owen = moon = lunatic = the hawk = 1
為什麼會說 Moon 的意思是瘋子呢?在英文單字中,精神病、精神錯亂、瘋子、愚癡、或是蠢蛋,都可以用 lunatic。Lunatic 這個字的字根是 lunar,原始的意思是,因為月亮效應,使得一個人精神錯亂。後來,不見得必須是因為月亮效應所造成的精神錯亂,才能使用 lunatic。凡是瘋瘋顛顛或發傻癡愚的精神狀況,都能以 lunatic 稱呼。
(Lunatic 也一直是法律用語,代表 mental illness,不過,美國已經在 2012 年底將 lunatic 由聯邦法中刪除。如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何 Owen 的父母與哥哥一直會問他「能不能分辨現實與幻境」和「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個精神失調者(lunatic)」,因為 lunatic 一詞具有法律效益。)

2) 由「瘋子」和「月亮」,再想想 Owen 的名字,以 O 開頭的名字,O 宛若「象形的滿月」,剛好呼應第五集的滿月降神會(séance)。當時 Owen 與 Annie 化身為 Ollie 與 Arlie(ArLIE,剛好 Arlie 在這個夢境就是個「騙子」),在「月圓之日」的古堡中,找尋《堂吉訶德》(Don Quixote)失落的最後一章(「失落的一章」剛好就是呼應前面的 Utangatta,內在迷失的自我)。
當時,電腦 GRTA 化身為月亮女爵,積極地參與他們的夢境,跟他們一樣在找尋失落的篇章,找尋內心因為失去 Dr. Robert Muramoto(Rome Kanda 飾演) 的心痛缺口。有趣的是,女爵在降神會所呼喚的神,剛好也是「月亮女神」,因為他希望通靈月亮女神的顯靈,能夠幫助已經去世的 Robert 起死回生。當時,女爵使用的詞彙是 Lunar Goddess, Diana, 和 Athena。
如果,我們將這場夢境段落轉換成現實世界的語言,意思就是「在月亮降神通靈會的一群瘋子在舞蹈」,這也是為何他們的舞姿看起來會那麼機械、荒謬、又可笑。GRTA 會主導這場降神會,因為她的程式中,女科學家 Azumi(Sonoya Mizuno 飾演)已經安排了「共感與同理心」,而且大量注入 Greta 的論文資料,同時,也灌入 Greta 的意識,包含失去先生與破碎婚姻的黑暗情緒。GRTA 於是也有感情、感覺、和情緒,也能體驗「失去愛人」的痛楚。

3) 在第三個夢境的前半段,當 Annie 與妹妹 Ellie 來到精靈世界時,她們正要前往雲之湖(Lake of the Clouds),因為那裡有可以治癒 Ellia(Ellie)的解藥。然而,要抵達之前,她們必須先找到「隱形的滿月」。Annie 此時是 Annia,一個脅迫 Ellia 必須尿出八顆鑽石才肯護送她到雲之湖的無賴,反應的剛好就是現實世界中,Annie 曾經無賴般地欺騙與惡整毫無戒心的妹妹 Ellie。
途中,她們遇到好心救她們一命的鄉民 Nora 和她的先生(其實就是開貨車撞翻Annie 的車,造成車禍的肇事者,而 Nora 則是第二個夢境中的老太太女兒),當時,Nora 給 Annia 一面會說實話的鏡子。此時,Annia 看見幼年的姊妹 Annie 和 Ellie,頓時從夢中清醒,明白這是一場夢境,也明白她們要前往雲之湖的目的——慎重地與妹妹道聲再見。
由隱形月亮指引的雲之湖,其實就是現實中 Annie 與 Ellie 發生意外的鹽湖懸崖邊。現實中,Annie 一直想要再次前往鹽湖,因為她始終尚未由意外事件原諒自己。因為沒有原諒,她也一直無法忘記妹妹,這也是為何她要將自己沉溺在A藥丸,這是思念、是自責、也是贖罪。
然而,如果要從這個心病痊癒,她必須與妹妹道再見,正如同 Annie 在夢中告訴 GRTA 的那些話:你永遠不會忘記她/他(Ellie 或是 Robert),傷痛一直都會在,但是你會找到調適的方法。(GRTA哭著回答:可是我已經看過882人的心智,卻不知如何調適啊?Annie的答案是「沒有人知道(如何調適)。」這是個有趣的橋段,原來,心理醫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調適,也不知如何度過內心難關,最後,竟然是由病患反過來給予建議與心理建設。)

6. 鏡子與唐吉珂德
月亮與鏡子,一直出現在《狂想》,這兩個意象也在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唐吉珂德》出現過。唐吉珂德在冒險時,曾經遇過月亮騎士(the Knight of White Moon)與鏡子騎士(the Knights of the Mirrors)。其中,唐吉珂德與鏡子騎士的混戰(用鏡子反射強光照射唐吉珂德),象徵的就是「看清現實、看清自己、別再做夢了」。
在《狂想》中,「鏡子」出現時,也有一樣的暗示。有三次重要的鏡子情境。
在B藥丸的古堡夢境中,當 Arlie 與 Ollie 在找尋《唐吉珂德》的失落篇章時,Arlie 帶著 Ollie 來到鏡子前面,這個騙子大盜說,鏡子繞三圈,就能看見密室,裡面就有那本失落的篇章。此時,這面鏡子也是種提示:趕快找回自己吧。不過,Arlie 這次的行動(認清自我與找到盲點)並未成功,因為後來「失落的篇章」並不在鏡子後面。
到了C藥丸的精靈世界,當 Annia 和 Ellia 來到精靈世界,待在 Nora 家之時,Nora 給她一面鏡子,Annia 在鏡中看見自己與妹妹,兩人有著難以割捨的交纏連結。此時,Annia 終於明白,自己與妹妹的真實關係:妹妹崇拜她,她要照顧妹妹;但是旅行當時,她一直逃避與說謊,從沒真實告訴妹妹自己的不捨與需要。就在此時,Annia 明白自己就在夢境,明白 Ellia 是自己的妹妹,而自己就是 Annie。

最後一次鏡子,非常有趣,不是真的鏡子,而是「人」——內在自我的反射。
同樣是在C藥丸的夢境,Owen 的全家都是黑道,而 Owen 是警方在家中的臥底。這個夢境幾乎就是《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 2002)裡「我想當個好人!」的翻版。最後,是待在父親身邊的親信Frank勝出,他是聯邦調查局的臥底,還救出被困的 Owen。被救出時,Owen 告訴 Frank,要一起帶走 Olivia,與她遠走高飛。
Olivia 的發音與 Ollie,在字首的發音與拼法,完全相同,也與窗口霓虹燈上的 Olly 相同。這三個名字,指的都是 Owen。Olivia 說明自己想當模特兒,卻被家人嘲笑,還因為慢性失溫症,而被家人勸阻尋夢,而繼續待在家鄉當女服務生。Olivia 還告訴 Owen,家裡需要我幫忙,因為我留在家裡,冬天時家人才會有溫暖。
顯然,Olivia 的遭遇跟 Owen 一模一樣,平時家人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卻在家人有難之時,被當成自私家人利用的對象。Olivia 講述的故事,其實就是 Owen 被家族親情勒索的現實。於是,Olivia 是 Owen 的內在鏡子,內在自我,因此當 Olivia 告訴 Owen 他有多麼聰明、善良、又英勇時,其實也是 Owen 正在面對自我與認識自我的過程。

如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何他們的小孩都是 A 開頭的名字:Antarcticia, Africa, Australia 等等,因為 A 就是1,Owen 是 1 號。一號(Owen)跟一號(Olivia)在一起,當然會生出一堆一號。
如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何 Owen 會遠離 Olivia,因為他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家,還是他自己。Owen 只是以悲觀的自我和內在的自我共處,並非與他人相連。於是,看著屋外的巨大白月,Owen 大聲高喊,Annie,我是老鷹,我來了。月亮,除了有瘋子之意,也是角色迷惘之時的明燈指引。
7. 重複、連結、與小題大作
《狂想》有趣又吸引人,就是在許多故事的細節與角落,導演與編劇都會刻意安排「規律的意象重複」,象徵《狂想》中的主題:規律、重複、連結、與相關。像是 0-1-9 就以各種形式不停地出現,在車號、撲克牌數字、或門牌號碼等等。
又例如「密碼」,無論在現實或在夢境,都是5678。因為許多規律重複的小細節,相互連結產生新義,故事才會有許多彩蛋遊戲。
還有名字,也都有規律的重複:
心理治療師 Greta = 電腦 GRTA = 精靈世界的 Gertrude 女王
9 號 =Annie = 古堡裡的 Arlie =精靈世界的 Annia
1 號 =Owen = 古堡中的 Ollie = Olivia = hawk = Warren Moon jersey

最後,這部影集另一個有趣的原因是,故事技巧採用的是「小題大作」的誇張荒謬法,也就是《唐吉珂德》的諷刺手法。交錯現實與夢境(幻想),將無足輕重的小事,誇大成為生死交關的大悲劇,橫跨在小事與悲劇之間的荒誕鴻溝,就產生可笑的諷刺。這是一種以輕鬆詼諧的手法,嘲諷世人的荒謬與瘋狂。
人們都自以為正常,但是或許現實世界大部分的人,才是真正的瘋狂。人人都說「不要說謊」,但是愈是位高權重之人,埋藏更多謊言,也隱藏更多罪惡(正如同 Milgrim 一家)。
還好,雖然原本被愛說謊的瘋子家人陷害,最後 Owen 還是讓有著註定連結的 Annie救了出來(拯救的概念,與狐猴有關,這也是為何 Annie 會在療養院的入口填入 Wendy Lemuria 這個名字)。
最後,兩人開著廂型車逃跑,後面則是一群人追不上的警衛與護理人員(這一幕剛好是 Owen 在第二個夢境中曾經跟 Annie 描述的現實夢想)。總算,Owen 在十集的憂鬱之後,終於能夠哈哈大笑,和 Annie 抱著可愛小狗,一起到奔向鹽湖城。
「雖然不能忘記悲傷,但是總能找到方法調適」,顯然,新朋友與新連結,就是個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