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文章,尤其是記敘文,第一步通常學的就是文章的結構,也就是:
起因——經過——結果
這也是一般學校課堂要求他們寫文章時的設定。例如:
《去年暑假的回憶》
第一段: 回憶法點題(物件,場景)
第二 段 起因
第三段 經過
第四段 結果
第五段 點題+感受
課堂指定孩子要在文章的第二段至第四段包含四種描寫:心理描寫、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
問題是,是否依照這結構寫文章,就可以寫得好呢?用另一種角度詮釋這問題:在沒有進一步的指引下,孩子要依照這結構把文章寫得引人入勝,有多大的可能?
事實上,有不少家長跟我說,孩子不懂得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似乎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孩子,本身就是有寫作的天賦。誠然,寫作本身是一種文學藝術,不可能像模具般,製作出一模一樣的作品來。可是,孩子究竟能不能在文學創作上有所發展,決不可憑年幼時的作品蓋棺定論。因此,要在一切以先,須仔細探討一個問題:
甚麼是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就像棋盤,棋子怎樣放在棋盤上,都是有所規定的,文章結構亦如人體,基本上可分頭、胸、腹及四肢,結構既定,才能合道甚麼「部位」放甚麼材料。文體不同,結構亦會有所分別。然而一個棋局能夠千變萬化,一個人可以扭動身體,或運動,或跳舞,做出各種優美的姿態,重點不在於「結構」,而在於「運用」。就文章亦然,「怎樣運用」就是佈局的問題。我們需引導孩子瞭解怎樣在文章這個棋盤上學習千變萬化的佈局,才能使讀者投入其中,透過文字得著無窮的樂趣。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佈局就是:
主角的問題/欲望 —— 衝突的情節/解難的過程 —— 大團圓結局/引發新問題
很多孩子寫文章,都會忽略文章「主角」其實有甚麼問題或欲望,假如一切如常,既沒有問題,也沒有所思所想所感,就不用把事情寫下來(當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才做的啦),但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由於問題或欲望所驅使才會發生的。因此,主角是誰以及主角有甚麼問題/欲望,就是佈局的第一點要思想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