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徐淑賢:戰爭下的新知識學霸——古典詩人黃洪炎與《瀛海詩集》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在這個標榜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身處於知識量爆炸的浪潮當中,每天都要掌握新的資訊,可能下一秒就有一波席捲全世界的跟風出現。世界的變動,如今看來稀鬆平常,不足為奇。

  但是,伴隨著殖民統治而來的「現代化」,對於日本時代的臺灣人來說,是一種彷彿踏入另一個次元的日常體驗,無論是物質生活的提升、生產技術的革命,甚或是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與挑戰,每一項變化,都在引領甚至逼使人們思考,自己在新時代當中的模樣,自己是誰,文學是什麼。

  時間回到1940年的臺灣,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印刷出版的紙料匱乏。但是,有一個漢、日雙語兼長的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臺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王友芬、洪寶昆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

  這本詩集網羅了400多位曾在日治時期臺灣以漢文寫作的古典詩人,編錄3000多首詩作,並按照詩人們所居住的行政區與姓名筆畫排序,居住在海外者則另附一類,堪稱日治時期的「臺詩三百首」,不僅在當時被視為延續臺灣文化的「一線光明」,也是今日我們認識臺灣漢詩、摸索臺灣古典詩人的入門磚。


為了融入新時代、新秩序,日治時期的漢詩人已經不能只待在家教書維生或學詩,許多人就這樣踏上了斜槓青年的旅程。

  生活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依照出生的時間,與他所接受教育體制(傳統書房教育/新式學校教育)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世代。分別是在1860年左右出生的第一世代;1885年左右出生的第二世代與1910年前後出生的第三世代,三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中、日文熟悉的程度,以及對現代、傳統文化的認知。

  由於殖民官方對於「漢文」的漸進式禁止,想在日治時期當一個漢詩人,從在家就可以教書維生、寫詩抒情的單純,慢慢走向必須融入「新社會」謀生,寫詩、學詩變成嗜好的斜槓生活。最能體會這種轉變的,就是如黃洪炎一輩,身處於第二世代與第三世代之間的人了。

  1896年在南投名間出生的黃洪炎,學經歷非常多元。他在1914年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兩年後考上公學校教師檢定,就在南投的集集、皮仔藔(今皮子寮)、草鞋墩(今草屯)公學校任教。後來轉任南投廳通譯,之後又當了8年中寮庄(今中寮鄉)庄長。工作之外,黃洪炎跟隨臺中櫟社重要社員莊太岳學習漢詩,又透過講義自學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文學科,還參加產業組合(類似今日各地的信用合作社)所舉辦的高等講習會,甚至成為草屯信用購買組合的理事,完全就是一個教育、經濟與文學的三刀流!

raw-image

  對黃洪炎來說,他生活在一個新知識與古典文學交鋒的時代,他既是傳統文化的承續者,也是殖民現代性的接收者。他兼長漢詩、日文、中文,離開公職後,轉往《臺灣新民報》工作,更長期擔任該報漢詩欄的編輯,與林獻堂、《臺灣新民報》、《詩報》關係深厚,是中臺灣漢詩圈的中堅分子。

  黃洪炎與他同世代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具有漢詩文能力的同輩們,不僅積極汲取新知識、面對新世界,也不忘贊助、參與文壇,不斷透過文化的深化,為社會前進投入薪火。成長過程經歷新舊文學論爭的他們,對古典詩的標準與改革有自己的評價,檢討過去擊缽吟創作過度爭奇鬥技、流於競賽遊戲的問題,認為古典詩創作的核心應為寫實與表述心聲才是。

  1937年起東亞局勢走向戰爭,臺灣一連串廢除公學校漢文課程、廢止漢文欄、書房教育消失的政策,讓他們的危機感更加沈重。因此自1940年春天起,由王友芬、洪寶昆的提倡、王箴盤、蔡三恩、陳寄生的贊助、黃景南的校對,以及遍及全臺各地詩友的協助募集,黃洪炎開啟了編輯一部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佳作的大門,以搜羅具有豐沛情感的古典詩創作為己任,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輯錄全臺400多位詩人及其照片,總計3000多首的詩作。那可是紙張受到控管的年代,他們卻克服物資短缺的困境,出版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更邀得臺中林獻堂題字,臺北黃純青、黃水沛撰序,另有多位詩人為此書題詞。連居住在臺南的吳新榮都於日記裡提到自己趁冬日閒暇,閱讀《瀛海詩集》打發時間,可見此書在島內知識圈的火熱程度。

raw-image

  然而,古典詩在戰爭期臺灣的處境,並未如《瀛海詩集》的流通般順利。1943年4月,林獻堂為姪女、姪女婿遇海難所撰寫的詩作遭到禁刊。同年10月,櫟社欲出版創社40週年紀念的《櫟社第二集》又被官方以「不應時局」為由禁止發行;同月,黃洪炎也因哮喘病故。時局的壓迫、戰友的逝去,似乎都在宣告詩壇黑夜的到來。

  值得慶幸的是,臺灣古典詩人們的文化接力,並沒有被如此惡劣的情勢打倒,直到戰爭結束,臺灣政局再度改朝換代,曾經協助校對《瀛海詩集》的黃景南,在1951年與大陸來臺文人創刊《臺灣詩壇》,並在《自立晚報》的「自立詩壇」與「藝苑」擔任編輯。當初鼓勵並協助黃洪炎募集詩稿的王友芬、洪寶昆等人則承繼日治時期的《詩報》傳統,在1953年創辦《詩文之友》。

raw-image

  這些兼長雙語、嫻熟新舊知識的古典詩人們,在戰後努力地以古典詩為根基,與大陸來臺文人/政治人物進行交流,在國家語言由日文斷裂為中文,諸多新文學家因語言轉換而喪失書寫能力之際,他們汲取過往經驗,持續透過創作、出版、流通的團體戰,拓展臺灣古典詩創作,為臺灣文學維繫著脈動與希望。


★作家小傳

黃洪炎(1896-1943),南投名間人。曾向鹿港莊太岳學習漢詩文兩年,公餘之暇,頗好吟詠。1940年,黃洪炎好友王蘭谷與洪夢若提議刊行「臺灣詩人名鑑」以蒐集臺灣詩人之佳作,由黃擔任編輯,王、洪兩人協助向各界勸募。總共蒐集了四百多位詩人,三千多首詩作,大部分為閒詠詩,但亦有擊缽詩,因有詩友覺得原訂書名不雅,故改為《瀛海詩集》。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徐淑賢 花蓮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生。曾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 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201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Thumbnail
到宜蘭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意外發現有「高信疆《紙上風雲》& 阮義忠《映象之旅》」聯展。 在我們那個年代,高信疆是台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他的擘畫下,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成了當時華人知識份子、藝文界人士注目的焦點與一展身手的舞台。 看著當年「人間」副刊那熟悉的充實版面、涵蓋面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
Thumbnail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Thumbnail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Thumbnail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Thumbnail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高中選文作者的相關作品 徐志摩 琦君 張愛玲 簡媜 鄭愁予 余光中 黃金川 徐國能 羅志成 楊牧 黃春明 洪繻 蔣勳 張李德和 夏曼藍波安 賴和 詹宏志 王溢嘉 洪醒夫 黃信恩 廖鴻基
Thumbnail
高中選文作者的相關作品 徐志摩 琦君 張愛玲 簡媜 鄭愁予 余光中 黃金川 徐國能 羅志成 楊牧 黃春明 洪繻 蔣勳 張李德和 夏曼藍波安 賴和 詹宏志 王溢嘉 洪醒夫 黃信恩 廖鴻基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