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德意志裝甲十字符號之謎

【附圖:行字演化】
「行」字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十字交叉的大道;另一種是南北向的大道,東西向有二條側向斜路。甲骨文的「行」字本義可能是「十字路口」。殷商甲骨文中,也有將「行」字用為動詞「步行」或「行動」、「出行」之類的意思,例如甲骨卜辭中就有「丁巳貞:小雨不行。」的記載。
「行」字作為「大路」、「十字路口」或「行走」、「行動」的字義,從《詩經》一直延用到春秋時代,例如:「置彼周行」、「謂行多露」、「遵彼微行」、「行道遲遲」、「攜手同行」、「行邁靡靡」、「如彼行邁」......等等。
東漢時期《說文》一書説:「行,人之步趨也。從彳亍。凡行之屬皆從行。」。《說文》在「行」部收錄了「行」、「術」、「街」、「衢」、「衕」、「衎」、「衛」、......等字,多半是與道路有關的名詞。
甲骨文中畫為「十字路口形」的「行」字符號,不僅在殷商時期被用於和道路、行動、運輸等相關事務的表示和記錄,也可能在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化交流和民族遷移被帶進歐洲,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的識別記號中。例如,WW2 二戰時期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就有類似的塗裝標誌作爲行軍的識別記號,它不僅和殷商甲骨文中代表「行」的「十字路口」形非常相似,也完全符合這個符號原本帶有的行動意義。
【附圖:WW2 二戰德意志裝甲部隊坦克車上的十字標記和殷商甲骨文中的「行」字符號相似 (圖片採自網路)】
【附圖:WW2 二戰德意志空軍戰機上的十字標記和殷商甲骨文中的「行」字符號相似 (圖片採自網路)】
在歷史考古學中,多半認爲殷商人是古代東方夷人部落的一支,而《說文》中也有這樣的解釋:「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夷」似乎是古代黃河流域下遊東方的民族,而德語 (Deutsch) 中代表第ㄧ人稱「我」的自稱詞 "Ich" (發音 yi-h) 正好和漢語「夷」(yí) 發音相近。
這不禁讓人懷疑,三千多年以前刻畫了甲骨文、建立了漢字文化基礎的殷商文化雖然早已經在歐亞大陸的遠東地區成爲考古學家探索的神秘遺跡,卻不知怎麼的、潛移默化的,翻山越嶺、遠渡重洋的流傳到歐洲心臟地帶的德意志文化 (Deutsch Culture) 裡了?
從「德」、「行」兩字都包含代表「行」的簡化符號「ㄔ」來看,也許這樣的緣份不是偶然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羅聖爾
羅聖爾
第一屆民風樂府詞曲創作新人獎 / 曾經參與流行音樂詞曲創作 / 個人部落格曾經入圍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決選 (年度最佳藝術文化部落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克之謎 -- 吶喊的重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士之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鬼之謎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宇宙的想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指手之謎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言與白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