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道成肉身的重建工程:讀《有身體的教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詩人葬儀社》(The Undertaking : 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的作者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在書中提及一次在喪禮上的經驗,主禮牧師對在場人士聲稱死者的遺體只是沒有價值的軀殼,這話惹來家屬的一記耳光。我也聽說過在一些喪禮上,負責講道的傳道人都會以人的身體只是負載靈魂的軀殼,全然沒有用等等的話,來闡明已死之信徒,其靈魂已被上帝接收。坦白說,這不僅不能讓人明白信徒如何能「安息主懷」,而且叫人覺得信徒只強調他們看不見的靈魂,對人的身體毫不尊重。我相信很多信徒並非不明白「身體是聖靈的殿」這道理,亦不是有意冒犯已死之人,只是他們過於側重人的靈,便容易墮入靈肉二元論(body-spirit dualism)的窠臼,這是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在他的著作《有身體的教會》(Incarnate: the body of Christ in an age of disengagement)中對現代人身處肉身疏離的世代中所強調的論點。


福斯特牧師從人在網絡世代中的生活形態說起,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隨著生活網絡化而導致肉身的疏離,他舉出色情文化、喪屍文化、吸血鬼文化等等指出「道德去肉身」的現象,亦引述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觀光客」論調,藉由無止盡的篩選經驗,逃避對任何形式的意識形態或信仰給予堅定的承諾。福斯特指出,與社會疏離與物化他者所引致的脫離肉身的經驗,最終導致詆毀、貶損、害人與霸凌。他認為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重新打造一個「道成肉身」的架構,消弭生活中脫離肉身的潮流與壓力。(頁53)


福斯特這種論點,使我想起韓裔德國社會哲學定韓炳哲在其著作《愛欲之死》中提出的「愛欲」與「色情」的分別,就是在於前者具有他者性、否定性,而後者則是缺乏他者性,只有過度堆砌的展示性、肯定性,一如博物館展示物品,摧毀了物品的崇拜價值,當我們成了遊人,瀏覽博物館的物品時,就成了觀光客,創造出「非定點」,朝聖者與聖殿則連結著「定點」,這跟福斯特在書中引述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主客關係」論點相近。布伯指出「我與你」是主體對主體的關係,「我與它」則是主體對客體的關係,我們只有在「我與你」的關係中才會覺察彼此的存在與連結。「我與它」的關係是高度機械化的,一如韓炳哲所說的,是肯定性的、展示性的,屬於色情而非愛欲。假如今天弟兄姊妹視上帝與自己的關係並非「我與你」,而是「我與它」,就算多努力參與崇拜或教會事工,恐怕都會把上帝置於一個展示的位置,所謂的「敬拜」都會變成「無的放矢」,我們好像「擁有」上帝而不是真正跟祂建立「我與你」的關係。按福斯特的說法,「擁有」就是物化的手後,「看見婦女就動淫念」就是這種意思。


福斯特在書中多次引述魯益斯對道成肉身的詮釋,魯益斯認為道成肉身分三方面,一是仿效道成肉身的模式,二時藉由其源源不絕的力量得力,三是參與宣道使命。在第一方面,他以手肘學習(elbow learing)為喻,指出我們能學習道成肉身的上帝並非靠知識與權力,而是像跟從師傅一樣,一步一腳印地學習祂的榜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跟祂建立關係,從而學習真正的順服。我有幸在事奉的生涯裡,跟從多位牧者學習服侍,就是那種像實習生一樣,在「師傅」身旁聆聽、嘗試,亦會跟他們討論,然後實踐。福音書裡記載門徒跟著耶穌在加利利過著隨走隨傳的生活,也就是手肘學習。現今網絡資訊發達,好處是跨越地域的限制,都可以學習聖經知識、交流信仰經驗,甚至做到全球宣教的工作,然而信徒的屬靈生命素質有沒有隨之而大大提升呢?還是逐漸失去道成肉身的學習呢?


韓炳哲認為現今奠基於數據的肯定性科學(亦即所謂的谷歌科學)疲於校準和比較數據,只會不斷製造資訊,過量的肯定性,不過就是噪音,這樣最終導致理論危機的出現。這種情況,既無法帶來深刻見解,亦無法揭櫫真理;膚淺的知識缺乏認知與見解,而認知與見解建基於經驗。韓氏在其書中沒有繼續闡釋他說的經驗或體驗,而福斯特則引述腓力.薛德瑞克(Philip Sheldrake)的話:「唯一配稱基督徒的靈性塑造,必然會在公共領域中有所行動與作為。」(頁157)這話針對現時普遍的「度假宣教」與「公益旅遊」,這現象能能回應「觀光客」論點,當信徒在宣道行動中沒有學習道成肉身,無疑在「消費」福音。


福斯特認為信徒要重建道成肉身的架構,必須建構更好的救恩論,就是正確的替罪羊觀念(Scapegoat),只有認定耶穌才是終極的為世人的罪而捨命的羊,而非一時的替罪者,並勝過死亡帶來永恆的盼望,我們才能發現所有的欲望如不是終極指向獨一真神,就無疑把欲望置於展示的位置,只一心擁有,而不是與上帝建立「我與你」這種愛的關係。


福斯特這本《有身體的教會》帶給我們一種新的視點,就是我們這群活在末世的基督徒,不能脫離肉身成為基督的見證,不能因為怕失見證而不以行動宣道,我們要建立健康的教會,不等於不會生病,而是懂得在病患之中與上帝建立「道成肉身」的關係。在此引述2006年英國聖公會「有信仰的城市」報告書,報告指出一個健康且願意付出與奉獻的信仰的特徵包括:1.放大想像力;2.教導並鼓舞人實踐智慧與聖潔;3.開啟通向新事物之門;4.深化人的同情憐憫。這並不是教會有甚麼能力,而是作為一條管道,讓基督的香氣親自吸引一群不完美而滿身罪污的人通過管道走向基督的完美與聖潔之中,跟他聯合,祂就在「我們」這個群體中活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2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闡述其意義療法如何幫助人們面對苦難,尋找人生意義。書中提及苦難如同毒氣,瀰漫人的靈魂,而意義療法則能協助患者發掘生命的意義,重建尊嚴。作者並將此療法與宗教信仰結合,指出教會在協助人們尋找生命意義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闡述其意義療法如何幫助人們面對苦難,尋找人生意義。書中提及苦難如同毒氣,瀰漫人的靈魂,而意義療法則能協助患者發掘生命的意義,重建尊嚴。作者並將此療法與宗教信仰結合,指出教會在協助人們尋找生命意義的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探索靈魂的領域,一個古老而深刻的議題,許多宗教、哲學和文化都有關於靈魂的概念。在許多信仰中,靈魂被認為是人的精神本質,是超越肉體的存在,可能具有不朽性和超自然特性。這與身心靈的靈性成長有著密切關聯。 靈魂和心是兩個相關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常常在哲學、宗教和心理學等領域中被討論和探索。
Thumbnail
探索靈魂的領域,一個古老而深刻的議題,許多宗教、哲學和文化都有關於靈魂的概念。在許多信仰中,靈魂被認為是人的精神本質,是超越肉體的存在,可能具有不朽性和超自然特性。這與身心靈的靈性成長有著密切關聯。 靈魂和心是兩個相關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常常在哲學、宗教和心理學等領域中被討論和探索。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健康的靈命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健康」的本質。所謂「健康的」靈命是個類比的說法。類比是指用我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概念,例如感官概念,來表達抽象、陌生的概念,以利傳播和理解。藉著類比,我們用比較熟悉、具體、身體上「健康」的概念,來表達靈命上的「健康」,以利描述和評價信仰生活狀況。
Thumbnail
健康的靈命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健康」的本質。所謂「健康的」靈命是個類比的說法。類比是指用我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概念,例如感官概念,來表達抽象、陌生的概念,以利傳播和理解。藉著類比,我們用比較熟悉、具體、身體上「健康」的概念,來表達靈命上的「健康」,以利描述和評價信仰生活狀況。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