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成長是畢生的修練:讀《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大約十年前買了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的經典作品《幸福童年的祕密》,覺得她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寫下這麼顛覆性的學說真的很了不起,直到去年買下她的兒子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撰寫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既驚覺一位畢生受到嚴重心理創傷的心理學家,如何熬過悲慘童年,卻不幸把創傷轉移到自己的兒子身上的「輪迴式」經歷,亦深深明白卡德與韓斯年合著的《傷痛不代傳》中所描述普通家庭的「祕密」往往構成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言喻的傷痕,要斷絕「輪迴式」的傷害,我們必須作出深刻的反思,更需要學習終身成長的功課。


《幸福童年的祕密》主要探討父母如何投射自身的感受、觀念與夢想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滿足父母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服從」父母的意願而扭曲本身的人格,一如本書的英文版書名《陷在童年的囚犯》所描述一樣,孩子被囚在扭曲虛假的童年之中,無法以真實的自己成長。


愛麗絲·米勒身處的年代正值納綷時期,許多孩子為了壓抑童年的痛苦而活於扭曲與虛假的自我之中,因而作出不同程度的暴力為,那些行為經常以愛國主義或各種宗教信仰的名義發生。那些孩子多數培養不了體驗自身情緒與感受技巧,因為只有在得到另一個人(多數是成人)能夠完全的接受、理解和支持時,他們才能這麼做。她因著自身的經驗,發現孩子很多時候避免失去父母的「愛」而犧牲自己情緒與感受的發展為代價,滿足父母各種無意識的需求。這種情況亦發生在心理病患者身上,他們對治療師的依賴不亞於小孩之於父母。因此她認為不論母親還是治療師,對小孩或病患同理的程度,仰賴於她對自己童年有多少有意識的理解和解脫,否認童年經歷,無疑替自己套上無形鎖鏈。


根據愛麗絲·米勒的說法,在童年已失去自我的人,成年後易患上自戀障礙,其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自大與憂鬱——這會一體兩面的表現,自大背後是無法承受的羞愧感。她引述研究證明憂鬱症病發原因的結論,指出患上自戀障礙者都來自社交隔絕的家庭,感到自己極少受到鄰居的尊重,因而透過團結一致和突出的成就提升自己在鄰舍的威信。


憂鬱症不止是二戰前後普遍病症,在廿一世紀,這個地球村共同經歷大大小小翻天覆地的社會事件與世紀疫症後,憂鬱症更好像巨蟒一般纏著全球人類,社會問題由政治到政策,由教育到宗教文化,都是這條巨蟒肆虐的場景,最終蔓延到核心場景:家庭。據愛麗絲·米勒的論述,一個快樂的家庭並不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三綱五常,因為憂鬱真正的反面不是快樂和沒有痛苦,而是充滿生命活力,擁有能夠體驗一切自發情感的自由。


為了逃避真實的自己,容易以不同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和宗教層面)來偽裝自己,這對成長是毫無助益的,更會鞏固扭曲而虛假的自我形象。這不啻是愛麗絲·米勒對自身童年經歷的反思,可惜的是,她終究未能逃離那個受傷害的童年陰影,並將之延續到兒子的童年。馬丁·米勒在兒時跟父母有著不可量度的距離,他被父母無緣故地孤立,他跟父母沒有共同語言,他聽不懂父母的對話,成了他們之間「沉默的觀察者」,及至他成長,母親對他擇業往往持批判與控制的態度,自己卻不能接受兒子的批評。她在無形中把創傷投射到下一代。


馬丁·米勒,她的兒子在《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中親述母親在童年時因為要隱藏其猶太人身份以避過納綷黨的拘捕,偽裝成波蘭人的經歷,那段時期她母親拒絕否認其猶太人身份,致使愛麗絲·米勒和她的妹妹身陷險境,這使她一直對母親心懷怨恨。馬丁·米勒閱讀母親的名著時,感到人沒有幸福完美的童年不止在於未能擁有完美的父母,也在於未能身處理想的時代;而想要療癒童年或家庭傷痛的人,如只一味控訴與抱怨,恐怕終身不能被治癒。愛麗絲·米勒因她母親的緣故而產生的童年創傷,促使她寫下相當重要的著作,卻把傷痛延續到兒子身上,使他的童年亦帶著創傷,而他卻成為了心理治療師,更寫下本書,某程度被視為親子和解之作(蘇絢慧語),除了從她兒子的角度可更了解她對兒童成長的想法外,亦讓我們更立體地看待一位心理學大師如何「能醫不自醫」,卻沒有影響她在兒童心理發展學說所建立的重要價值,讓我們彼此提醒與守望,孩子的成長跟成人的成長並無二致,走在人生道上,不論年紀孰小孰大,輩份孰輕孰重,學歷孰高孰低,在主面前人人平等,而且都要獨立成長,並且畢生都在學習成長,直至朝見祂的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4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闡述其意義療法如何幫助人們面對苦難,尋找人生意義。書中提及苦難如同毒氣,瀰漫人的靈魂,而意義療法則能協助患者發掘生命的意義,重建尊嚴。作者並將此療法與宗教信仰結合,指出教會在協助人們尋找生命意義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闡述其意義療法如何幫助人們面對苦難,尋找人生意義。書中提及苦難如同毒氣,瀰漫人的靈魂,而意義療法則能協助患者發掘生命的意義,重建尊嚴。作者並將此療法與宗教信仰結合,指出教會在協助人們尋找生命意義的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本精彩的懸疑小說,從三個女性角色的故事出發,發展出盤根錯節的劇情,引導出意想不到的結局,也探討了家庭環境對她們的行為和人生選擇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本精彩的懸疑小說,從三個女性角色的故事出發,發展出盤根錯節的劇情,引導出意想不到的結局,也探討了家庭環境對她們的行為和人生選擇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我的家庭健全 生理需求無虞 有遮風避雨的安全居所 照顧者會關心我是否吃飽穿暖 我什麼都不缺 我更是清楚知道家人們愛我 但我感覺並不幸福… 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可是我真的很沒有安全感 我甚至為不知足的自己羞恥 我不懂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長大的過程至今 上述內容是否戳中你的心聲? 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這本書
Thumbnail
我的家庭健全 生理需求無虞 有遮風避雨的安全居所 照顧者會關心我是否吃飽穿暖 我什麼都不缺 我更是清楚知道家人們愛我 但我感覺並不幸福… 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可是我真的很沒有安全感 我甚至為不知足的自己羞恥 我不懂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長大的過程至今 上述內容是否戳中你的心聲? 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這本書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