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攬民心,實現文治
宋太祖接受陳橋兵變的時候,提出了兩個條件(1)不加害後周皇室與高官;(2)不在開封府(宋朝首都)內燒殺擄掠。這兩項後來也都確實遵守了。太祖即位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王朝,在趙普的建議下,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戲碼,太祖某天宴請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將領,
宋太祖對將軍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後,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
此話令眾將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
宋太祖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縱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
眾將惶恐異常,於是請示太祖指引明燈。
太祖說:「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地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女,歡樂以安享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眾將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
第二天,各位將軍就稱病請辭,宋太祖一一批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
於是太祖把軍隊歸入禁軍,由自己的親信統領。始於安祿山之亂的藩鎮,至此告一段落。太祖將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夥伴趕出權力中心,並將自己的王朝託付給文官們,而這些文官也不負所託,不僅創造了全新的風氣,也撐起了宋朝長達三百年的江山。
大家看一下宋朝開國的皇帝畫像以及北宋滅亡時的宋徽宗(圖皆取自中文維基百科),就不難察覺哪種由武轉文的氣息。
太祖死後由其弟趙匡義即位,因避趙「匡」胤諱,改名趙光義,廟號太宗。宋太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與清朝的雍正類似。太宗最重要的舉措當推擴大並完善科舉制度,全宋朝最聰明、最有才能的人都經過科舉考試篩選出來。科舉出身的官僚與晚唐五代因軍閥崛起的人不同,科舉官僚不會有號令天下的野心,他們一心一意只想出人頭地,奉獻朝廷;不僅如此,他們也很保守,盡一切力量維護王朝體制,讓他們得以發揮。
澶淵之盟
宋朝有四京,偶爾會在詞篇中出現,這四個重要的城市分別為東京開封(首都)、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以及北京大名府,大名府是前一篇介紹到的魏州,是歷史悠久的軍事重地,也是宋朝抵禦契丹南進的重要據點。應天府是過去的宋州,也是太祖發跡之地,宋朝國號便由此而名。
太宗立儲過程也是經過一番折騰,最後由三子趙元侃(ㄎㄢˇ)即位,是為宋真宗。真宗最重要的一件事蹟是簽定了澶(ㄔㄢˊ) 淵之盟。真宗即位之初,北方的契丹就不斷進犯邊境,後來契丹大舉南犯,契丹的皇太后與皇帝親征,當時宋朝的宰相寇準也奏請皇帝御駕親征,因此真宗也到了戰爭前線。其實當初寇準也是無意開戰,出兵只是為了議和,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議和,怕被冠上賣國賊的帽子而被彈劾。兩軍只是小範圍的交戰,後來宋朝派使者前往契丹談和,最後,契丹撤兵,雙方避免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議和的條件是宋朝每年給契丹銀二十萬兩,絹十萬匹,這對宋朝根本是無足輕重的支出,同時雙方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而非像以往的王朝總是認為其他國家都是小弟來進貢的。這份澶淵之盟,直到宋徽宗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毀約為止,為宋朝奠定了接下來一百二十年和平發展的基石。
隨後宋朝便展開了由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改革,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種「先憂後樂」的精神,是自宋到清末士大夫的精神寄託。
唐代科舉考試允許考生事前請託,考生會把平常寫的文章進呈給考官;宋真宗時禁止考前請託,考官只能依造匿名的考卷打分數,為了因應全天下考生考試,印刷術在宋朝有了突破性的創新,這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詳述。到了歐陽修擔任考官的時候,科舉考試要求以古文作答,蘇軾、蘇轍兄弟以及張載與呂惠卿等後來挑起時代大樑的許多人才,都在這次一舉中第,這年(西元1057年)的科舉為後來的宋朝帶來了決定性的改變。
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參考書目:《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小島毅,譯者:游韻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