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您了解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三本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如果您想了解那些使用中國白話文台語文創作的作家,或是發生在1920~1930年代的重要文學事件,例如:新舊文學論爭。不妨翻找陳淑容老師所寫的《「曙光」初現──台灣新文學的萌芽時期(1920-1930)》,當中有簡潔扼要的說明。
若是想了解楊逵吳新榮張文環這些使用日文寫詩、寫小說的作家,或是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藝聯盟」成立、社會主義思潮對文學(家)的影響等事,趙達勳老師的《狂飆時刻──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高峰期(1930~1937)》,應該能讓您找到答案。
假如對「皇民化運動」、「皇民文學」有疑義,或是想知道台灣作家與台灣文學如何在戰爭時期苦苦求生的經過,翻閱李文卿老師的《想像帝國──戰爭時期的台灣新文學》,您將會看到當時戰時體制的高壓,以及台灣人的無奈與奮鬥之情。
當然,還有其他論者與他們精彩的著作,之後我會一一為大家介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據我實際閱讀朱自清作品的經驗,以及朱喬森編製的〈朱自清生平著作編年簡表〉來看,某些文章之所以沒被編進《朱自清全集》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目前我們在市面所見的《朱自清全集》,其實只收錄他少部分作品,許多詩文與論著當初因某些緣故沒被編入,而且後來並沒有隨解嚴而改變。即使中國學者及朱自清後人編纂的選集進入台灣,市售的《朱自清全集》不論是「世一書局」還是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仍舊維持原樣。 是否我對國文課本所提的作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解嚴後,許多中國文學和史學作品湧入台灣,這些作品當中,不少是過去中華民國政府查禁封殺的東西,本文要介紹與評論的吳晗及其代表作《朱元璋傳》,即是一例。
前言 岡田英弘是誰? 在八旗文化出版他的史學著作之前,岡田英弘在學院以外的台灣社會罕為人知。按出版社所附的作者介紹,岡田英弘「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學術上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對於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各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便以《滿文老檔
前言 這幾年台灣出現不少向社會大眾介紹中國歷史的書籍,像是楊照「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劉仲敬《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以及匯集多位日本學者的「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不少作者努力彙整各方的相關研究,並試圖擺脫漢人中心史觀的束縛,對整個中國歷史或者某件史事、某個歷史人物
據我實際閱讀朱自清作品的經驗,以及朱喬森編製的〈朱自清生平著作編年簡表〉來看,某些文章之所以沒被編進《朱自清全集》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目前我們在市面所見的《朱自清全集》,其實只收錄他少部分作品,許多詩文與論著當初因某些緣故沒被編入,而且後來並沒有隨解嚴而改變。即使中國學者及朱自清後人編纂的選集進入台灣,市售的《朱自清全集》不論是「世一書局」還是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仍舊維持原樣。 是否我對國文課本所提的作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解嚴後,許多中國文學和史學作品湧入台灣,這些作品當中,不少是過去中華民國政府查禁封殺的東西,本文要介紹與評論的吳晗及其代表作《朱元璋傳》,即是一例。
前言 岡田英弘是誰? 在八旗文化出版他的史學著作之前,岡田英弘在學院以外的台灣社會罕為人知。按出版社所附的作者介紹,岡田英弘「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學術上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對於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各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便以《滿文老檔
前言 這幾年台灣出現不少向社會大眾介紹中國歷史的書籍,像是楊照「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劉仲敬《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以及匯集多位日本學者的「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不少作者努力彙整各方的相關研究,並試圖擺脫漢人中心史觀的束縛,對整個中國歷史或者某件史事、某個歷史人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