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後自然筆記:我讀吳明益的《苦雨之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初讀吳明益的《苦雨之地》時,我心中出現一種難以言喻、非常滿溢的感覺,並且矛盾地既不想停止閱讀,卻又不希望自己太快把它讀完。後來,我替這樣的感覺大致歸結出幾個可能因素,並在這篇文章中分享。
圖片來自網路
讀完這本書後的一個月內,讓我再次產生類似情感的,只有當我把自己的身體推到台灣東部時,以及當我在觀看圓山北美館的2018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時。你大致可以猜想出這三件事的共通點。
「苦」可以因為雨少,也可以因為雨多。
這句話出自《苦雨之地》後記中作者對於本書命名的解釋,靈感取自美國自然作家瑪麗.奧斯汀的書《The Land of Little Rain》。相較於 little,「苦」這個字賦予人更多想像的空間;我也因此開始思考自己最近的人生什麼多,而什麼少,我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低落。
可以確定的是,我在親近山水時是快樂的,不論是何種形式的親近,透過身體的實際推進,還是透過文字的心靈上的接觸,都讓我覺得更靠近自己一點。我是一個被城市扶養長大的小孩,但每每靠近山、靠近水、靠近樹木的時候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舒暢,這種舒暢或許可以跟〈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中的一段文字互相呼應:
可以想像,人們從大街轉進窄仄的巷弄,出來望見氤氳漫漫的河面,會有難以言喻的舒暢。不過通常他們不知道,那是人類看到水岸的共同情緒,是演化留在自己身上的痕跡。
我閱讀這本書的舒暢,在花蓮山中、水邊所感到的舒暢,和吳明益在這本書中所說的舒暢,或許都是類似的,那是依附在身體中、流充在血液裡的,一種古老的熟悉感。
攝於花蓮清水斷崖
他記得媽媽在燦爛開放的食茱萸樹下對著還是孩子的他說:「狄狄呀,你要知道,鳥可以在空氣很稀薄的高度飛過幾千公里,但是在我們的手裡,只要一緊握就死掉。」另一個晚上,媽媽邀他去山徑散步,說:「你的能力不可能不被發現的,這個世界不是收留你,而是它需要你。」
這本書成了我近期的極大慰藉之一,除了對山水的細緻描寫之外,或許是因為小說中的主角皆給人一種明顯的心靈孤獨感,他們透過自然這面大鏡子觀看自己,試圖在濃霧茫茫的人生中找到一條路。我們不都是如此嗎?希望找到一個歸所,一個安身之地。
這也讓剛離開學校的我,想到先前在畢業典禮上聽到的一句話:
「大家都喜歡說自己是邊緣人,但是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邊了。」
山水之所以讓人感到驚懾,或許是因為它徹徹底底地、藉由本身的不可預測,將人原本界定的中心點給拿掉。這些主角從繞著身外的中心點走,變成往森林走,往海上跑,往內心深處去,探尋置於身內的中心點。
「因為樹的死亡跟人的死亡定義並不同。有時候啊,妳在森林裡看到百年前已經被砍斷的樹,樹幹內部已全數腐朽為腐植質,邊緣卻還有些綠綠的。這是因為地底下的樹根根尖,還是可以透過包覆的真菌,和其他樹交換養分。所以那一部份還活著。」
「這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聲音許久沒有從另一個帳棚傳來,一直到熄燈後的某一刻:「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會有名字。」
攝於花蓮牛山海岸
在北美館的官方介紹中說到,「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策展理念在於其探討的是「自然生態持續演變的特質」。
「策展思維不能僅止於『在美術館中呈現生態議題』,而應該將生態議題與意識轉化為思考的方法」,策展人將美術館看作一個有機生態,能夠透過與周遭環境互動而持續生長。

什麼是「後自然」呢?

「後自然」指的是不再以傳統方式把自然客體化,而是認知人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平等關係,將自然與人文視為一個整體來探討。
而《苦雨之地》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吳明益尊重自然,尊重尊重自然的人,從他的書寫中其實可以感覺到,與其說帶著創造者對於「筆下」世界的權威,不如說他退到只剩文字,進到大自然中,進到小說人物的心中,他用旁觀者的角色以文字囊括這些觀察,囊括人面對自然時那種最原始的、(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望向自己的思考,以及本能的孤獨。
在森林裡他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有時定點紀錄甚至不用移動。他真的像童年時同學開玩笑說的那樣變成了一棵樹,眾鳥停憩其上,雨從雲層落下,滴下的雨珠濕潤了泥土。
攝於花蓮砂卡噹步道
《苦雨之地》也是一個自有自在的有機生態,透過文字所承載的台灣自然、書中主角的變化,兩者互相映照,甚至互相融合,在我內心撩撥起了巨大的波濤。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ap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Rupi Kaur的《奶與蜜》(Milk & Honey)書中大部分的詩句都短而精,卻讓我想到在電影《哈利波特》第五集裡恩不理居罰哈利寫字用的那支筆,寫什麼在紙上,就刻什麼在身上;而《奶與蜜》給我的感覺既相似也相反,作者寫在紙上的這些聲音,早已存在在她的身體和心靈。
這不是一篇評論,只是想告訴你我有多麼喜歡保羅.索倫提諾的《絕美之城》,想告訴你這部電影在我心中留下的悸動,想告訴你,我透過主角杰普之眼所看到的羅馬以及人生在世的荒謬、美、虛無和真實。
三十年前,一位工匠帶著自己用來鑄燒玻璃的工具離開玻璃島穆拉諾(Murano),開著小船穿越水道,來到威尼斯本島。某個冬天的晚上,當這座島上的每一處天色都已黑盡,廣場上磚紅色的屋子獨自佇立在這,仍透著微微的光。一個異地來的女孩推開玻璃門,離開黑夜,進入玻璃工匠親手打造的叢林。
穆時英筆下凸著肚子、張嘴吼著、達達達地、龍似飛快跑過的「上海特別快」到了北京,便換成了週一至週五、七時至九時、最快每兩分鐘便進站一次的地鐵列車。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從第一印象來說,希臘雅典的蒙納斯緹拉奇跳蚤市場(Monastiraki Flea Market)就像個普通的觀光市場,但是我卻意外撞進了一間外表看似不起眼的涼鞋店,聽老闆娘親自講述這個涼鞋家族的秘密。
Rupi Kaur的《奶與蜜》(Milk & Honey)書中大部分的詩句都短而精,卻讓我想到在電影《哈利波特》第五集裡恩不理居罰哈利寫字用的那支筆,寫什麼在紙上,就刻什麼在身上;而《奶與蜜》給我的感覺既相似也相反,作者寫在紙上的這些聲音,早已存在在她的身體和心靈。
這不是一篇評論,只是想告訴你我有多麼喜歡保羅.索倫提諾的《絕美之城》,想告訴你這部電影在我心中留下的悸動,想告訴你,我透過主角杰普之眼所看到的羅馬以及人生在世的荒謬、美、虛無和真實。
三十年前,一位工匠帶著自己用來鑄燒玻璃的工具離開玻璃島穆拉諾(Murano),開著小船穿越水道,來到威尼斯本島。某個冬天的晚上,當這座島上的每一處天色都已黑盡,廣場上磚紅色的屋子獨自佇立在這,仍透著微微的光。一個異地來的女孩推開玻璃門,離開黑夜,進入玻璃工匠親手打造的叢林。
穆時英筆下凸著肚子、張嘴吼著、達達達地、龍似飛快跑過的「上海特別快」到了北京,便換成了週一至週五、七時至九時、最快每兩分鐘便進站一次的地鐵列車。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從第一印象來說,希臘雅典的蒙納斯緹拉奇跳蚤市場(Monastiraki Flea Market)就像個普通的觀光市場,但是我卻意外撞進了一間外表看似不起眼的涼鞋店,聽老闆娘親自講述這個涼鞋家族的秘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決定在週末去郊外露營,離開都市的喧囂,親近大自然。他們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準備出發。 一到了露營地,他們就被周圍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湛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木、清澈的溪流,讓他們心情愉悅,仿佛所有的煩憂都被拋到了腦後。 小華感嘆地說:「這裡真美,感覺壓力都消失了。」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任何一部「好」作品,不管是文學、電影、建築、音樂,背後都要有「哲學性」,因為「哲學性」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而吳明益的《苦雨之地》,無疑徹底展現了文學獨特的哲學性。   「寫作者該是定義的改寫者,而不是衛星。」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體驗吳曉樂的魅力了,也是第一次讀他的小說,讀來還有一點驚悚之感,有些部分還想到韓劇《天空之城》,是同樣具有欲罷不能魅力的故事! 我喜歡這本書的程度大概可以用兩件事證明: 1. 這幾天寒流來襲,我在醫院大廳看到忘我,絲毫沒有感受到寒風刺骨。 2. 深夜閱讀時,一度被蚊子攻擊我還先
Thumbnail
  還在讀書的時候很喜歡下雨,因為雨營造一種浪漫,離群索居的孤獨,將個人暫時從擁擠喧囂中劃分開。於是地理課本上多雨的東北角變成少年聽雨的最佳選擇,一年超過兩百天的降雨日,光用看的眼睛估計也要發霉。   可是島嶼看似不大,東北角對於那時還是學生的我而言非常遙遠,由西南到東北,彷彿需要穿越光年。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決定在週末去郊外露營,離開都市的喧囂,親近大自然。他們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準備出發。 一到了露營地,他們就被周圍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湛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木、清澈的溪流,讓他們心情愉悅,仿佛所有的煩憂都被拋到了腦後。 小華感嘆地說:「這裡真美,感覺壓力都消失了。」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任何一部「好」作品,不管是文學、電影、建築、音樂,背後都要有「哲學性」,因為「哲學性」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而吳明益的《苦雨之地》,無疑徹底展現了文學獨特的哲學性。   「寫作者該是定義的改寫者,而不是衛星。」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體驗吳曉樂的魅力了,也是第一次讀他的小說,讀來還有一點驚悚之感,有些部分還想到韓劇《天空之城》,是同樣具有欲罷不能魅力的故事! 我喜歡這本書的程度大概可以用兩件事證明: 1. 這幾天寒流來襲,我在醫院大廳看到忘我,絲毫沒有感受到寒風刺骨。 2. 深夜閱讀時,一度被蚊子攻擊我還先
Thumbnail
  還在讀書的時候很喜歡下雨,因為雨營造一種浪漫,離群索居的孤獨,將個人暫時從擁擠喧囂中劃分開。於是地理課本上多雨的東北角變成少年聽雨的最佳選擇,一年超過兩百天的降雨日,光用看的眼睛估計也要發霉。   可是島嶼看似不大,東北角對於那時還是學生的我而言非常遙遠,由西南到東北,彷彿需要穿越光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