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貴族孤獨死,不如好友一起住│談台灣合作住宅的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德國柏林的合作住宅Riverpreefeld的一樓商業空間,可供居民開會或是租借給外界使用。 圖/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提供

德國柏林的合作住宅Riverpreefeld的一樓商業空間,可供居民開會或是租借給外界使用。 圖/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提供

2025年,台灣要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老人,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有一個同學,跟我同時期上來台北。由於外型不錯人也聰明,進入金融業工作。金融業雖收入穩定但是競爭激烈,這行業要注重門面與專業,保養與有專業感的服裝是必備的,所得有1/3要拿來付房租,為了盡快增加收入,下班後盡量排開飯局準備考試。除了上班有同事互動,下班後沒人說話,養了一隻狗陪她過日子,努力一點還能存點錢,每年一次出國開開眼界。雖然過著人稱單身貴族的生活,倒也不是沒打算過成家,只是年紀不小了個性有稜有角,習慣要改變很難,遇到磨擦總想著自由無價,最後價值觀合不來一拍兩散。有天她在自己的小套房感冒發高燒,病得下不了床時,忽然想到日本的孤獨死新聞。

她問自己「我會不會在這裡孤獨死?」

你知道嗎?在德國有一群人,他們住在合作住宅( co-housing)。這種居住方式在歐美頗為盛行,目前日本也在推動。從社區住民到建物設計,從空間運用到本身環境的規劃,他們都投票表決親自參與。 最核心的概念是,能讓住戶積極參與自身生活環境的規劃、實踐與維持。無需經過建商多一層獲利,自然降低居住成本。自己設計空間,不會有你用不到的豪華健身房與KTV等高級公設。你可以與你理念相近,志同道合,對居住有共識的人,經營共同出資、共同投票、共同設計,完成後共同營運的合作住宅。


一張圖秒懂OURs

一張圖秒懂OURs

正在台灣努力推動合作住宅的組織--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簡稱OURs。
因無殼蝸牛運動而聚集一群為台灣居住空間努力的專業人士,台灣的社會住宅即為他們努力七年的心血成果。合作住宅講座這半年我便參與了四次。

記得首次開放分享時,房仲與地產業者一度以為這是炒地皮新商機,火力全開的一直問從德國考察回來的秘書長:「土地不增值這樣怎麼賺?」有土斯有財思維是華人的DNA,長輩們給的理財教育當然不會少了當包租公這一項。而有人即使數十年工作不吃不喝,卻連一個自己要住的地方都買不起,也有人掌握數十間房產,再分隔成小間出租給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學生等族群。台灣的房東普遍不會說的是在面試房客時會篩選條件,像是直接排除身心障礙者、高齡者、單身者、有寵物的房客。
這些人對居住能有多少選擇機會?安居才能樂業,要生活先要生存。

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在全球前三名,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台灣的空屋率名列世界第一,房子又貴又沒人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因是這些應該要進入買賣市場的房屋被收購,持有者等著追價高賺利得,也造成了世界第一的空屋率奇蹟。

合作住宅與現有的商業行為是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合作住宅採取的是非營利組織與合作社的組合,居住者有居住權沒有產權,非營利組織具有諮商與監督合作住宅產權的功能,想成為合作住宅的住民們先向組織諮詢後,以合作社社員的身分先找理念相近的鄰居後建房。遊戲規則之一是不可炒地皮賺價差,因為居住不是商品,是人的生存權利。
合作住宅能夠從頭開始規劃空間的好處是:可以設置高度使用的公共設施,這樣可以節省居民的經濟成本及時間,比如共用廚房、共用洗衣房等,這麼做的好處是你的居住空間會變大,再說年紀大手腳不靈活做菜樂趣減低,有共用廚房跟朋友一起下廚有趣多了。當你可以決定你要住什麼樣的房子,對老後的想像力就無限寬廣~比如德國有合作住宅的規劃就預留照護人員的房間,也能當作社區的照護據點。

看到這裡你是否會有疑問:這在台灣真的可行嗎?
台灣近年來的社會趨勢是高齡少子化、單身家戶持續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1人家戶的比例超過30%。在可預見的未來,獨老、孤獨死等問題都將慢慢浮現。
而台灣60年代就曾出現許多住宅合作社,只是當時合作社功能是社員集資、買地、蓋房子,房子蓋好後產權私有化就解散。現在己經有幾個組織正在進行實驗,如宜蘭實驗學校華德福小學的家長團體一起買地蓋房、新北友善住宅合作社計畫先以承租林口社會住宅的方式,實踐合作住宅的文化。

OURs不定期的在慕哲咖啡舉辦不同議題的講座分享,其中不但有合作住宅主題,也有地方創生、都市改革等等面向,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OURs粉專發佈的報名資訊。
能夠有選擇居住權利的尊嚴,是對老後生活最好的想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菁式記錄
5會員
57內容數
討論影集故事書籍電影的思考記錄,照見人生與自我探索,佐以心理學與哲學的視域,記錄作者思考的軌跡,與你的心靈對話。
菁式記錄的其他內容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什麼是共生公寓? 什麼是Co-living? 甚麼是共居?」
Thumbnail
「什麼是共生公寓? 什麼是Co-living? 甚麼是共居?」
Thumbnail
員和社會住宅在建築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經過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努力與新北市城鄉局達成共識進行實驗。但由於中途透過變更規畫設計的原因,使得共居空間的建築計劃破碎、基礎設備缺漏。只能透過共居生活成員間的合作及結構中的彈性才克服相對應的問題。計畫時效性將影響成員穩定性及價值觀,這會是個嚴重問題與困境。
Thumbnail
員和社會住宅在建築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經過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努力與新北市城鄉局達成共識進行實驗。但由於中途透過變更規畫設計的原因,使得共居空間的建築計劃破碎、基礎設備缺漏。只能透過共居生活成員間的合作及結構中的彈性才克服相對應的問題。計畫時效性將影響成員穩定性及價值觀,這會是個嚴重問題與困境。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這本由台北市都市開發局策畫的《不只是房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社宅的概念、台北營運十年多來的現況、與世界各國社宅的異同、以及那些因為入住社宅而使人生美好起來的故事們。
Thumbnail
這本由台北市都市開發局策畫的《不只是房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社宅的概念、台北營運十年多來的現況、與世界各國社宅的異同、以及那些因為入住社宅而使人生美好起來的故事們。
Thumbnail
這場講座分三部分,首先分享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再研析在既有的容積體制下誰受益?誰負擔?是否值得?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居住市場,又該如何改變。最後則討論到近年來談論度最高的社會住宅在臺灣有什麼特點?又如何透過興建社會住宅促成好的居住文化與社會關係?
Thumbnail
這場講座分三部分,首先分享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再研析在既有的容積體制下誰受益?誰負擔?是否值得?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居住市場,又該如何改變。最後則討論到近年來談論度最高的社會住宅在臺灣有什麼特點?又如何透過興建社會住宅促成好的居住文化與社會關係?
Thumbnail
根據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約達470萬人,換算下來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面臨老年的退休生活,除了生活預備金、龐大的醫療費用等其他可能的支出,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根據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約達470萬人,換算下來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面臨老年的退休生活,除了生活預備金、龐大的醫療費用等其他可能的支出,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通常,被炒作的議題、或被造神的新聞,我都會先打個問號。我會好奇,它這消息釋出來的背後目的是什麼? 例如近年很夯的共居共住,真的有這麼美好嗎?我不認為,至少我看到的並沒有因此變美好。你可以住附近、你可以住同一棟不同樓層(一層一戶)、一可以住同一層樓不同戶,但要「共居共住」,你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嗎?其
Thumbnail
通常,被炒作的議題、或被造神的新聞,我都會先打個問號。我會好奇,它這消息釋出來的背後目的是什麼? 例如近年很夯的共居共住,真的有這麼美好嗎?我不認為,至少我看到的並沒有因此變美好。你可以住附近、你可以住同一棟不同樓層(一層一戶)、一可以住同一層樓不同戶,但要「共居共住」,你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嗎?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