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字字源的一些猜想(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杨道还 02/17/2023
(二)對「中」字字源的兩種解釋
按照六書分類法,「中」似乎與「上」和「下」類似,可以會意。但甲骨文裏的「中」,卻更象形。甲骨文裏,「中」字的一豎的上下,各帶著兩條波浪線,如圖,波浪線或左或右皆可。中間的口,有的字形中,只是一點,也有連點也沒有,只有兩條波浪線,即,一豎帶六條波浪線。
歷來對「中」字字形的字源解釋中,有兩種最為重要:一為旗幟,一為儀器。
唐蘭《殷墟文字記》雲:「本為氏族社會之徽幟,古時有大事,聚眾於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赴……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說:「今案唐說可從。」
由此說演繹出來的,又有:兩軍交戰,兩軍中間之地為中。之所以有這個演繹,大概是因為唐說並不恰切。如果波浪線指的是旗幟,高處要立旗幟,低處為什麽也要。如果「中」裏面的口是地面的話,豈不是要埋旗?升旗?「兩軍交戰」說,就解決了這個「低立旗」的不便,兩軍各立旗,口為中間地。但這又帶來了新問題,如上篇中,《尚書·商書·仲虺之誌》的「建中於民」,唐說可通,「兩軍交戰」說就不通了。又,《老子·5》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能守嗎?所以此說只能在仲虺和老子不理解「中」的情形下,才能成立。
此說也將一豎帶六條波浪線的字形,棄之不理。這個字如不是『中』,又添了個需要解釋的字。
王振復在《周易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中說:「……『中』,為上古晷景之具的文字表述。這『中』的中間一豎表示標桿;中間一豎與方框『口』表示裝置,『兩波浪線』表示具方向性移動的日影。測日影的標桿必須豎得很直,垂直於地面,……標桿垂直於地面說明其方位與形象得『正』,測得的結果準確說明得『中』。」
王振復又引李圃《甲骨文選讀·序》和李玲璞、臧克和、劉誌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皆持此說。查李玲璞等《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有:「『中』……據學者考定為測天的儀器,即可辨識風向,也可用來觀測日影。因此,姜亮夫先生說:『中者,日中也。杲而見影,影正為一日計度之準則,故中者為正,正者必直。』」至於姜亮夫如何解釋,乏書,沒有查到。這一晷景說,考其源,可稱之為姜說。
古代研究字的學問,大致有四:訓、詁、傳、和音韻。訓,段玉裁《說文註》有:「說教也。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訓,從言從川,段玉裁所講,即是使字義川流的解釋。詁,《說文》有:「訓故言也。」詁,從言從古,重在講字的本意、原意。這個意思,唐代孔穎達說過:「詁者,古也。」(《毛詩正義》)傳,孔穎達說:「傳者,傳通其義也。」這就不再是字本身,而與其應用和應用的歷史結合起來了。韓愈說,「傳道、授業、解惑。」這裏的傳,未必要訓,未必要詁,但須傳達。宋代狀元賈黯見範仲淹,求教,範仲淹說:「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終身行之。」賈黯後來說:「吾得於範公者,平生用之不盡也。」之所以不盡,是因為範仲淹傳給他了道,道哪有窮盡,不是範仲淹能訓詁的。至於音韻,我所知不多,大概屬於人的用反作用於字體的範疇。
這裏傳,最為重要,是字的生命力之所在。「載癡載慢舊溝渠,留待有情好種田」,訓、詁是疏通那個舊,而傳則是新生。
用比喻來說,詁,猶如弓箭的形製;訓,猶如射箭的方法;傳,猶如要射中。上面唐說,可謂詁多一些,訓起來,就比較麻煩,因為這個『中』,是建立的,由看熱鬧群眾而定,隨便找個地方立旗即可,那麽正、直如何講?水泊梁山豎替天行道旗,何說?姜說,顯然訓多一些,正、直都好解釋。但這裏問題更大,已經有了正、直,為什麽還要創造個『中』?而《素問》中:「五中所主,何藏最貴。」五中即人體的五臟,這個『中』的訓從何而來?
訓不能代詁,可以互訓的字不能互相取代。「中」可以用「正」、「直」訓,但不能視為等同。如,《說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又,《莊子·逍遙遊》有:「若夫乘天地之正。」又,《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是中庸與直有別。所以字源訓通了,只是個必要條件。
王振復對姜說的解釋,有很多內容,值得辨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3內容數
對現代科技、科技文明、哲學、和未來的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aohuan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字的字源與意味,使我困惑了很久。這裏是積歷年所得的一個階段性的小結。 (一)「中」字的重要性 「中」這個字的重要性,大概不需講,但還有些部分不大為人註意,因而有可講處,如史,吏,用,庸等皆與「中」關係甚巨。
楊道還 1/22/2023 深夜,一個醉漢在路燈下轉圈兒。警察來了,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我的鑰匙丟了,在找。”警察問:“是在這兒丟的嗎?”醉漢說:“當然不是。要是的話,我不早就找到了。”警察說:“在別處丟的,為什麼在這裡找?”醉漢說:“傻瓜,別處沒有燈,怎麼能看得見?” 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
「中」字的字源與意味,使我困惑了很久。這裏是積歷年所得的一個階段性的小結。 (一)「中」字的重要性 「中」這個字的重要性,大概不需講,但還有些部分不大為人註意,因而有可講處,如史,吏,用,庸等皆與「中」關係甚巨。
楊道還 1/22/2023 深夜,一個醉漢在路燈下轉圈兒。警察來了,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我的鑰匙丟了,在找。”警察問:“是在這兒丟的嗎?”醉漢說:“當然不是。要是的話,我不早就找到了。”警察說:“在別處丟的,為什麼在這裡找?”醉漢說:“傻瓜,別處沒有燈,怎麼能看得見?” 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七 廿世紀之前,「grammar」(語法) 是個籠統的用語,十九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因為中國語沒有屈折特性而聲稱中國語沒有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個用法,「語法」和「語構」基本上同義。 按另一個用法,語法則包括好幾個領域,如語構 (syntax)﹑語義 (semantic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四 在《符號邏輯及其應用》[MacColl 1906] 一書中,麥哥對「陳述」(statement) 和「命題」(proposition) 作出區分。他的符號邏輯將「陳述」定義為任何用於表達訊息的聲音﹑記號或符號 (或對聲音﹑記號或符號作出的任何排列)﹔「命題」則定義為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七 廿世紀之前,「grammar」(語法) 是個籠統的用語,十九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因為中國語沒有屈折特性而聲稱中國語沒有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個用法,「語法」和「語構」基本上同義。 按另一個用法,語法則包括好幾個領域,如語構 (syntax)﹑語義 (semantic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四 在《符號邏輯及其應用》[MacColl 1906] 一書中,麥哥對「陳述」(statement) 和「命題」(proposition) 作出區分。他的符號邏輯將「陳述」定義為任何用於表達訊息的聲音﹑記號或符號 (或對聲音﹑記號或符號作出的任何排列)﹔「命題」則定義為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