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與台灣文學相識之路
上個月完成一個累人的案子後跑去台南浪流連幾天,第一次認真逛了臺灣文學館,深受感動之餘在館內販賣部翻到這本朱宥勳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被其幽默而真誠的文筆給吸引,後來就把它讀完了。
本書所提到的九位小說家,我原本只聽過三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其他完全沒聽過,而且前述這三位我也是這一、兩年才知道,其中我更只讀過葉石濤的幾則短篇小說。
身為一位台灣人卻對台灣文學所知甚少,有著既慚愧又憤怒的心情。除了主修台文系或中文系的學生、對台灣文學特別有研究的人,其實大部分的台灣人對台灣文學所知應該都和我差不多,不少人甚至對於「台灣文學」這四個字感到相當生疏:「台灣文學是什麼?台灣有文學嗎?」
我在去年開始對台灣文學產生高度好奇,是因為驚覺自己讀過的小說大多是日本和歐美的翻譯文學,而讀過的台灣小說卻寥寥可數,因此想多讀台灣本土作家的書。一開始我讀了陳思宏、黃春明、陳雪、朱少麟、蕭麗紅等等,這些作家都算是相當知名的當代台灣作家。後來又往前追溯經典文學,而陸續讀了吳濁流、呂赫若,感到驚為天人——台灣文學似乎有一大段空白是我(以及大多數台灣人)所不了解的。畢竟以前學校國文課教的都是古文和外省作家為主,導致大多臺灣人對中國文學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台灣文學卻幾乎全然陌生。
關於本書
每個章節分別介紹一位作家的故事,讓我不僅了解到該作家的生平,還對台灣文學的脈絡有了基本的概念。當初我讀吳濁流和呂赫若的作品時,發現他們都是以日文寫成,再由後輩翻譯成中文,也發現了鍾肇政除了是《臺灣作家全集》的總編,還翻譯了好幾篇小說,就讓我覺得鍾老必定是位重量級人物,將來必須拜讀他的作品。
本書介紹的四位作家: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和陳千武都是經過兩個時代和政權的更迭、被迫要轉換語言來創作。當時國民黨在據台一年後就禁止日文報紙,讓長年受日文教育的台灣人忽然就變成文盲,試想這對人民的打擊會有多大,而對靠文字創作吃飯的作家來說更簡直是世界末日。就算是科技發達的現代,要將一個語言學到精通也不容易,更何況是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不僅要學到精通,還要能創作、寫出通順優美的故事,這必然是需要至少好幾年的磨練(也不一定能成功),有許多作家就因此只好放棄寫作了。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鍾肇政和葉石濤的故事了。在深受語言轉換之苦以及外省作家獨佔文壇、本省作家被邊緣化的時代(更別提黨國體制下沒有創作自由,國民黨大力鼓吹反共文學——關台灣人屁事),這些作家們還是努力不懈地創作。
在第一章《因為鍾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中,鍾肇政率先寄信給當時他所知的幾位本省作家,並集結大家組成「文友通訊」,在那沒有網路也沒有影印機的年代,以書信往來交流、互相討論作品。在那人心惶惶、再小的讀書會都會被監控的白色恐怖時代,這樣的知音互助會實在是太重要也太可愛了,讓我超想加入的(?)。此外,他也不斷勉勵和提拔其他本土作家,集結大家編成《臺灣作家全集》,他簡直是台灣文學的一盞明燈。
在第三章《這個局葉石濤已經布了一輩子之久》中,葉石濤雖很早就以小說家出道,但經歷改朝換代的語言更迭、後來更在白色恐怖時期被羅織罪名而入獄三年,使他創作生涯不得不被中斷。終於復出文壇後,更深耕文學評論,在解嚴前夕出版《台灣文學史綱》,霸氣的為台灣文學史奠定基石。
除了令人感動的北鍾南葉兩老之外,還有在病塌寫作到最後一刻的鍾理和、拉拔許多本土作家的主編林海音、煞氣的詩人陳千武。後半段介紹了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的故事,意外地讓我學到不同派流的故事和境遇:支持自由民主的外省人被國民黨壓迫、因受西方哲學薰陶而支持共產黨,但實際走訪中國就大幻滅,亦有始終堅持統一的陳映真。本書著實是一個正常國文課該編列的教材,我推薦給任何想了解台灣文學、台灣作家的人,這本是很好的入門書,也讓我對我的台灣文學選讀更有方向了。
閱畢日期:20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