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書//簡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後一週
隨著不斷都市化的都市中,產業並未隨人口成長而改變,空洞且不完整的產業結構與房價所得比持續拉大造成青年族群無能力在都市落腳或被迫通勤。政府為了落實居住正義而出資興建社會住宅,但需求族群過於弱勢而使得社會住宅被迫標籤化、貧窮化且停滯發展,形成另一種都市嫌惡設施。
東京、首爾、倫敦、紐約、台北等首都、除了居住成本極高的共同點之外,其背後是大量的流動人口、青年創業家、自由工作者等等的新興創意階級所支撐的城市社會。共居,在這樣的脈絡下,可以說是在當今高度都市化及全球化所造成人際隔離社會裡,重新連結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打造出新型態「社區」生活的可能。
動機目的//
台灣,因文化因素,使我們期待擁有自有住宅 , 相信有土斯有財住宅自有率的數據可以體現部分的事實,顯示出我們對於擁有房子的渴望,但卻無法反映出諸如絕大多數人是很痛苦才換來一棟不一定滿意的住宅,又有多少人是連房子都負擔不起的。但在台灣的社會住宅卻只有0.08%(日本:6.10%,韓國:5.10%),遠低於其他國家。而因為高住宅自有率的緣故,且台灣有著許多空屋、餘屋,如果將無人使用的地方拿出來作為社會住宅使用,不但能夠增加居住選擇,遂能實踐循環經濟。
現有台灣住宅商品化的問題及住宅市場機制,早已無法提供民眾安居的需求。了解社會住宅在台北都會發展的機會,不只是為了解決台灣住宅數量問題,也能改變人們對於買屋這既有的觀念。過多的人口及流動快速的世界的也是該重新思考的議題,社會住宅能夠為此提供良好的硬體,而我們所要改變的則是在這全球化的世界中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議題分析//
因市中心的高房價,使的青年被迫往郊區移動,並得負擔更多得通勤時間,變成極度不利存活的社會。台北市目前房價所得比早已超過聯合國所設定的5(居住十分困難)來到10,一般民眾均無用所得購屋。為此做的分析如下:
1.空巢青年
  • 名詞由來
  • 全球化後所引發的問題、解決方案、案例
2.社會住宅
  • 台北社會住宅相關規範、形式、問題、發展
  • 空屋問題、應用
  • 他國及我國社會住宅比對、案例
  • 空間規劃
3.都市生存挑戰
  • 住戶結構改變
  • 工作性質比例的變化
  • 外食文化
預期成果//
當前的區域發展策略是「如何的營造舒適豐富的地方品質,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活設施,創立一個能吸引各種創意人的環境氛圍。」以空屋發展青年社會住宅提供青年居住空間,並利用青年的觀點、想法,創造出良好的居住環境,幫助此地區轉變自己,同時發展未來的想像潛力,找回丟失的地方特色及良好的社區生活。不只改善社會對青年的不利,同時也幫助此地區適應全球化的變遷。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在地狹人稠的臺灣,土地就像黃金一般珍貴,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土地是臺灣空間研究的一大目標,然而有那麼一個獨特的建築類型,將土地分割成如同離島一般,隔離、阻斷性地排斥外界,它便是──監獄。
風城部屋調查結果,關於空間使用、活動舉辦,還有討論性別友善空間存在的必要性。
桃緣彩虹居所調查結果,包含空間使用分析、管理、活動舉辦等,還有平面圖。
開學前3週 自上回提到自己所希望的設計方向,我開始認真思考了未來這件事,從科幻片到現有都更,各式各樣的想法呈現發散式的延伸,讓人有些苦惱,直到我看了兩本書,《未來年表》(究竟出版),《未來地圖》(天下出版)
第一屆系友啤酒杯? 這是世界建築史課程要求的一部分。因為,在2年前接手召集時,第一次為了大二設計重擬所有題目的過程中,也對創作/設計/的援引/互文性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而談論創作以及創作互文所帶來的作品賞析或評判,是在世界建築史中應講授的內容。 不過這不是設計競賽,而是作文比賽。
離9月9日開學只剩3週了,這過程大多由著(這一屆)五年級自問自答,畢竟這是思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偶爾也會參與一下這對答的過程,算是經驗上注意到這是大五(或大學生)普遍會有的狀況,也算是搭個話,聊一聊免得太孤單。相信這些回應還是有用的,因此整理在此供同學們撥空看看一樣的困惑,或許可因此而解決。
  在地狹人稠的臺灣,土地就像黃金一般珍貴,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土地是臺灣空間研究的一大目標,然而有那麼一個獨特的建築類型,將土地分割成如同離島一般,隔離、阻斷性地排斥外界,它便是──監獄。
風城部屋調查結果,關於空間使用、活動舉辦,還有討論性別友善空間存在的必要性。
桃緣彩虹居所調查結果,包含空間使用分析、管理、活動舉辦等,還有平面圖。
開學前3週 自上回提到自己所希望的設計方向,我開始認真思考了未來這件事,從科幻片到現有都更,各式各樣的想法呈現發散式的延伸,讓人有些苦惱,直到我看了兩本書,《未來年表》(究竟出版),《未來地圖》(天下出版)
第一屆系友啤酒杯? 這是世界建築史課程要求的一部分。因為,在2年前接手召集時,第一次為了大二設計重擬所有題目的過程中,也對創作/設計/的援引/互文性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而談論創作以及創作互文所帶來的作品賞析或評判,是在世界建築史中應講授的內容。 不過這不是設計競賽,而是作文比賽。
離9月9日開學只剩3週了,這過程大多由著(這一屆)五年級自問自答,畢竟這是思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偶爾也會參與一下這對答的過程,算是經驗上注意到這是大五(或大學生)普遍會有的狀況,也算是搭個話,聊一聊免得太孤單。相信這些回應還是有用的,因此整理在此供同學們撥空看看一樣的困惑,或許可因此而解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針對少子化問題提出四個想法 1.吸引移民 : 針對網紅、高頻率旅遊者、商務人士、難民. 2.人口移動,把青壯年吸引到山區郊區降低生活壓力.. 3.老幼互養,年輕夫妻與老年孤單者配對,互相補生活所需... 4.快速產出社會住宅,利用退場學校、蚊子館及軍方用地快速建設社宅!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在台灣,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家庭的夢想。然而,隨著房價的飆升,這個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相反地,在鄰近的日本,房價相對較低,但許多人仍選擇租房。這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為什麼日本人不買房? 台灣與日本房價比較 台灣房價現狀 台灣房價在近年來快速上升,特別是在台北等大都市。根據統計,
Thumbnail
空屋現象在臺灣住宅市場愈加顯著,對於空屋定義、衡量、地區分化、貧富差異等均提出了檢討和思考。從屋齡、總面積、家戶歸戶和個人歸戶等方面呈現「高空屋率」等議題。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空屋率高不一定是屯房、新建屋多不一定是炒房,但供需失衡不會長期持續 ■「空屋現象」要個別分析,區域經濟條件不同,成因與解方都不同 □「空屋率」跟「空屋數」是不同概念切勿混淆 ●「新成屋待售餘屋」若持續激增,背後耐人尋味 ○都會區「空屋率」高的地方,若是源自囤房或是滯銷太多,那就是房地產的警鐘
Thumbnail
@看到TVBS的版上有一則討論,有一篇報紙報導提出,年輕人買不起房,是因為亂消費浪費錢,如買昂貴的珍奶,便利店消費,吃百貨公司或名店餐廳等,把薪水花完了,所以沒有積蓄。這一則報導,下面引起一堆網友留言,大多是說房租和物價太高才存不到錢,他們不是亂花薪水才存不到錢。@筆者覺得,台灣各城市的捷運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針對少子化問題提出四個想法 1.吸引移民 : 針對網紅、高頻率旅遊者、商務人士、難民. 2.人口移動,把青壯年吸引到山區郊區降低生活壓力.. 3.老幼互養,年輕夫妻與老年孤單者配對,互相補生活所需... 4.快速產出社會住宅,利用退場學校、蚊子館及軍方用地快速建設社宅!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在台灣,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家庭的夢想。然而,隨著房價的飆升,這個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相反地,在鄰近的日本,房價相對較低,但許多人仍選擇租房。這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為什麼日本人不買房? 台灣與日本房價比較 台灣房價現狀 台灣房價在近年來快速上升,特別是在台北等大都市。根據統計,
Thumbnail
空屋現象在臺灣住宅市場愈加顯著,對於空屋定義、衡量、地區分化、貧富差異等均提出了檢討和思考。從屋齡、總面積、家戶歸戶和個人歸戶等方面呈現「高空屋率」等議題。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空屋率高不一定是屯房、新建屋多不一定是炒房,但供需失衡不會長期持續 ■「空屋現象」要個別分析,區域經濟條件不同,成因與解方都不同 □「空屋率」跟「空屋數」是不同概念切勿混淆 ●「新成屋待售餘屋」若持續激增,背後耐人尋味 ○都會區「空屋率」高的地方,若是源自囤房或是滯銷太多,那就是房地產的警鐘
Thumbnail
@看到TVBS的版上有一則討論,有一篇報紙報導提出,年輕人買不起房,是因為亂消費浪費錢,如買昂貴的珍奶,便利店消費,吃百貨公司或名店餐廳等,把薪水花完了,所以沒有積蓄。這一則報導,下面引起一堆網友留言,大多是說房租和物價太高才存不到錢,他們不是亂花薪水才存不到錢。@筆者覺得,台灣各城市的捷運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