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恩(IU)的感同身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韓綜孝利家民宿認識了知恩(IU)之後,我開始聽知恩的音樂,開始感受知恩對音樂的熱情。
今年是知恩出道十週年,雖然她才25歲,但在職場歷練十年的經歷,讓她總是能說出成熟而讓人深思的言論。
提問箱裡有一題,問編編「是不是當了編輯之後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樂趣?」我一直在琢磨著要怎麼回應這個問題,我也總是思考著自己投入出版、從事出版的同時,關於看待閱讀或任何跟書籍有關的活動,有什麼變化。
知恩在十週年見面會上面回答粉絲的提問,正好可以做為我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只要把回應中的「音樂」改成「閱讀」,「做音樂的人」改為「編輯」,就可以了。
音樂變成我的職業以後,我再也無法將音樂單純地看作我的興趣了。(知恩回應)
看書、逛書店,在成為編輯前後,對我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動。就連寫著這篇文的同時,我也是在前往書店的路上。
但不能否認的,無論是閱讀、還是在書店拿起任何一本書,觀看的角度肯定是改變的了——因為身分的改變而由不得自己的轉變。
我在開始這份職業之前音樂對我的意義,以及現在音樂對我的意義,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知恩回應)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從此失去閱讀的樂趣,只是我再也無法用普通讀者的角度看待每一本書了。當然,從身分轉變延伸出來的其他樂趣,也不是普通讀者可以輕易體會的。
———以下引自知恩回應———
以我的狀況而言,我的決定是要做我想做的事情嘛,非常幸運的那剛好也是我能做得好的事情,總而言之,我最喜歡的事情成為了我的職業。
所以說著自己很幸福、非常開心⋯⋯當然很幸福也很開心沒錯,但隨之而來的是責任、是我必須要承受的東西,我呢⋯⋯幾乎是第一次說這件事情,音樂變成我的職業以後,我再也無法將音樂單純地看作我的興趣了。
以前的情況是很喜歡聽音樂,所以想著「我要當歌手才行」,現在則是雖然跟以前一樣聽著音樂,但沒辦法再以「哇,這音樂真棒」這樣輕鬆的心態享受、欣賞音樂了,已經第10年了。
那非常辛苦,聽著音樂總只想著「原來是那樣做的啊」、「原來還有那種方式啊」、「嗯⋯⋯我也要用那種方式試試看嗎」,以工作的角度進行著分析以及評價。
因為音樂⋯⋯嗯⋯⋯我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該說是熱情嗎?感受到熱情上湧變得困難,我在休假的時候幾乎很少聽音樂的。
因為如此,我在開始這份職業之前音樂對我的意義,以及現在音樂對我的意義,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所以就算我跟你們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單純保持著那種想法的話,我是沒有辦法走到現在的。
引文來源:翻譯 bongh;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韓文字稿 cr. peachchip_【Ling】
一個愛看韓劇的出版人,用迷妹的眼光、閱讀的方式看韓劇,精讀韓劇裡的細節,可能算是一種劇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為作者梁瑜赴北大就讀時,多度前往新疆田野調查的觀察紀錄、生活筆記。  這類離鄉背景的經驗書寫,其實是繁多而龐雜的。尤其是中國學校、企業大量開放招收台灣學生、畢業生之後,「西進」的遊子學人們,無論是為了感受文化衝擊、思考民主自由;抑或是對大國嚮往、懷抱中國夢而前往。透過文字書寫、影像攝影……
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小說之後,思考了一整天,不知道心得從哪裡寫起比較好,一方面因為覺得自己才疏學淺,談女性主義相關的議題很難說得清晰明白(所以本文不會涉及任何理論)
 關於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差別,我想先釐清幾個觀念後,再來談(我認為的)兩種書籍的發展。
這一題是我一直想回答,但始終想不到理想答案的提問。
因為到了畢業季節,一波新的求職新血想投入出版業,最近也遇到一些不是出版同業的捧油想轉行當編輯(再多想三秒,真的),提問箱裡也塞了不少類似的問題,選了一個最言簡意賅的提問當作代表。
#編談芝加哥打字機 本文是撰寫由劉亞仁、林秀晶、高庚杓主演的韓劇《芝加哥打字機》之心得,戲劇時空背景穿插,一邊是2017年的現代韓國,一邊是1930年代受到日本殖民的朝鮮。
 本書為作者梁瑜赴北大就讀時,多度前往新疆田野調查的觀察紀錄、生活筆記。  這類離鄉背景的經驗書寫,其實是繁多而龐雜的。尤其是中國學校、企業大量開放招收台灣學生、畢業生之後,「西進」的遊子學人們,無論是為了感受文化衝擊、思考民主自由;抑或是對大國嚮往、懷抱中國夢而前往。透過文字書寫、影像攝影……
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小說之後,思考了一整天,不知道心得從哪裡寫起比較好,一方面因為覺得自己才疏學淺,談女性主義相關的議題很難說得清晰明白(所以本文不會涉及任何理論)
 關於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差別,我想先釐清幾個觀念後,再來談(我認為的)兩種書籍的發展。
這一題是我一直想回答,但始終想不到理想答案的提問。
因為到了畢業季節,一波新的求職新血想投入出版業,最近也遇到一些不是出版同業的捧油想轉行當編輯(再多想三秒,真的),提問箱裡也塞了不少類似的問題,選了一個最言簡意賅的提問當作代表。
#編談芝加哥打字機 本文是撰寫由劉亞仁、林秀晶、高庚杓主演的韓劇《芝加哥打字機》之心得,戲劇時空背景穿插,一邊是2017年的現代韓國,一邊是1930年代受到日本殖民的朝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2011年出廠的MacBook pro 13伴我走過十年的時光 也到了要與MacBook Pro 2011筆電分開的這一天。有點感傷,卻也因為它可以繼續為新主人服務、帶給她更好的生活而欣喜。
Thumbnail
過去台灣出版的繪本絕大多數是虛構的童話故事,如今很開心有這麼一套以世界上發生的真實事件所改寫的精彩故事,在感動之餘後面還附上背景知識與行動的策略,我相信這些由愛所召喚的知識及體會,將會改變孩子,往更美好更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
Thumbnail
成都的天府廣場有一尊毛雕像,很高大,估計有10多米高,一支手向上揮,另一支手背在後面,大姆指掖著,其餘四指伸出。 話說當年有成都知青想回成都,但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成都。回城時就去天府廣場轉悠,排解愁悶。自然要去毛雕像前瞻仰,想從毛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就圍著毛雕像轉,轉著轉著,忽然注意到
Thumbnail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Thumbnail
1992年,我在荷蘭和哈恩先生──或者應該說是小泉先生──第一次相遇;2007年,我寫了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情。昨天,又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2011年出廠的MacBook pro 13伴我走過十年的時光 也到了要與MacBook Pro 2011筆電分開的這一天。有點感傷,卻也因為它可以繼續為新主人服務、帶給她更好的生活而欣喜。
Thumbnail
過去台灣出版的繪本絕大多數是虛構的童話故事,如今很開心有這麼一套以世界上發生的真實事件所改寫的精彩故事,在感動之餘後面還附上背景知識與行動的策略,我相信這些由愛所召喚的知識及體會,將會改變孩子,往更美好更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
Thumbnail
成都的天府廣場有一尊毛雕像,很高大,估計有10多米高,一支手向上揮,另一支手背在後面,大姆指掖著,其餘四指伸出。 話說當年有成都知青想回成都,但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成都。回城時就去天府廣場轉悠,排解愁悶。自然要去毛雕像前瞻仰,想從毛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就圍著毛雕像轉,轉著轉著,忽然注意到
Thumbnail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Thumbnail
1992年,我在荷蘭和哈恩先生──或者應該說是小泉先生──第一次相遇;2007年,我寫了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情。昨天,又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