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億:北宋的滅亡 既亡於戰略 也亡於執行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北宋仁宗的時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恐怕老百姓過的最好的時期。仁宗在位42年,但卻是一位不怎麼作為的皇帝,大事小事都讓專業的官員去辦理,而他悠閒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與大臣們淺唱低吟。放手讓老百姓自己去搞經濟。老百姓也不擔心官府的騷擾,不擔心受窮。大臣提意見也不怕衝撞皇帝。所以社會的氛圍比較開放。文化昌盛。更關鍵的是,他與遼國修睦,執行歲幣政策。也就是拿錢買來了和平。雖然在傳統的觀點看來感覺很屈辱,但這筆賬算起來,還是划算的。仁宗自己說:給錢雖然騷擾到百姓,但卻是長期的事情,而一旦打仗,就會頓時引起凋敝,兩害相權當然取其輕。
因為邊境安定,內部祥和,日後有人回憶仁宗這個時期,寫詩: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邊將沒有戰功,而官吏也沒有什麼作為。但社會卻為之安寧,也就是中國傳統政治最推崇的所謂無為而治的境界。仁宗不是沒有打仗,他在位期間,西夏立國,照例必須要去打,可是打不贏,不但打不贏,因為西北的戰事,也一度使遼國趁機騷擾邊關。後來,解決方案還是給錢。
北宋社會穩定而且富裕,這點歲幣支出,確實沒有傷筋動骨。而對於遼國而言,他處於相對荒涼的地區,經濟遠不及宋朝發達。如果沒有北宋這點歲幣,確實只能靠打仗維持生計。既然拿了錢,那也樂得輕鬆。受北宋強大的文化感染,遼國其實也迅速的中國化,他們也沒有當年那個馬上民族的彪悍勇武的精神。既然坐著有錢拿,當然願意相安無事。
仁宗同期的遼國道宗做太子的時候,其實混在使者的團隊中來過宋朝,當時就被仁宗看出來了,但卻不動聲色,領著他參觀內廷,見過皇后。最後等他離開的時候,仁宗才抓著道宗的手道破,他說我們宋遼是一家人,要記住我們之間的情誼,善待國人。仁宗死後,道宗大哭,道“四十二年不知兵矣”
說是這麼說,但兩國其實還是有心結的,心結就是之前丟失的所謂“燕雲十八州”。宋之前五代十國中國大亂,當時被視為中國天然屏障的華北地區燕山山脈防線,陸續掉入契丹民族之手。這對於日後宋的防務而言,始終就是大患。宋開國之初,太宗皇帝想憑著當時新興國家銳不可當的士氣一舉拿下這塊國土。兩次攻遼,結果大戰最終不敵。太宗本人也遭受箭傷,也因此最終不治。宋對遼的攻勢也至此結束,宋遼就此攻守異位。
歷史上漢民族建國,始終不能擺脫北方民族的騷擾,所以一般建國之初,最盛之時都是對北方用兵為己任,也由此建立武功,有時候到了不惜窮兵默武的地步,比如漢武帝。唯獨宋時期,最好的時候,卻是放棄北方的。一方面,用錢贖買到和平,邊患不足為害是一方面。而更關鍵的是,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家。一改之前中國重視武功的傳統。
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惡果對於宋朝的統治者印象太深,加之宋朝開國皇帝也是通過黃袍加身的軍事政變的方式獲得政權,所以宋朝統治者對於將領的防範始終不敢掉以輕心。畢竟北方民族頂多騷擾邊境,而內部一個軍事政變就能顛覆國家。所以從起初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決了軍頭們的威脅,而日後宋朝也刻意不重視武將。改唐朝的府兵制為募兵制,將軍事力量抓在中央手上,儘量消除將領個人的權威。最終使將領沒有造反的力量,但反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缺乏上下團結一致的訓練和磨合,北宋的部隊,雖然養兵花了國家不少財政,但也就剩下徒有其表,這從北宋滅亡前一些列的軍事行動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國家承平已久,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官僚習氣。使制度上弊病百出,而得不到修正。也逐漸導致財政上的問題,經濟上發生困難。但北宋恰恰是一個不斷進行制度討論的國家,有范仲俺王安石一系列或溫和或激進的官員進行制度改革,調整方針。還有一大批保守勢力對改革的結果進行導正。但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漸而就忘掉政策討論的初衷,而進入黨爭意氣用事的地步。之前,王安石司馬光這些人雖然政見不同但還是朋友。後來,就搞的有點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意思。所以北宋很多制度上的努力沒有使之更加進步,反而一步步的進入衰弱。
党爭之禍,在於官員更加墮落。這時候,一個藝術品位極高的皇帝徽宗繼位。徽宗皇帝趣味高雅,但很需要花錢。於是徽宗的用人標準也就剩下了,誰能幫他賺錢,以及誰能幫他把錢優雅的花掉。很不幸,這兩種人物,都成了北宋王朝最壞事的官員。他們從根子上動搖了宋朝的基礎。花樣百出的斂財使財政凋敝,而所謂花石綱採買更是禍亂江南導致民怨。
所以北宋當時的問題是,他有統一的問題,他的經濟發達,他的官員腐敗,他的軍事徒有其表,而皇帝好高騖遠,大臣則揣摩上意,不惜欺上瞞下。日後看北宋末年已經是問題重重。有些地區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但對於京城而言,這些東西都非常的遙遠,皇帝建設他的藝術品味集大成的艮嶽。一派祥和景象,誰會在乎千百裡外被花石綱搞的不勝困擾的江南人方臘預備他的起義。
而就這樣的此時此刻,卻有一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戰略奇謀被醞釀出來了。以致皇帝在現實中除了建設他規模浩大的人間勝景知己,也想像到自己超越祖宗的不世奇攻將會留下何等不得了的歷史定位。
西元1111年,童貫代表徽宗皇帝出使遼國,童貫是太監,就有人批評閹人出使他國不祥。皇帝替他解釋,說童貫立有軍功,是遼國的皇帝指名想見他。童貫權傾一時,到底還是被人瞧不起。所以童想立功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遼國時候,一天有一位遼國人馬植來拜訪他。馬是遼國的大戶子弟,但宋史書上對這人毫無好感,認為他在遼國一定是闖了什麼紕漏想從遼國脫身。馬植拜訪童貫,他問宋想不想要燕雲十八州,想要的話他獻了一個奇謀,他說宋不如與遠在東北新起的金國聯手,一起合擊遼國。這個事情,童貫一聽就很喜歡。建立功業,有的人就是想走捷徑。童貫領馬植一起回國。馬植改名李良嗣。回國後,徽宗皇帝很喜歡這個想法,賜姓趙。於是可以說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個人物趙良嗣就此登場。金與宋陸路隔絕。於是趙獻策從海上過去。幾經周折,宋還真與金聯繫上了。
關於聯金攻遼的計策,宋朝內部其實是很多反對意見的。主要覺得遼和宋百年修好,基本無害。聯合金去攻打遼是背叛之舉。道義的問題還在其次,問題是,金比遼更像野蠻人,把一個相對和平的遼國去掉,然後直接面對一個野蠻勇猛的金才是真正的大患。而另一派的意見則是,燕雲十八州是中國故土,夙願已久。其次,即便不聯合金,遼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到時候還是要直接面對金。不如現在就合作起來,還能即可獲得利益。後來贊成派大於反對派,聯盟開始。
問題是,即便是宋開始與金聯繫。但之間,前前後後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導致宋在談判過程要麼是自顧不暇,要麼就是意興闌珊。再然後就是在很多枝節與文本上糾纏。兩國商議合擊遼國,這邊金國一路所向披靡。而宋這邊卻遲遲沒有動靜,不是宋不想動,而是問題不斷。比如內部發生方臘起義是意外的插曲。等到宋真準備出擊的時候。結果還是被已經奄奄一息的遼國擊潰。宋的戰力自此在金面前暴露無遺。
當然,宋最終還是收復了燕京。這從謀劃合作開始,已經過去了十三年,也與最初計畫相之甚遠。再接著,一年不到的時間。金國起兵攻打汴京,期間曲饒,也是經過一年時間,北宋被金滅亡,徽欽二帝,被金兵俘虜掠走。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一個朝代,竟以這種方式滅亡,叫人唏噓不已。
是的,我最近讀的書是郭建龍先生的《汴京之圍》,恰好我也在讀明代陳邦瞻所撰的《宋史紀事本末》。郭先生的文筆淺顯易懂,事無巨細娓娓道來。兩者相互輔助,算是不錯的閱讀體驗。
事後看,李良嗣作為遼人,其實是不懂得大宋朝的體制與社會風氣。他計謀的基礎,應該是依據一個果斷勇武的國家力量,既要積極進取,也要有合理的機能效率。李良嗣雖然歷史評價不好,但總體而言,卻是宋朝談判代表中相對難得的盡職官員,他雖然不受金國人待見,但也算堅持崗位,據理力爭。等到大功告成,李甚至想就此退隱,卻被徽宗皇帝硬生生留任,這也導致一年後,作為大宋朝大禍臨頭的導火索,被處死。
畢竟沒有馬植之謀,金恐怕不會那麼快識破宋的虛弱,滅遼之後,幾乎馬不停蹄滅宋。而宋,本就沒有執行之力,就不該定出出乎能力的戰略,問題是,這個能動員舉國之力為皇帝建設艮岳的時代,繁花似錦,紙醉金迷。處於空前絕後的自信當中,
他怎麼會覺得還有什麼事情自己不能執行的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86內容數
    <p>我是許億,江蘇人,以胖子自居。從事地產行業。除此以外,算是一個時評作者,也寫了大量關於臺灣政黨之間的文章。我會談兩岸、談歷史、談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更擅長的是如何將資訊雜燴,即是將不同的食材燴成一道下飯的菜。</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因為經歷過歷史與文化的斷層,所以我們更著急一點,更願意三步並作兩步,插隊是有本事,暴發戶是因為天才。從歷史上來看,宋代開始的平民社會取代了門第社會,只要肯努力,即可飛越龍門。
      鯊魚出現的時候,有人看到了危險。 而有人,看到了魚翅。
    一部《西遊記》,看到的全是如何讓自己人上位的曲線成功
      王子猷雪夜訪友,已經到了這個位置,這個點了。興之所至,何必一定做到極致呢。 真正牛逼的人物。便是把可以跨進去的那只腳再拔回來。從容面對,不計得失。
    很多時候 我們用複雜的手段追求簡單的心境
    柯文哲說,一個病人到訪,醫生往往會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看大體症狀進行臆測,然後再 根據具體的檢查進行診斷。而今市面上的民調只是臆測步驟。如何看這個民調呢,不是看自己的當選幾率,而是看,問題出在哪裡。民調可以看出世相的問題,
    因為經歷過歷史與文化的斷層,所以我們更著急一點,更願意三步並作兩步,插隊是有本事,暴發戶是因為天才。從歷史上來看,宋代開始的平民社會取代了門第社會,只要肯努力,即可飛越龍門。
      鯊魚出現的時候,有人看到了危險。 而有人,看到了魚翅。
    一部《西遊記》,看到的全是如何讓自己人上位的曲線成功
      王子猷雪夜訪友,已經到了這個位置,這個點了。興之所至,何必一定做到極致呢。 真正牛逼的人物。便是把可以跨進去的那只腳再拔回來。從容面對,不計得失。
    很多時候 我們用複雜的手段追求簡單的心境
    柯文哲說,一個病人到訪,醫生往往會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看大體症狀進行臆測,然後再 根據具體的檢查進行診斷。而今市面上的民調只是臆測步驟。如何看這個民調呢,不是看自己的當選幾率,而是看,問題出在哪裡。民調可以看出世相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變法圖強 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距離王安石變法[1069年]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所進行的變法原本目標在於「富國強兵」,國家因文吏人數的逐年澎漲、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政效率;加上土地兼併、地主逃稅等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亟需解決,加上建國初期為了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晚明因為邊疆戰事屢戰屢敗,財政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屢次請求天啟皇帝掏出私房錢應急...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變法圖強 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距離王安石變法[1069年]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所進行的變法原本目標在於「富國強兵」,國家因文吏人數的逐年澎漲、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政效率;加上土地兼併、地主逃稅等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亟需解決,加上建國初期為了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晚明因為邊疆戰事屢戰屢敗,財政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屢次請求天啟皇帝掏出私房錢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